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张清雷:古道今承,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玉雕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2024年04月24日17:40
流畅纤细的线条勾勒,张弛有度的动静结合,呼之欲出的霸气雄浑……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金陵玉雕张清雷艺术馆,一件件由和田白玉、青玉、黄玉等雕刻而成的辟邪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情感共鸣。创作这些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瑞兽的,正是以“仿古炉瓶,动物走兽”闻名业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匠张清雷。其风格传承明清工艺,博采南北之长,多次在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器百花奖等评选中获大奖,有“辟邪王”之美誉。 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雕刻出形象独特,同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时代风格的玉雕作品,是张清雷近40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日前,张清雷在宁接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专访时,与记者分享他与玉雕双向奔赴的成长故事,对如何加强玉雕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感慨良多。

流畅纤细的线条勾勒,张弛有度的动静结合,呼之欲出的霸气雄浑……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金陵玉雕张清雷艺术馆,一件件由和田白玉、青玉、黄玉等雕刻而成的辟邪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情感共鸣。创作这些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瑞兽的,正是以“仿古炉瓶,动物走兽”闻名业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匠张清雷。其风格传承明清工艺,博采南北之长,多次在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器百花奖等评选中获大奖,有“辟邪王”之美誉。

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雕刻出形象独特,同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时代风格的玉雕作品,是张清雷近40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日前,张清雷在宁接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专访时,与记者分享他与玉雕双向奔赴的成长故事,对如何加强玉雕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感慨良多。

张清雷

手艺人的“守玉”与“治玉”

纵观玉器的发展史,汉代可谓是玉器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出生在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的张清雷,浓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为他早期的玉雕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滋养。孩童时期,张清雷就开始接触玉雕,并逐渐入迷。因自幼喜欢绘画,又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17岁时,他便顺利考进江苏新沂工艺美术厂,正式开启他与玉雕相知相伴的人生旅程。

青玉《望天吼》

《慎行》

《辟邪—守护》

冬天抱着冰冷的玉石在琢玉机上慢慢打磨,双手浸在金刚砂泥水中抛光切割……凭借有天赋、好钻研、肯吃苦的品质,他受教于徐州玉器厂瑞兽车间的老匠人周广成,入厂第一年就凭实力拿到了“技术能手”的称号。“文化是在血液里流淌的,可能我骨子里就有两汉文化带给我的韧劲儿,性格也比较倔,做什么事情都有不屈服的精神,再苦再累我也会咬牙坚持。”谈及在徐州当学徒的那三年,张清雷恍如昨日。从小学徒到大师傅,张清雷边干边学,顺利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三年打基础的阶段便把炉瓶、动物、人物、花卉和仿古杂件玉雕“五大类”学得十分扎实,光洁温润的各色玉石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让他彻底迷上了这个行当,夯实了一身玉雕技艺。

《哪吒闹海》

《云宫梵音》

《达摩》

《猩球崛起》

平平稳稳的日子到了1995年,张清雷人生路上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与同为新沂工艺美术厂技工的妻子喻梅双双下岗,家中也突发变故欠下大数额债务。没有任何退路的张清雷选择孤注一掷,前往玉雕发展如火如荼的上海“打工”。而这一去,也就此成就了日后他玉雕创作的风格。张清雷回忆道,在上海的10年,是他仿制古人作品、深入系统学习玉雕的过程。“上海是一个大熔炉,来自南北东西、各种流派的人都有,特定的文化氛围、新鲜的文化滋养,大家取长补短,开始大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玉雕。”

对于主攻瑞兽雕刻,张清雷坦言,自己的师爷林长明是当时上海工艺雕刻厂瑞兽车间的设计师,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让他对历朝历代各种形制的瑞兽十分感兴趣。“在上海的几年,我不停地琢磨古人的雕刻技巧,了解各个朝代的风格与历史,与扬州、苏州等全国各地优秀的玉雕技工切磋交流。慢慢地,由最初主攻仿古炉瓶,到后来专攻动物走兽,神兽辟邪成了我最钟爱的题材。”在反复揣摩六朝两汉玉辟邪的神韵和不断的仿制探索后,经张清雷之手雕刻的辟邪,或刚劲威猛,或灵动有趣,既能看到前人的影子,也能感受技艺的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辟邪王”的美誉也从此在业内广为流传。

灵璧石《雄霸天下》

《除魔》

每一件玉器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作为中华文明长河中恒久流传的美好意象,玉代表着仁、义、智、勇、洁,凝万物精华,礼天地四方。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便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情感,爱玉、崇玉的民族情怀也根深蒂固、历久弥新。

55岁的张清雷,可以说人生大半都在和玉石打交道。他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玉器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国家,一件玉器,其实就是一段历史。想要把辟邪雕出灵魂,就必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继承的不仅是形制,还有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怀。”张清雷感言,春秋的华丽柔和,战国的张力霸气,前汉的古朴刚劲,后汉的雄浑简洁……这些体现浓厚思想内涵、时代特性和人文精神的作品,穿越万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

青白玉《辟邪》

为了全方位展示辟邪的生动灵性,张清雷常常去博物馆,琢磨藏品上的动物纹饰、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背景,查找相关的史书与资料,去理解当时的情景。采访过程中他曾提到,有一本叫作《六朝石刻》的书籍,拿到手上还是新的,由于不停地研究书中的图案样式,最后被翻得“支离破碎”。对玉雕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和求索精神,是张清雷作为艺术家的专业修养,更体现着玉雕大师的独具匠心。

“六朝古都南京是辟邪的‘家乡’,这里的辟邪石刻在历代辟邪形象中最具艺术魅力,只有追其本源、潜心研究才能创造出真正卓越的艺术价值,来这里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带着对辟邪的痴迷,2004年,张清雷来到南京定居,开始将积淀多年的玉雕技艺与涵养尽情发挥,树立个人风格,创作出一批神形俱佳、形态各异的辟邪。《雄霸天下》《龙形辟邪》《望天吼》《蓄势》《抱朴守一》……在张清雷的作品中,这些辟邪体型彪悍,气势恢宏;有的则憨态可掬,神采飞扬,既有写实风格又不乏写意手法,引发观者深思其中哲理。

青玉《吉祥乾坤炉》

糖白玉《守护》局部

以“返朴”为宗,行“汉玉”之风,寥寥数刀即能勾勒出结构,简洁流畅的S线条,是张清雷为辟邪注入灵魂的关键所在。当被问及玉雕技艺的“独门秘笈”时,张清雷笑言:“哪有什么秘诀,我的灵感就是源于积累。我会仔细研究南北各派在雕刻工艺上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作结合起来,把适合我风格的做法‘糅’进作品里,因材施料,依势造型,这样才能雕出有灵魂的作品。”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独特的创作角度是他保有鲜明艺术风格的“撒手锏”,也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情怀,让他的玉雕作品在民间工艺品中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的艺术殿堂。

析木玉《辟邪·望子成龙》

古道今承,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玉雕

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部中华文明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守护好中华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玉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清雷认为,玉是唯一没有出现断层的中华文脉,绵延近万年的古老技艺绝不能断档。手艺人不仅要传承手艺,更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玉雕。“我们不仅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注重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内涵,让新时代的玉雕作品迸发时代活力。”张清雷说。

析木玉《唯吾独尊》

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张清雷感慨颇多。兜兜转转,几经磨练,但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大概就是“匠人匠心”的最好诠释。“玉雕行业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吃‘青春饭’,眼神好、手脚利索的年龄段也就匆匆三十年,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出不错的成绩,需要把心沉下来,这非常考验玉雕从业者的心力。”

近年来,除了在玉雕创作上孜孜以求,张清雷更加注重提携新人,自2011年受聘担任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客座教授以来,已陆续培养了几十名玉雕从业者,有的还获得了省“技术能手”、“南京工匠”等诸多荣誉。“培养出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并非易事,要注重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拿到一块玉石,要多给他们独立完成作品的空间,多鼓励学生创作出有想法、有新意的玉雕作品。”对于玉雕人才的培养与扶持以及对玉雕大师的关注与重视,张清雷建议,政府部门可予以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增强优秀人才的获得感,为更多有着玉雕梦的年轻人提供发展空间和成长沃土。

《辟邪—携子上朝》

《玄奘法师》

“玉不琢不成器,一件件经典作品的问世与流传,需要一代代手艺人精心打磨、匠心守护。传承好这项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气节的技艺,对于我们每一位艺术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张清雷感言,今后仍会坚持不懈守住本心、植入思想、古道今承,将创新精神融入创作实际,在“切、磋、琢、磨”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