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储云:“走进去”也要“走出来”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2023年10月19日17: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江苏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江苏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日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储云在接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专访时,结合学习思考分享了他数十年来墨香四溢的艺术人生和潜心艺术创作的深刻体会,对新时代如何走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路感慨良多。

泼墨挥洒艺术人生

走进宜兴市区一座僻静的小院内,院内干净整洁、绿意盎然。推开屋门走上二楼,一幅幅古朴隽永的书画作品映入眼帘。屋内书籍满架、画卷四散,墨香萦绕,这就是储云先生的创作室。

储云1948年出生于江南水乡——宜兴,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

据储云回忆,对于书画创作的喜爱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童年刚刚能记事那会。幼时的储云跟随祖父母在农村长大,家乡的蓝天白云、山水美景陪伴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闲时他喜欢在家里的板壁上用粉笔乱写乱画,有时画小鸟,有时画大树……好在他的祖辈、父辈都是读书人,对他的乱写乱画并没有责怪,时常投来赞许的目光。

上中学后,储云遇到了自己书画艺术道路上起到启蒙作用的荆位辰先生。在那个年代里,艺术并不被世人所普遍认可,荆位辰先生突然见到还有这么一位学生虔诚地拜他为师学画,心里满是喜悦。荆先生是花鸟画家,但在当时,荆先生只能教他画山水。

1971年储云应征入伍。因为艺术特长,他在部队也经常从事文艺创作工作,主要是创作宣传画,以水粉画和素描作品为主。1974年,储云在书画艺术道路上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他爱上了中国书法,并且从临帖开始,一步步汲取古人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给养。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真正迷上了传统中国书法之后,我就一张素描也没画过,一张水粉画也没画过。虽然,这些经历对我后来的中国传统书画创作可能会有些益处,但我始终认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其独特的绵延数千年的根与魂,其中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

退伍转业后,储云被分配到公安部门工作,在工作之余一直保持着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后又得到林散之、徐邦达等名师指点。1979年,他的一幅行书对联入选江苏省第四届书法展览,为他在书法界赢得了声誉,也让他正式步入了书画艺术的殿堂。

在艺术领域逐步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储云,并没有像多数人一样前往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宜兴。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作一定要守住寂寞之道、清净之门、淡泊之心,坐住、坐稳艺术创作的“冷板凳”。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冷板凳”中,在近乎苦行僧一样的磨砺、思考和感悟中,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领悟愈来愈深刻,感慨其蕴含的人文内涵、智慧思考和精神价值值得穷其一生去追求和摸索。虽然,此时的他已凭借书画创作获得了国内书画界同仁的高度赞誉,甚至评价他堪称是与先贤不朽风范遥遥相呼应的杰出艺术家,但储云依然选择继续在“冷板凳”上孜孜耕耘。

“中国传统书画其实是寂寞之道,是孤独的艺术。”回首近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储云坦言自己辛苦的时候多,快乐的时刻少,甚至觉得其中的日子99%都是寂寞。近年来虽然每天仍坚持数小时的书画创作,但用来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读书和写作的时间也增多了。

“云水文心”的创作哲学

“云水文心”,云是似轻实重,变化无端;水是以柔克刚,周圆驰骋;文是涤荡尘埃,除尽浮躁;心是师古师今,造法自然。储云说,“云水文心”代表了他的审美追求,亦代表了他的处世哲学。

“我个人非常欣赏两位书法家,一位是黄宾虹先生,一位是谢无量先生。他们都堪称是大家大师,仅从他们的用笔,就可以感悟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储云说,有人评价他的山水从黄宾虹入手,写意花鸟从徐渭入门,虽然他对这些大师都非常崇敬,年轻时曾经非常用心地去钻研学习,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自己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要想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领域真正有所建树,一定要敢于“走进去”,同时又要勇于“走出来”,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尊古而不泥古,要真的按照“守正创新”这四个字去追求。

在储云看来,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很超前,即便在今天也不落伍,其作品浑厚华滋、苍润并济,可视为笔墨的最高境界。储云在一篇论书文札中曾写道:“黄宾虹深研金文,并得其之精髓,其线如山岳潜行,力可扛鼎……”在这里,储云明晰表达了黄宾虹笔墨的特征,同时也可视为他心目中笔墨的理想状态:“山岳潜行”。所谓“山岳潜行”即是貌似平和而内力丰沛,散逸烂漫的笔墨间自有深远绵长的圆劲之力。

虽然在书画领域获得诸多成就,但储云依旧认定好作品是可遇不可求。“古人说‘废画三千’,我觉得讲得很对,画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几百张几千张作品里能挑出一幅佳作就已经很好了。”储云坦言,好的书画作品需要艺术家抓住瞬间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捕捉在于长期以来的积累,再通过精湛的笔墨将这种感觉呈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创作的过程同样充满了随机性,需要把握好各种关系之间的平衡。“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还是需要积累,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沉淀多了作品才能与他人有更多的共鸣。”

“艺术是一门孤独的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跋涉者,储云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非常赞同,他认为,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融合了历来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社会、政治、哲学、文艺等各方面的认识,笔墨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承价值。

“我认为如果想要将中国的优秀艺术传承下来,第一步就是要先从前人的作品中多学习,汲取他们的优点,将自己的眼界开阔。黄宾虹先生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也是把各大家的东西学到脑子里,融入笔墨间,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储云说。

在储云看来,中国画的根本不能丢,民族性绘画要保留民族精神。他说,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下我觉得传承很重要,现在很多人讲要与时俱进,深入社会、走进生活,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品。但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老祖宗留下的民族性绘画的根本,譬如笔墨的深度和高度等等,这个必须要继承好,失去了会非常可惜。当年黄宾虹看了西方的东西后,感慨“民族绘画在某种程度上高于西方绘画”,所以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笔墨的精神不能丢,我们不能失去民族性绘画的根基。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在艺术中感受孤独,也归于宁静。以赤子情怀,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默默耕耘,这是储云一直笃行的人生哲学。

储云告诉记者,他一直较少参加各类展览,并非是所谓文人孤傲,而是出于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深深敬重。

“对艺术创作要保持谦卑敬畏,心里要有一个好的标准,每一次创作要力求达到这个标准。我比较少参加展览,因为当下依旧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这也不利于真正优秀作品的脱颖而出。另外,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并不严谨,有些人甚至创作出一些‘大路货’来糊弄百姓。我觉得这些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弘扬。”储云说道,“欣逢新时代,艺术家更要时刻守住一颗负责任的心,对自己负责、对艺术负责,更对历史和后人负责。”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