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范石甫的鸡,难得一绝。”中国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先生曾高度评价著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石甫的画作。作为当今画坛享有盛誉的中国画创作名家,“擅画鸡雏”是范石甫独有的创作符号。从艺70年来,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和被收藏,先后在上海、北京,荷兰等地举办个展,世有“江南鸡范”之美誉。
一只只毛茸茸、活脱脱的小鸡如何在静态的纸张上展现其萌态、灵动,给人以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视觉享受与情感共鸣,这是范石甫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近日,“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记者来到常州金坛专访范石甫先生,聆听他在中国传统书画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感悟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初心和坚守。
范石甫
“金坛自古多才俊,石甫是几百年来难得的一个才子。”
《草色入帘青》
《雏戏》
《范石甫自画像》
初见范老,他正沉浸在挥毫创作之中。案台上纸笔各式,一应俱全,黑框老花镜下的深邃目光衬托着他的和蔼可亲、精神矍铄,没寒暄几句便拿出他视若珍宝的画作文集向记者分享那些与艺术相识相知相守的难忘岁月……
“我10岁时在小学美术老师陈荷松的启蒙下开始学画,入中学后又受到冷铁老师的指点,并逐渐对花鸟画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拜师于顾伯逵老先生门下专攻花鸟画。时至今日,我从未忘记他们的提携之恩,关爱之情。”1943年出生的范石甫自幼酷爱书画,谈及学画经历时他感慨如此幸运遇到诸多恩师,不禁潸然泪下。
1958年8月16日,对15岁的范石甫来说,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那天,他带着好不容易凑到的两元钱和对艺术创作的一腔热忱,只身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江苏省国画院投师。站在当时的庞大建筑南京“总统府”门楼前,他徘徊很久不知如何觅师。数小时的等待后,他偶遇著名花鸟画家顾伯逵先生。顾先生见他小小年纪痴迷书画,便带回画室对其习作逐一翻阅指点,聊得尽兴。自此,他便在顾老门下开始专攻花鸟画。在顾老面授及函授式的悉心指导下,范石甫也认识了一大批江苏省国画院的老画家,画作开始有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其中,他还得到宋文治先生的赏识,被其评赞:“石甫的画经得起看,一草一木,一招一式,不落虚空,这是功夫的修炼。他画的小鸡,我很喜欢,小灵性中可见大手笔。”
《江南三月草初长》
《秋高图》
《盈盈一室春》
《生机无限》
1962年后,范石甫又相继得到潘天寿、傅抱石、陆维钊、诸三乐、王个簃等诸多老先生亲授,转益多师,博闻强识,艺术造诣也不断提升。用范石甫的话来说,“当时接触的全是当代一流的大家,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不只是绘画,范石甫的丹青篆刻、书法诗词也极富个性风采,诗、书、画、印兼长。众多文人墨客曾感叹,江南水乡小城金坛能够出现这么一位近于传统文人画品格的人物,实在难得。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钱松喦先生就曾高度评价说:“金坛自古多才俊,石甫是几百年来难得的一个才子。”
《春风吟》
《得大吉利》
《风起苍藤舞 果硕挂明珠》
《双雏图》
艺术创作贵有自我之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创作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融合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艺术创作推向更高境界,范石甫直言,好的作品既要有传统绘画的底蕴,也要有新时代的自我风格。“中国画行内有言‘一招鲜,吃遍天’,意思是一招绝活可以走遍天下,这个说法虽然值得商榷,但强调要有自我风格特色则是有道理的。论画马,我比不过徐悲鸿,画虾比不过齐白石,画大公鸡又比不过陈大羽。这些也都是他们的标签,我也要有自我的风格。”范老自嘲道,在哺坊内悉心观察,在笔墨间反复揣摩,这一找竟耗去了近十年的工夫。
“我画的小鸡都是刚出壳不久,尾羽没有露出时候的样子,这个时段的小鸡最有特色,它们熙熙攘攘,互相碰撞,这么一个自由状态,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要想体现出雏鸡的童趣天真,水墨的表现需要高度控制,鸡的嘴、眼、翅、爪等处需作深入的推敲。聊到尽兴之际,范石甫伏案动笔,开始向记者展示这一“绝技”。“上唇用双勾、下唇用单笔,眼处横点一笔,巧留少许空白,可以彰显它的眼神,整个小鸡的头部稍大一点,可平添几分童趣……”寥寥数笔,行云流水间便呈现出三只憨态可掬的毛茸茸小鸡。“笔尖起落讲究章法,色彩讲究力度。这一切,都让我画出来的小鸡不同于古人,有别于今人,这是属于范石甫的自我语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充满诗意的美,好的花鸟画,既要画出自然界花鸟的生命,更要写出画家对生命万物的感悟。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曾将范石甫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质概括为三点:充沛丰富的生命精神,精练生动的笔墨语言,交融互补的诗书画印结构。纵观范石甫的雏鸡系列画作,也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赋予其灵魂与生命,也象征着人的理想精神。正如他一幅作品题词所言:“从小默默无闻 长大一鸣惊人”。诗与画交互融合令人沉醉其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大概也是范石甫内心的真实写照。
《从小默默无闻 长大一鸣惊人》
《生生不息》
《春风无处不飞花》
不只雏鸡,他还画葡萄,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色彩鲜明突出又丰富;他还画紫藤花,串串苍润而嫩逸的花枝,色彩纯净而清透;他还画牡丹,朵朵艳而不俗,色墨并用,疏密有当,颇有自然之神韵……范石甫的画作里总是充满生活之美、自然之真、艺术之魂,以纯朴的创作风格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
《葡萄小鸡》
《紫帐春暖》
《牡丹新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
艺术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范石甫十分赞同,他认为,作为书画家,惟有守正才能创新,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家的创作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耄耋之年,范石甫虽选择“偏安”故里、不问世俗,但依然醉心书画创作,笔耕不辍。他告诉记者,现在仍每天坚持8小时的个人创作。“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讲,前人的路子不能断,还要在笔墨上多下功夫,进而才能传递好我们的时代精神。”
《生机》
《小院闲趣》
《其乐融融》
在书法绘画领域孜孜以求,在艺术活动中则倾其全力提携新人,是范石甫艺术创作的初衷。他曾个人出资80万元设立“范石甫书法教学奖励金”,通过作品义卖等方式捐赠累计超1000万元。仅在金坛,他就培育帮助了二三十人成长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艺术无止境,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踏实做好一件事并有所成,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才是对这个时代最高的致敬。”
今年是范石甫从艺70周年,回顾自己的从艺历程,仍觉时光飞逝。自从艺以来,他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先后出版《范石甫书画》《花鸟画创作琐论》《墨缘鸿爪》等十余册,在报刊发表专业论文、散文、诗词千余篇。其传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30余册典籍。范石甫对记者感言,纸上的墨迹已成为历史的留痕,虽沧桑巨变,故事却是永恒的,用大半生的时间识人论艺,实乃幸福之事。
当被问及今后还会有哪些新的创作方向时,范石甫语气真挚而坚定:“这辈子就和我的小鸡‘死磕’到底咯!”如此豪爽直白,情真意浓,是他作为艺术大家的风骨,更足以见得一位耄耋老人心中的童真、浪漫与执着。
《珠圆玉润》
《宁要好桃一个》
《漫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