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方晚 | 抗战主题动画如何对话“零零后”
2019年08月26日10:4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江苏广电总台出品的《鸡毛信》为代表的3部抗日题材动画片陆续登上电视荧幕与观众见面。3部作品讲述的均是70多年前的抗战历史,主要受众则是一群“零零后”。此类作品该如何穿越70年的时代沧桑,讲好抗战历史故事呢?关键在于作品能否与零零后建立“对话”的共通语境。

  ——以动画片《鸡毛信》为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江苏广电总台出品的《鸡毛信》为代表的3部抗日题材动画片陆续登上电视荧幕与观众见面。3部作品讲述的均是70多年前的抗战历史,主要受众则是一群“零零后”。此类作品该如何穿越70年的时代沧桑,讲好抗战历史故事呢?关键在于作品能否与零零后建立“对话”的共通语境。

  “对话”的语境,首先需从儿童易于接受的视角出发。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指出,“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 3部动画作品,除了《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是全新挖掘的抗日题材故事之外,《鸡毛信》《地道战之英雄出少年》都是抗日老题材。时隔大半个世纪,老题材新拍,要和零零后建立起姚斯所称的“对话关系”,要让抗日题材作品所传达的“审美价值”得以在这一代人身上继续延续,尊重儿童的接受心理是关键。

  新版动画片《鸡毛信》,不拘泥于简单地重现1954年的经典电影版本,而是另辟蹊径地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叙事,颇能引起孩子的新奇感。根据当今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新增了10岁城里孩子陈宇轩这一角色,融入故事,用于勾连。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被父母送到河北革命老区参加体验类真人秀活动时,偶然间发现一封鸡毛信,由此引出鸡毛信的主人赵爷爷(赵海娃)给他讲述自己在抗战时期送鸡毛信的故事。动画片的开场,就是从陈宇轩前往革命老区的路上抱着手机发微信朋友圈开始的,这一幕正是当今许多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他之所以要追着赵爷爷询问“鸡毛信”故事的初衷,是为了将“鸡毛信”发在朋友圈里炫耀。陈宇轩的一系列行为动机,很符合当代少年儿童的行为模式。尽管他身上“小毛病”不少,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他是真实的、熟悉的,像是身边的某个伙伴。故事没有用拔高、突出的模式化手法去刻意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让小观众们随着节目进程的深入、鸡毛信故事的发展看到,现代儿童陈宇轩与当年送信的赵海娃正在各自的故事里成长着。创作者正是借用了陈宇轩这一当代儿童的视角,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后来他在发掘“鸡毛信”故事过程中受到启发、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经历,与电视机前少年儿童达成了沟通,形成默契。

  “对话”的语境,还来自于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虽然《鸡毛信》等3部动画片的主角都是70多年前的人物,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动人的品格力量却是永恒的,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

  《鸡毛信》中,二小和海娃在送信途中与日伪军巧妙周旋,展现出机智勇敢,可也因粗心大意差点惹出麻烦。勇敢,天真,还有点小马虎,两个孩子的形象设置正切合儿童的特征,因而更显真实,也更具感染力。最终,凭借智慧和毅力,海娃在二小牺牲后担起责任迅速成长起来,不畏艰险突破封锁送出十万火急的“三毛信”。生动诠释了主题曲中所唱出的“机智少年敢担当”。片中,勇敢等品格不仅突显在故事中的小主人公身上,创作者甚至将这些品格精神赋予在动物身上。例如,一直跟随着二小和海娃的小黑羊,在日军狼狗即将发现他们藏身之处的关键时刻,一跃而出,成功转移狼狗的注意力,引开追踪,为村民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而《地道战之英雄出少年》将英雄人物设定为一个孩子,让故事中的孩子成为现实中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学习的榜样。《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则透过群像刻画,展现团结的力量,执着坚守的责任感。坚守、毅力、善良、勇敢、机智、责任和担当,这些故事人物身上具备的美好品格,对于小观众来说,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这些品格和精神,代代传承,正是“人民必胜”真理的印证。

  “对话”的语境,亦得益于新颖的艺术呈现形式。3部作品设计风格各有千秋,但无一例外都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情趣。《鸡毛信》中主人公“海娃”,被设计成方脸加圆眼睛的造型,既有孩子的活泼朝气,又突出爱憎情感。就连片中的小黑羊的形象设计都颇具用心,不仅萌得可爱,面对敌人的扫荡也会怒得瞪圆眼睛、竖起尖角,展现出义愤之感。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情绪更加强烈,渲染了人物无畏的勇敢精神。而片中的日军和汉奸,则被设计成三角脸、长条脸,面目狰狞。这种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设计,顺从儿童区分事物好坏的认知心理,以及喜爱美好阳光、讨厌阴暗丑恶的审美童趣。这些都利于孩子在趣味中融入剧情。为了增强动画的艺术感染力,《鸡毛信》的配乐也尽可能原汁原味,采用了河北的地方小调,唤起人们无限回想。此外,《地道战》《五子炮》中三维等新技术的运用,使画面效果更富层次感,更具视觉吸引力,自然容易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纵然动画片《鸡毛信》3部作品或多或少也存在一定缺憾,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它们尊重儿童的视角和接受心理,选择活泼生动的人物形象,采用孩子喜爱的艺术手段,渲染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恰当地还原了70多年前那段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烽火岁月,建立起与零零后新一代少年儿童“对话”的有效途径,无疑是十分可贵的艺术实践。

  相信,抗战主题动画与零零后的“对话”不止于此。未来,还有更多形式可以去呈现,还有更多题材值得我们去发掘。

  本文作者系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电影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