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陆家衡:书法以用笔为上
2021年11月01日09:38
字持平,号己堂,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兼职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山市文联顾问,昆山市书协名誉主席,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昆山书画院顾问。

艺术家简介

陆家衡

字持平,号己堂,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兼职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山市文联顾问,昆山市书协名誉主席,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昆山书画院顾问。

曾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昆山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副主席,昆山市书协主席,昆山书画院院长,昆仑堂美术馆馆长等职。

书法以隶、行见长,在书坛独树一帜。1987年获《书法》杂志“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三十七名优秀作者之一。作品入展第三、五、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五、第九届获全国奖),第三、四、五、六、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获奖),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全国第一届、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等。曾获全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会员,苏州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出版有《中国画款题类编》《玉峰翰墨志》《陆家衡书法作品集》等。

书法之法,包括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等,其中以笔法最为重要。赵孟頫题《兰亭十三跋》中有一段名言: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是书法创作的最重要工具。毛笔是由兽毛制作而成的,根据笔毛软硬的程度,一般分为软毫、兼毫、硬毫等。“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因此,如何操纵和驾驭毛笔,是能不能写好书法的关键。

关于书法的笔法,历代论述很多。相传钟繇的弟子宋翼学书法,因为字写不好,经常被钟繇呵叱,三年不敢见师。钟繇死后,有人盗墓得钟繇所著《笔势论》,宋翼照此研习后,书艺大进。唐代的颜真卿向张旭求教书法,张旭亦说:“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都强调了书法笔法的重要。

吾师翁闿运先生对笔法深有研究,著有《执笔论》《用笔论》二卷,引经据典,用宏探微,对书法的执笔和用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剖析,为学书者指点迷津。我根据自己的领会和实践,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执笔法

执笔的原则是指实掌虚。苏轼说“执笔无定法,务使虚而宽”,(苏轼《论书》) 米芾说“把笔轻,自然手心虚”,(米芾《自叙帖》) 都反对把笔执得紧、执得死,主张只要将笔执得稳就可以了,所谓“虚能握卵”,达到指实掌虚的目的。

执笔的高与低,要根据字的大小以及各人的习惯而定。高执管笔锋提、按、起、倒灵活,视角宽阔,周旋余地大,能除偏软雍肿之病。但行笔宜缓不宜急,书成的作品以筋骨胜,黄庭坚、伊秉绶可作为代表。低执管则使转流畅,行笔缓急皆宜,但如果没有控制笔端摄墨的功夫,易成“墨猪”。书成的作品以血肉胜,苏轼、刘墉可作代表。

执笔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五指执笔法,即唐代陆希声传承至今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古往今来为多数人采用,沈尹默先生解释此法最为详细。

2.三指执笔法,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执笔,此法只宜低执管。其优点是笔管垂直,管距掌心较远,提按方便,行笔易中锋,可免偃笔,但力弱不宜作大字。

3.单钩法,苏轼执笔用此法。以大指指端贴管,食指第一节对大指,将管钩住,中指、无名指、小指在后面向外抵管,如同铅笔的执笔。此法只宜低执管,肘部必须高于腕部,否则笔管势必向左外斜出,所书形成偏锋。观苏轼《前赤壁赋》真迹,下笔不问藏锋逆入或侧入,行笔无不归于中锋。如果肘不高于腕,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4.回腕法,亦称凤眼法,何绍基执笔用此法。即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对胸,指端执管,腕肘俱悬。整个右肢回环,如挽弓张弦之状,能产生“回腕高悬,通身力到”的效果。但因费力,追随者甚少。

腕法

前人把书法的笔力亦称作为“腕力”, 可见笔力的强弱与腕法有密切关系。

腕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1.悬腕,即腕、肘俱悬。元人陈绎解释为:“悬空而书,最有力”。 悬腕的功用是用笔灵活,便以提按起倒,随时调整笔锋。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 这是因为盛唐以前,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所用几案也很低,因而作书居高临下,腕臂自然悬空,临空提按,不费力气。后来有了桌椅,伏案而书,肘不须悬,手腕着案,失去了临空提按的习惯。黄庭坚意识到这个弊病,主张高悬腕,对书道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后的米芾也身体力行,他的小楷《向太后挽词》字仅一公分见方,笔势开阔雄健如大字,都是悬腕下的力作。

2.提腕,即腕悬、肘不悬。陈绎解释为:“肘著案而虚提手腕”。 此法要有悬腕的功力体会才深,写小字适宜,写大字与行草书则不适宜。

3.枕腕,即腕、肘俱不悬。陈绎解释为:“以左手枕右腕而书之”。 枕腕之法,在客观条件受限制时可偶一为之。但如果因为腕悬不起,借左手为搁垫,则不可取。

腕法以悬腕为上,提腕次之,枕腕为下。

用笔法

用笔的原理是藏锋,即所谓“藏头护尾”“逆入反收”。

书法运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下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以横画为例,下笔时,笔锋尚未铺开,自然露锋成尖锐状。接着行笔下按,笔锋铺开,笔迹转肥。最后收笔,笔向上提出,笔锋收拢,又成尖锐状。这样形态的横画,秦汉的简帛书中经常出现,在王羲之早期的《姨母帖》中还可以看到。藏锋就是将笔画两端尖锐处折入笔画内,达到一笔之间力的平衡。因此下笔必须藏锋逆入,行笔要如米芾所说的“以锋抵壁”( 米芾《自叙帖》), 即笔锋逆势顶住纸面行走,达到“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收笔时,笔锋运至笔画尽处聚锋提笔离纸,笔画呈立体状。收笔的动作如同制作春卷皮,把调稠的湿面粉在锅上收起时,五指聚拢抓住面团在中心吸起。

中锋运笔是基础。所谓中锋即主毫始终在笔毫中间运行,而副毫则平铺两侧。锋中才能笔厚,才能使笔画呈立体状。所谓“得笔,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 米芾《自叙帖》)但笔笔中锋,只宜作篆书。自汉代以后的各种书体,包括正书、行书及草书,均需兼用侧锋。侧锋同样在书法用笔中有其功用,前人所谓“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朱和羹《临池心解》)。从《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中,可以清楚看到,中、侧锋的同时存在以及相互转换。孙过庭《书谱》的草法传承了王羲之的用笔,中锋和侧峰的转换更明显。

书法用笔总的原则, 是以中锋为主, 侧锋为辅, 一归于中。如果不能归之于中,则全功尽弃。在苏轼书《赤壁赋》中,可以看到每一笔都使之归于中锋的用笔方法,故董其昌叹为“坡公之兰亭”。 黄庭坚的行草书中的横、捺等点画,常有颤抖和波动,最能清楚地看出用笔时的极力擒纵,因势利导将侧锋转换为中锋的动作。

前人对书法的用笔,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可操作的技法。如提按、顿挫、顺逆、缓急、收放、转束等,这些技法大多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掌握得好,就能因势利导,出奇制胜。掌握得不好,则败笔随生,恶俗满纸。

提按是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法。行笔的过程就是提按的过程,才按便提,才提便按,以形成节奏变化。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强调“作书须提得笔起”。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即使遇到制作劣质的毛笔,只要操纵得当,也能化险为夷。犹如倔犟的野猫,只要拎住项颈,使其四足离地,就能驯服。如再不驯,再往上提,使其无倔犟的余地。

书法用笔要在用锋。有的人写字,运笔只会按不会提,把笔揿到底,使劲硬拖,自以为遒劲有力,这是非常愚蠢的方法,被董其昌讥之为“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他不明白“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可见书法用笔使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因此,学会操纵毛笔,正确掌握笔法,就能化败笔为妙笔。正如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所说的“右军书《兰亭》,是己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所以神也”。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