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为评弹而生——袁小良的评弹艺术
2016年12月12日10:48
袁小良,1962年生,苏州人,本科学历。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苏州评弹学校特聘专家。出身评弹世家,父母袁逸良、马小君均为老一辈评弹名家。

  周立言

  袁小良

  1962年生,苏州人,本科学历。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苏州评弹学校特聘专家。出身评弹世家,父母袁逸良、马小君均为老一辈评弹名家。1979年考入苏州市评弹团,1986年师从弹词名家龚华声。1998年,再拜“尤调”创始人尤惠秋、“小飞调”创始人薛小飞二位为师,成为这二种流派创始人的唯一入室弟子。代表作品《大脚皇后》、《约会》、《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时尚苏州》、《相约姑苏》、《焦裕禄》、《太白吟月》、《时尚金鸡湖》、《新蝶恋花》、《新载美回苏》、《新梁祝﹒两只蝴蝶》等。曾获第八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第二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第一名获唯一大奖“卢浮金奖”、第一、二、三届中国评弹艺术节“表演金奖”并均名列前三甲、江浙沪青年评弹大奖赛“金奖”第一名、“最受观众欢迎的弹词演员”奖、江浙沪中青年评弹精英大赛“金奖”第一名、“最受欢迎的十佳评弹演员”、第一、二、三、四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等奖项和称号。结集出版“苏派清口”系列之一《吴袁吴故》;2016年起在自媒体开设集评弹、谈话、小品为一体的旨在推广传统文化、评弹艺术的“小良说书”之《袁来如此》脱口秀节目。2012年以来,陆续成立了纯公益的以袁小良名字为品牌而推广传统文化的“袁小良评弹艺术工作室”和“小良”少儿评弹团,并在苏州中学等设有10余个点,开设评弹班,学生近千人,辐射面达数万人。多次应邀出访北美、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台地区。

  初识袁小良老师,是在读研期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幕式上。传统戏曲的雅致和安静,在一字一句间渗透到每个人的心底,这是戏曲本来的样子,也是大家心目中传统曲艺的样子。然而待到袁老师上台,一刹那间,场上呈现出了别样天地,琵琶三弦、摇滚热舞、帅哥美人,真正花团锦簇,满场生辉。观众看的如痴如醉,直呼“男神”,而于当年第一次看这样演出的我而言,完全是颠覆性的震撼,耳边是吴侬软语的妙不可言,脑子里不停蹦出的字眼是:这是评弹,这居然是评弹。

  真的,这是评弹,袁小良老师独创的摇滚评弹,这样的创新,于他而言,是信手拈来,而这样信手拈来的背后,是扎实的评弹功力,以及一长串让人炫目的身份和经历:出生评弹世家,父母是有“浙江老虎,袁马响档”之称的袁逸良、马小君双档;他说噱弹唱演俱佳,编导演皆能,自创流派“小良调”。更不必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馆长、为国家领导人、中外领导人演出这些殊荣了。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了“一万个小时理论”,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而我在和袁老师的交谈以及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不停地感叹,袁老师在评弹上的付出何止一万小时!简单的举个例子,作为在报纸上开设评弹专栏的第一人,尽管袁老师自嘲是“平生不会动笔,才会说书,便害写书”,然而《小良评弹》这个专栏一写就是十年,不仅保持了“无退稿、无删改、无延时”的记录,更是吸引了无数粉丝,为很多对评弹“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读者提供了一杯最地道的苏州碧螺春茶,读来曲词生动,品来余香满口。写文字的人都知道,写作不难,难的是坚持。十年如一日讲述“小良牌”苏州故事,得著名漫画家范其恢老师配100多幅漫画、得朱寅泉先生、张继馨先生、马伯乐先生写序言和书名,最终集结成《吴袁吴故》这本妙不可言的书。要知道,这几位老先生几乎都是八九十高龄,这样为一个后辈尽心尽力,可见袁老师素日为人,无愧于“其德足以昭其馨香”的评价。是的,社会上对艺术家的评语常用“德艺双馨”这个称呼。所谓德,我想不仅仅是指对待艺术要严谨要认真,更指获得成就身处高位之后的谦虚好学,不忘初心,而这些,在袁老师身上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之前笔者提到袁老师自创了“小良调”,要知道,自创流派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就好似武侠小说中门派开山鼻祖一般,是王重阳这种只在口口相传中出现的一代传奇,真是艺人一辈子的荣耀,可以拿出来大书特书。然而但对待此事,袁老师只是表示,自己是得到了太多前辈的指导和影响,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按照书中人物,再借鉴了自幼喜爱的京剧老生马派唱腔和当前的流行音乐,加以揉合,有了点自己的特色,因为他想的是作为演员,必须要做到最好,要传承要发展,才无愧于自己吃的这碗饭,而对于创造流派这样的名头,他从未刻意想过。

  水到渠成,厚积薄发,这样的词语形容袁老师的艺术生涯是恰如其分的。浮华世界,学艺术的太多太多了,可是能够钻研和坚持一门艺术到底的就少了,能够在前人基础之上有所创新的更少,能够有所创新且自成一家的少之又少,能够成家后依然不断跨界、创新、传承和发展的就是凤毛麟角,而这凤毛麟角之中,袁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翘楚。2014年袁老师拿到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奖作品是《约会》,袁小良和王瑾这对著名的“评弹伉俪”用评弹扎实经典的唱腔、相当地道的苏州话、英语、普通话和四川话惟妙惟肖演绎了中国留学生和英国女朋友。很多人如第一次看袁老师表演时的我一样,震惊了,震撼了,他们也没想到原来传统曲艺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生命力。

  很多人都说袁小良老师“花头经太多”,这样“花头经”的背后,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更是真正把评弹作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信念。试想,莫说对已经囊括了所有曲艺大奖、取得了相当高艺术地位的袁老师,就是对普通的艺术工作者,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谈何容易?而袁老师,每天除了要处理繁忙的工作,更需要日日琴不离手曲不离口,几乎是想想就觉得非常人所能及,更何况传承和创新这样的大事。

  记得梅兰芳说过:戏曲改革讲究移步不换形。 “移步”就是改革发展,“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戏曲的本质形态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戏曲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实传统的曲艺在现在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况,一方面要保留古典精神和美学形态,一方面要要在审慎的变异中寻求与现代人的情感沟通。如果因循守旧,就会在传播方面有极大的局限,无法吸引到年轻的观众;但如果盲目改革和创新,只会有热闹,而没有传承。如何建立在吸取前辈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则举轻若重的事情。小良老师做到了,且做得出彩至极,是否后无来者我不知道,但前无古人是一定的。坚持将评弹的魂和创新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坚持在大学生中传承评弹艺术,坚持这些,是因为他坚信只有打动了年轻人,让年轻人看到好的传统艺术,让年轻人懂得这样的好,才能够真正做到传承。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作诗一首赠小良老师:“弹如风弄竹,唱似水过石,说乃花满地,只怪我来迟”。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会心一笑的感觉,是同为“良粉”的那种懂得,也忍不住想说冯先生一句,还不迟,幸好听到了袁老师的评弹,否则真是人生一大憾事。而对于我们这些评弹粉丝而言,能和袁老师共同看着这姑苏城的姹紫嫣红开遍,能在读书时就聆听到中国最美的声音,能够对吴文化有这样亲切鲜活的了解,能够将袁老师口中的苏州传递给更多的人,能够告诉别人,传统曲艺可以很古典也很时尚,我们,何其有幸。

  《礼记大学》中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止于至善,即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而对于小良老师,生而为评弹,真正止于至善。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