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喻慧
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举办或参加的主要展览包括:2015年时空流痕——中国美术馆个人作品展,2015年温润金陵——2015年中国画意大利美帝奇宫首展,2014年时空流痕——浙江美术馆个人作品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作品展览获提名奖,2013年第十届全国艺术节作品展,2013年时空流痕——江苏美术馆个人作品展,2013年“艺术北京”——当代中国画作品展,2012年第二届“艺术水立方杯”艺术金奖,2012年第二届杭州全国中国双年展——长卷视界,2012年纽约亚洲艺术周——中国绘画新表现展览,2011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展览,2011年中国工笔花鸟画传承展,2011年第九届全国艺术节作品展,2010年北京“改造历史”艺术大展,2009年全国“百家金陵”艺术展金奖,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8年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7年上海中国花鸟画提名展,2006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1年美国丹佛亚洲艺术协调会—喻慧花鸟画展,2001年新江苏画派中国画大展金奖,1999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1998年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等。主要著作:《喻慧画集飞红芳草篇》《喻慧画集高处飞石篇》《喻慧扇面作品集》《大美为真喻慧中国画作品集》《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作品集喻慧卷》《喻慧花鸟画集》《新工笔花鸟喻慧》《现代工笔名家特殊表现喻慧专著》《十名优秀美术家—中国工笔画家喻慧》等;作品《暮时林间风》《云南锦绣》《风中》《雨霖霖》等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收藏。
9月9日,“江南风度”现代手工艺术邀请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展览主要的策展人——著名画家喻慧应章剑华之邀来到省文联办公室,两人交流的话题便从展览开始。
跨界与融合
章剑华:“江南风度”现代手工艺术展是一场非常好看、非常看好的展览,也是一场非常传统、非常现代的展览,更是一场非常艺术、非常生活的展览。可以用 “精致、雅致、别致”三个词语概括。所谓精致,是指从展品到布展,无一不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体现了江南文化精致的审美观;所谓雅致,是指展览所体现出来的高雅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这是江南风度最具魅力的表达;所谓别致,是指新颖独到、别具匠心的展陈形式,在继承传统和现代创新的基础上,把不同门类和风格的手工艺术融合在一起,回归手工艺术的本原,营造一种诗意生活的美好,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体验。
喻慧: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展览传达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敬意,传递手工与艺术紧密相连的生活美学,传承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展览围绕着主导思想,为了最终的展览效果,现场创作,重新整合与组合,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推翻再重新开始,一直到满意为止。这是一次很好的亮相,最终所呈现出的现场很不错,观众反响也很好。
章剑华: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进行整合与组合,说明在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思想的碰撞,构思、方向、理念都已经成熟。有的展览虽然准备很长时间,但没有真正形成好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严格,才有好的结果。你们很有想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这次展览是一次新的尝试。你的专业是工笔画,国画是平面的表现方式,现在又涉及手工艺术,你将这个平面性拓展为立体的、有空间、有无限想象力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与探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跨界、融合。你为什么对这方面感兴趣并愿意付出精力做这件事呢?
喻慧:首先我觉得我不仅仅是画家,更想去做一名艺术家。绘画是一门技艺,用技艺传达心中所思所想,传达内心世界的情感,相比之下,艺术家涉足会更多元化一些,掌握更多表现技法。艺术家可以将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变成艺术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是生活的美学。其次就是,我具有空间创造的意识,比如在我的个展里面,会融入立体的元素,在阐述一个想法和思想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材质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解析。跨界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问题,是从另一个侧面来阐述,不仅只是用笔和纸传达精神与追求,比如说选择电视短片、各种装置。
章剑华:我非常赞同你不仅仅要做一个优秀的画家,更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想法。艺术家的范围更广,你的丰富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很多画家、书法家局限在自己本专业的技术、技艺,只具备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话,就可以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精神、艺术追求。
艺术与创新
章剑华:你刚才的阐述告诉我们艺术应该怎样生活化,生活又怎样艺术化。的确,艺术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艺术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属于普罗大众,走入寻常百姓家。你以前展览,很高端,很雅致,但也很亲民。你将自己的心放在观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观众都会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更要高于生活,艺术可以滋养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
喻慧:我当年进省国画院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在老师指导下用了一年多时间临摹宋画,在还未体会到其好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打开,国画相比于西方艺术的直观表达显得有些陈旧。那时候的年轻人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吸引。传统与现代,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交织在一起,同步影响着我的艺术发展。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慢慢体会到中国艺术的韵味与匠心,比如建筑、园林、戏剧等等,在我看来,中国画是成年人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体会到它的精髓。另一方面,我也非常关注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反映着当代人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感受,很多文人画一直延续着古人的思想与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家的思维,导致因循守旧。我认为。创新一定是从观念为发端,观念不改变,那画也无从变起。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传统的绘画方法转换成可以为当代人直抒胸臆的方式。我办个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家能感受到我的画背后的思考或者我对生命的理解与观念。
章剑华:我一直认为要对当代艺术给予鼓励与肯定,社会的进步包括艺术的进步与创新不要轻易去否定。存在即有它的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问题,或者也能称之为问题,只是我们对其理解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一直比较关注你的艺术之路,你在创作上有很多创新,并能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比如你的绘画作品《铿锵玫瑰》,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让大家不仅关注到画面,更能引起思考,还有构思,看到更多想法深意在里面。
喻慧:我敢于真实面对自己,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个人体验,传达出不同的情绪,不是直观宣泄,而是转换成为艺术形态。当观众直面画面时,虽然不太了解背后的原因,但是能从中感受到情绪体验的变化。
突破父辈的新追求
章剑华:艺术是具有主观成分的,情绪的表达都能从中体现出来。你继承了你父亲的艺术之道路,同时又不完全是在重走他的路,重复他的画。有不少画家没有突破父辈的艺术高度,你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这方面非常成功。喻老的画非常文雅、清新,你和你父亲的画有明显的区别,在你看来你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喻慧:在艺术的道路追求上有所不同,父亲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受党的教育与培养,成为一名人民的艺术家,他内心一直怀着对党、对社会、对国家感恩的情感,所以他的绘画是一个繁荣盛世,对祖国对党的感激,对社会美好的歌颂,是质朴的情怀。我父亲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艺术平台,我出身在艺术家庭中,在艺术的思考上比他更多一些,我探索的更多是对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比如我画太湖石,首先是它的形式感、力量感吸引了我,其次它是一个文化符号,印刻着传统文化的符号,代表了亘古不变。和其相比,我们的生命就像飞鸟掠过,非常短暂,体现出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由此我会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没有什么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我们认可的经典与文化留存,一定是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随着生命不断传承下去。
章剑华:说的这个非常深刻。你父亲这一代,画的是感受与真实情感,他的感受更多的是对这个社会、时代的回报,对美的歌颂,也是一种人生体验。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你把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通过艺术表达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作为画家,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少画家追求的非常表面化的东西,缺少一定思想性和深度。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对人生要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跟随时代的新探索
章剑华:对中国画,特别是当代中国画,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从你个人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哪些瓶颈或者问题?
喻慧: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体验者,我们的成长就是这个时代证据。我个人的成长就不断地遇到瓶颈,不断有所突破,每一次突破就是一次成长与蜕变。当代中国画总体现象就是缺少一个深层次的思考,缺乏个人情感的真实体验,缺乏自我方式的独特表达,基本都是从众。我们现在还按人物、山水、花鸟进行中国画的分科分类,但是当代年轻的艺术家已经跨界,古代的分科到了当代已经没有必要,不具时代性,我们可以相对科学地以材质分类。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打破界限,不一定通过固定题材来反映固有的思维。
章剑华:“笔墨当随时代”实际上包括技术的进步、观念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会在艺术中得到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融,技术的创新也为艺术跨界融合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材料的使用,技术的先进提供了很多支撑,古代没有技术就融合不起来,不具备这个条件。当代艺术的创新,就是要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和新的审美精神,构建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标志性的艺术高峰。每一个作品都要带着精品意识去进行创作。我一直强调,我们现在看的经典都是当初的精品,有些作品都是当时的现实题材,现在的精品就是以后的经典,我们现在创作就是要留存下去,成为经典。作为艺术家要有艺术责任感,就不能仅仅看市场,自己走得高,市场就会跟着你;跟着市场走,只会越走越低,艺术的责任不是迎合而是引领。

《鸟》85cmx85cm 2011年

《春色惊恐》 66cm×132cm 2011年

《风中》 92cm×170cm 2009年

《铿锵玫瑰》 171cm×93cm×4 2010年

《曾经》93cmx57cm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