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听姜庆玲说扬州评话
2020年01月15日16:04
姜庆玲,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省党代表,五届扬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1984年考入扬州市曲艺团,1984年至1985年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培训,1985年回团后拜著名评话演员徐幼良为师学习传统评话《三国》,艺名姜庆良。继拜著名评话演员沈荫彭、苏州评话大师金声伯为师。多次参加中国曲艺节、江苏省曲艺节等艺术赛事。

  艺术家档案

  

  姜庆玲

  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省党代表,五届扬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1984年考入扬州市曲艺团,1984年至1985年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培训,1985年回团后拜著名评话演员徐幼良为师学习传统评话《三国》,艺名姜庆良。继拜著名评话演员沈荫彭、苏州评话大师金声伯为师。多次参加中国曲艺节、江苏省曲艺节等艺术赛事。由著名评话艺术家惠兆龙教传的现代评话《一代儒将——陈毅》选段《刀下不留人》《陈毅进山》《较量》等节目在曲艺节上多次获奖。现任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书记。2016年,姜庆玲获“全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扬州评话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这里强调其“重要”,并非是说其它的说书形式就不重要。而是想说,扬州评话较之许多其它的曲艺说书形式,尤其是徒口讲说表演的“大书”类形式,在艺术上的发育程度,相比之下要更高、更好也更强。

  早在清初,扬州评话就已十分兴盛。所谓“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乾嘉已降至近现代的二百多年间,更是名家辈出,节目丰富,流派纷呈,影响巨大。尤以《三国》《水浒》《隋唐》《岳传》《清风闸》《飞跎传》等长篇节目的承续延传及艺术影响最为隆盛。仅以《三国》为例,就有所谓“李(国辉)派”、“蓝(玉春)派”和“康(国华)派”之别。邓光斗的“跳打《水浒》”之后,王少堂开创的“王派《水浒》”更是艺冠书坛、声名遐迩。

  较之其它同类的“大书”形式,扬州评话在当代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发展特点,就是女艺人也很出色。如擅说《水浒》的“王派”嫡传王丽堂和擅说《三国》的沈荫彭等就很有名。而今天扬州评话的中青年演员阵容中,女演员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姜庆玲、谭敏等的舞台表现,堪称一道特色十足的靓丽风景!

  2008年认识姜庆玲时,她已是扬州市曲艺团的团长。虽知她是扬州评话演员,但从她的工作风格及待人接物看,很少艺术家惯有的随意与感性,更多是属管理者的严谨与沉稳。而且,淡泊名利,甘做人梯。一心想着搞好团体,带好队伍,培养人才,推出精品。几年过去了,也曾与她共同策划组织了一些艺术及学术的交流活动,但她每次都是做嫁衣、推别人,自己绝不登台露面、捷足先登。以致认识虽然很久了,却没有机会一睹她的说书风采。

  直到2014年秋天,她应邀率团进京,在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及“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才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与杨明坤、马伟、谭敏、陈中和于海等一道登台,向首都的曲艺界同行与专家学者,集中展示扬州评话当下传承的队伍状态。

  尽管姜庆玲出道很早,1984年考入扬州市曲艺团不久,就先后拜在擅说《三国》的扬州评话名家徐幼良和沈荫彭门下,系统学习这一扬州评话的传统长篇经典节目。不久即能连说一百二十天,把《三国》的主要篇章全部掌握。并且小小年纪,就以擅说其中的《东吴招亲》《草船借箭》和《孔明探病》等等回目著称。但此次进京,她却并未表演那些自己非常拿手的传统回目,而是演出了她从惠兆龙老师那里继承而来的新编节目《一代儒将——陈毅》选段《较量》(又名《大闹怀仁堂》),受到首都同行与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书台上的姜庆玲,与工作及生活中的她大有不同。稳健之中有灵动,严谨之中蕴风神。既有“大书”说演的“一股劲”,又有女流特具的“精气神”。爽劲有节,温婉动人。许多女演员表演“大书”时较为常见的“男性化”做派之弊端,在她身上看不见;因徒口说演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的题材内容而有可能带来的一味刚猛硬楞之片面风格,在她口中也听不到。换言之,她是一位口齿清丽、口劲适宜、口吻讲究又口风绵密的优秀说书“女先生”。不仅对故事的情节与场景铺陈非常引人入胜,而且对人物的性格与形象塑造十分精准典型。就是对陈毅等将帅正直言行与刚毅品性的模拟表现,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可贵的是,她在书台上的说表叙述,节奏特别舒展从容。强弱快慢,顿挫有自。高低起伏,张弛有致;辅助性的模拟学做,又运用特别自如。表情动作,顾盼恰切。身姿意态,写意传神。以简驭繁,以静驱动。很会点染情境也点燃观众的激情,注重调动想象而引发现场的共鸣。在一些细节的铺陈与情境的渲染上,更是注重拿捏分寸,注重与听众的心理沟通。既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也有浓墨携重彩的“浸润”。刚柔并济处,四两拨千斤。颇见内在功力,颇有大家风范。

  姜庆玲在扬州评话表演艺术上这份自觉与成熟,当然不是凭空拥有的。既有勤学苦练的辛勤付出,也有转益多师的兼容并蓄。如在徐幼良和沈荫彭两位名家之外,她还师从惠兆龙老师学习新编节目的表演,并跨界而拜苏州评话名家金声伯先生请益。这不仅成就了她自己的书艺,也给同行昭示出一些启迪。姜庆玲扬州评话的书台风采,因而具有了多重的价值与意义。值得特别关切,也值得深长思之。

  

  

  梦想让生命流芳

  杨曲

  姜庆玲出生于江都樊川镇,这是扬州一座文艺氛围浓厚的千年古镇,历史上曾有过“小小樊汊赛扬州”的美誉。耳濡目染,姜庆玲自小就萌发了长大唱戏的梦想。后来她却报考了扬州市曲艺团,有了做一名优秀扬州评话演员梦想。再后来,她成为扬州曲艺的当家人,从此怀着传承与弘扬扬州曲艺的梦想。

  坚贞不渝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扬州评话演出火爆,姜庆玲刚在扬州艺校学习了一年评话,就在她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艺术养分的时候,剧团却决定召回她们,让她们充实书场,一对一跟师说书,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带着对扬州评话懵懂的憧憬,姜庆玲跟随著名评话艺术家惠兆龙去了东台。姜庆玲至今还记得,惠先生每天一大早六点就会敲她宿舍的窗户,喊她起床跑步。锻炼回来,惠先生就布置诗词歌赋让她练,先生像在教一屋子的学生那样的一丝不苟,哪怕是一点细枝末节的差错,也要求重来。但先生对她并不全是严厉,当姜庆玲在房间练习的时候,惠先生就去买菜,这位当时就已经誉满省内外的艺术家,亲自下厨做饭,甘心为后辈做“老妈子”。这段经历让姜庆玲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后来她始终以惠先生为榜样,不遗余力地关心小辈,甘做人梯。

  扬州曲艺人把去外地演出叫“跑码头”,那份清苦、孤单、寂寞,比真正的跑码头做苦力更加艰辛。1991年的冬天,顶着当年的第一场雪,姜庆玲奔赴的码头是海安。连着说了20多天,书才说到一半,天降大雪,雪齐膝盖头子深,外边滴水成冰,可来听她说书的人,还有七八十人。那七八十双热情的目光,给了她那个冬天最和煦的心灵温暖。

  80年代中期扬州评话的辉煌转瞬即逝,到了九十年代初,扬州评话就从酷暑进入了严冬,让人猝不及防。很多青年演员在困难面前退缩了,有人消沉了下去,有人选择了转行。多年后,有人统计,1975年后的20年里,扬州市曲艺团共招收了七批、50多名学员,后来还坚持在书台上的不多,姜庆玲是其中硕果仅存的评话演员。

  经过姜庆玲们长期的坚守与努力,扬州评话,这一国宝级的地方艺术,正迎来新的辉煌。扬州评话要传承的,首先应该是忠贞不渝、百折不回的,不被当今世界浮华喧嚣的现实生活所诱惑的心无旁鹜的坚守。

  孜孜不倦的追求

  扬州曲艺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扬州评话更是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而其中顶有名的,除了《水浒》之外,当属《三国》,历经三百多年的繁衍,《三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姜庆玲最初学的书目是由苏州评话改编的《文武香球》,在演说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这部书目并不适合扬州评话,更不适合自己,想改学《三国》。没想到,这一想法竟与团领导以及惠兆龙先生传承扬州评话经典书目的规划不谋而合,包括文化局、团领导,惠先生在内一行四五人带着她来到吴派《三国》传人、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徐幼良家,请他收姜庆玲为徒。

  徐幼良是扬州市曲艺团建团元老之一,年事已高,对于是否收徒,他的态度一开始并不明确。后来,徐先生就用一篇通篇文言文的赋来考验姜庆玲,他只诵了两遍,便说:明天来还书。第二天,姜庆玲一字不差地在徐幼良面前背出了这篇赋。徐幼良当时对她说:你的记忆力很好。正是在这句评语之后,徐幼良正式答应收姜庆玲为徒。

  姜庆玲随先生学艺半年,能说9天《三国》,后来她又放弃工资待遇,专心听课半年,能说四五十天《三国》。后来,徐幼良先生病逝,为了能更好地磨练自己的技艺,她又拜著名“女三国”沈荫彭为师,朝夕求索。要知道沈荫彭先生虽然比姜庆玲年长,从辈分上来说,两人却同是李国辉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如今,姜庆玲能说120天的《三国》,240个小时,200多万文字,成为扬州评话《三国》名符其实的传人。

  义无反顾的跋涉

  2008年,文化局任命姜庆玲为曲艺团团长。对于这一任命,姜庆玲最初是犹豫的。惠兆龙先生为了剧团生存而四处奔走,甚至低声下气的一幕曾深深刺痛过姜庆玲。她也知道,做了行政工作,多多少少影响艺术的提升。她还明白,做了团长,就要顾全大局、主动牺牲,而当时正是她艺术的高峰期、得奖的最佳期。在文化局领导动员之下,最终她还是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

  当了团长之后,姜庆玲把人才培养放到了第一位。马伟,年龄不足35周岁的青年评话演员,2014年,举办了“炼艺悟道”专场演出,这是省曲协首次为35周岁以下演员主办专场演出。包伟、刘芓君、康康,过去稍显薄弱的扬州弹词,连续有三名演员分别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表演奖和新人奖。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苏州评弹学校,扬州曲艺优秀青年演员走进了这些全国一流的艺术院校进行培训深造。更难得的是,目前,扬州曲艺研究所在编人员26人,一线演员占比超过90%,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22岁,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再加上目前还活跃书台上的老艺术家们,扬州曲艺初步形成了老、中、青、少的人才梯次结构。

  出作品、出精品是曲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姜庆玲与扬州曲艺人的努力下,扬州曲艺迎来创作的密集期,一批曲艺新书目相继问世。2012年,在当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中,中篇扬州弹词《盛世红伶》获“牡丹奖”节目奖,至此,扬州曲艺实现中国曲艺“牡丹奖”所有奖项的大满贯。

  古老的扬州曲艺必须走出去广泛交流才能获得新生。近一两年,扬州曲艺的出访频率之高、影响之广,堪称建团以来最为密集时期。2014年9月,扬州曲艺作为江苏曲艺唯一代表亮相“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为首都观众献演了“江南曲美”江苏曲艺专场;几天后,“中国传统艺术北大行扬州曲艺专场展演”在北京大学举行。2015年3月,扬州曲艺应邀走进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学术报告及曲艺表演;5月9日,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弹词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主康康亮相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剧场;6月底至7月初,以扬州曲艺演员为主体的中国曲艺艺术团先后赴法国、意大利,在巴黎、戛纳、罗马、佛罗伦萨等地进行六场文化交流演出……

  2012年,姜庆玲又做出了一个改变扬州曲艺数百年规矩的举措,扬州曲艺走进社区。目前,扬州全市有近20家社区书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扬州曲艺。曲艺要传承,就必须培养青年曲艺爱好者,2009年,扬州市曲艺团在江都宜陵小学创办了“少堂评话班”,后来又先后在西湖中心小学、美琪小学、泰安小学、世明双语学校等学校开设曲艺班,邀请杨明坤等老艺术家授课,姜庆玲自己也担当教学工作。

  淡出曲艺书台的姜庆玲从未离开扬州曲艺,她对曲艺的执着、珍惜始终不改。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演说着扬州曲艺精彩的故事,谱写着扬州曲艺人美丽的梦想。

责编:王聪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