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朱 辉 | 品《小窗幽记》
2020年12月21日11:06

作为一个现代感极强的城市,上海常常让人误以为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底蕴。其实地处江南,古代的上海也曾人才辈出。比如创作出《小窗幽记》的陈继儒,就是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或许因为蔡志忠的漫画版《菜根谭》一度热卖,如今三本书中《菜根谭》知名度最高。《围炉夜话》名气可能小一些,但书名起得很文艺范,成了不少文人随笔里的常用词。相形之下,《小窗幽记》最低调,估计如今读过的人不多。

与另两本书的作者相比,陈继儒按照世俗标准,混得要好许多。他除了撰文,还是个画家。活着的时候,已经声名远播,据说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粉丝,他居住地周边的酒楼茶馆,都悬其画像。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托病推辞了。陈继儒原本自我定位于“隐士”,可是居然隐出了极高的知名度,难免被人非议是炒作高手。然而正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底层,同时又有机会结识达官显贵,所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这是一般草根作家做不到的。而且接触的人层次丰富,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养料。

杨绛先生曾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处世三大奇书”的三位作者,或自愿或生活所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都成为了世态人情的真相观察员。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小窗幽记》中这段话,常常让我想起“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就遇到过不少天欲祸之人,比如一位旧同事,很和善的一个人,意外地被提拔为了部门主管。一时间像换了个人,说话拿腔拿调,如同在表演沐猴而冠。结果不到一年就“下野”了,虽然重新和善起来,身边朋友却已散尽。可见承不起“微富”之人,最好有点自知之明,不要去“接福”,免得丢人显眼。

“若想钱,而钱来,何故不想;若愁米,而米至,人固当愁。晓起依旧贫穷,夜来徒多烦恼。”这段话听来十分耳熟,我大哥就经常这么劝人。他常说你发愁工资低,工资又不会因此涨起来;你愁身上病多,病也不会因此就好了。所以应该什么都不想,快活一天是一天。大哥并没有读过《小窗幽记》,他的这番见解显然是与古人不谋而合。可见今人与古人,衣冠、生活习惯迥异,但人性中一些共性并未改变。

这类劝世之言,当然并非绝对真理。对于中老年人,人生基本大局已定,劝其凡事不必多想,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对于年轻人,这类劝诫多少有点消极。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如果过早地随遇而安,没有危机意识,难生进取之心。即便是“处事奇书”,我们也应该辩证地去看,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性地吸收其营养。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道出他的人生三乐: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正是这三乐造就了他洒脱的人生,也造就了《小窗幽记》这本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