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拈花湾这名,富有诗意。再细细咀嚼,觉得有几份禅意。原来与无锡灵山大佛比邻而居,取名自然与佛教有关,即来自于“拈花一笑”的典故;又因所处地块,形似五叶莲花,故而得名。
夏日,烟波浩渺的太湖,帆影点点。沿着岸堤行走不久即到拈花湾。只见群山环抱,依山临湖,散发清幽气息。
入了拈花大门,雾气氤氲,飘飘缈缈,青翠的竹林、蓊郁的树木,一切朦胧起来,恍惚间如入仙境。定睛再看,石头上打坐的比丘,虔诚之至;茅檐下弹奏古筝的女子,貌若仙子;如茵的草地上,低头合掌的沙弥稚气未脱……四周尽被禅意包裹着。流水潺潺,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曲折折,沿此缓缓前行,生怕惊醒梦幻般的意境。
走过小桥,眼前忽然开朗,景致也清晰起来。“半山衔日,落帆影于岩中。”古人描写的太湖美景,如今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禅意。无尘的天空白云悠悠,太阳已偏西,阳光尽情地投在清澈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两叶并排的小舟挂着马灯,停靠在水草边,只待夜幕降临后划入湖心,那时四周静谧,且听风吟,更有月上凉亭、星空朗朗,与之共清欢。
荷叶如盖,一阵风掠过,高高举起的叶摇曳,铺在水面的叶挤挤挨挨,临水的姿势正淡淡地勾勒粉红、洁白,一缕缕清香将逸出花的高洁。
走进香月花街,唐风宋韵,古朴典雅。街区中分布着茶道、花道、香道,各种主题餐饮、创意美食、风味小吃的店铺林林总总,小物件琳琅满目。年轻人在街上吹着陶笛,声音悠扬柔美;上了年纪的人在茶馆里泡壶茶,慰籍着俗世凡心。无论你在小镇上品茗,还是倚栏发呆,或是闲坐在浓荫下,一切随性自由。
小街上满是花花草草,满墙的月季葳蕤,一朵朵花芬芳明媚。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仿佛这里的草木是有情的,在佛家眼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花草都有本心,心里有花,眼里则是花的世界。此时,人间的纷扰繁杂都放下了,一切已释然,眼睛满是花,感觉生活比花还美好。
拈花塔越来越近。四方五层拈花塔,直棱窗棂,转角斗拱,古朴庄重。四周的拈花堂、妙音台、心灯堂,唐风尽显。
拈花塔翘角下挂着的铜铃叮叮当当,清脆入耳,如同敲击的木鱼声,让人心神安静。
穿过街道遇见五灯湖,每个小巷的溪流都汇聚于此,于是,小镇灵动鲜活了。硕大的莲花造型盛开在湖中央,粉色花瓣在绿波荡漾中飘逸,超凡脱俗。这里依旧雾气缭绕,小桥流水,蒲苇青翠,红枫点点,一切如梦如幻。选个角落独坐,吃点零食,思绪越过远山,任意驰骋。可读一会儿书,能逐字逐句品味其意涵。
在石板巷中徐徐而行,几十家禅意客栈是拈花湾最大特色。木质结构,细竹篱笆,幽雅的庭院,花木扶疏的小径,微风拂过竹林的清音,再看看一家家客栈名字,诸如:一池荷叶、半窗疏影、芦花宿、云半间,无不充满田园诗意生活。念着门前的几句话,“半窗疏影半窗琴,一枕淡香一枕云……”更是余味留香,清雅禅意漫上心头。
“梵天花海”铺满在起伏连绵的群山下,弯弯的小河在花海中静静地躺着,把天空和花影揽入怀中。百叶草绿油油的,马尾草盛开的小花密密匝匝,涂抹成蓝紫色的海洋。一色花,一味禅,小小的花朵溢出的是和、是善。徜徉其间,抬头见小鸟轻盈地飞翔,低首闻到浅浅的花香,内心充盈着快意和美好。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禅意十足的拈花湾令我流连不舍。太湖已被一抹夕阳染得通红。从日出到日落,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日复一日,似乎每天没有变化,似乎每天又在变化。人忙忙碌碌,有时是要为心灵放个假,寻一处僻静之地,无论红尘多么嘈杂,拒之于心门外。拈花湾就是要寻的好去处。
离开拈花湾时,看到好几辆大巴车进来,这些人一定是来居住的。在客栈,沏一盏清茶,听一曲巫娜演奏的古琴。在袅袅禅音中,细细安抚自己的心境,我自拈花笑,或许这就是禅味吧。我想,这样的夜晚一定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