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潘讯 | 评弹创作当有“时代之思”
来源:繁荣   2019-02-11 08:59:00
风起于青萍之末,作为流行四百余年的江南民间艺术,苏州评弹虽被视为“小道”,却关乎风教、文脉、时代。深具历史视野的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俗士耳食,徒见明中叶气运不振,以为衰世无足留意,其实尔时优伶之见闻、商贾之气息,有后世士大夫所必不能攀跻者。”从长时段来看,“优伶之见闻”当然也包括评弹说书人的艺术活动。

  风起于青萍之末,作为流行四百余年的江南民间艺术,苏州评弹虽被视为“小道”,却关乎风教、文脉、时代。深具历史视野的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俗士耳食,徒见明中叶气运不振,以为衰世无足留意,其实尔时优伶之见闻、商贾之气息,有后世士大夫所必不能攀跻者。”从长时段来看,“优伶之见闻”当然也包括评弹说书人的艺术活动。

  说书人出身草根,流动于江南的城市乡野,所谓“一部南词半生衣食,三条弦线羁客四方”,他们的演出活动广泛而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的末梢神经,从细微处见证了江南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口舌之间、弦索之上寄托了评弹人的“时代之思”,这是基层社会对历史的独特观察与感受。在传统书目中,一部书能否成为经典?考量的往往是它叩击时代命题的深远回响。《玉蜻蜓》是一幅斑斓多彩的苏州市井风俗画,流淌着商品经济渐趋繁盛之后苏州人的生活情趣,在离奇曲折的故事之下又分明蕴含着新兴的市民阶层对封建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的大胆质疑。《白蛇传》所敷衍的人妖相恋故事早已融化在说书人所营造的市井烟火中,许仙与白娘子的形象趋向市民化,故事原型所具有的宗教和悲剧色彩逐渐冲淡,这一演进折射出明清以来江南文化中宗教世俗化、艺术生活化的双重变迁,中国南北文化的分野也与此密切相关。1949年后,评弹界创作了一系列堪称红色经典的新书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白毛女》《苦菜花》《江南红》等作品紧扣时代主题,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群像,为江南曲艺注入了一股阳刚坚劲之气。“文革”结束不久的1978年,苏州评弹团创作的中篇弹词《白衣血冤》横空出世,这部作品与话剧《于无声处》几乎同时上演,还早于卢新华小说《伤痕》发表一年,实开新时期文艺界思想解放之先声。新世纪以后,中篇弹词《雷雨》以传统曲艺致敬话剧经典,将评弹美学推向新层次。近年来,吴新伯、胡磊蕾、言禹墨等江南写作者不懈耕耘,创作的《野狼谷》《战马赤兔》《绣神》《江南第一燕》等新中篇,体现出对历史和人性更为纵深的思索。

  今天的评弹创作应具有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从诞生至今,数百年间评弹艺术始终处于流变与创造之中,评弹的艺术传统、艺术精神也在坚守与更新中汩汩向前。近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江南社会的转型与裂变,评弹置身于全新的社会生态系统,其艺术生产机制发生诸多深刻变化:艺人由个体转向集体,演出市场由自由流动转向计划安排,书目创作由艺人自编自演转向职业编剧的深度介入,艺术形式则由长篇一统天下转向短中长篇各展所长。评弹在旧传统之中又衍生出新的创作范式,形成了新的美学风貌,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色彩更加强烈,具有现代气息的说表语言和叙事方式,幽默讽刺中承载的政治宣教功能,融合江南地域之外新的文化因素等。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中短篇形式,已经成为苏州评弹新传统的主要载体。这种形式既从长篇表演艺术中脱胎,又经历近70年的探索积淀已自成格局。《青春之歌》《芦苇青青》《真情假意》《老子折子孝子》等取材现实生活,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清新流畅、核心唱段精致锤炼,都体现出不同于传统评弹的美学风貌。即使是那些从传统书中挖掘整理出来的作品,如《三约牡丹亭》《老地保》《厅堂夺子》《林冲》等中篇,更重视戏剧冲突和气氛烘托,演员表演更富个性化,与“母本”的美学风格也不尽相同。评弹数百年积淀的旧传统与70年来所形成的新传统之间既有差异与演变,又有延续与传承,他们已经共同构成了我们时代的创作语境。面对今天的艺术市场和评弹观众,创作者所要致力的就是如何衔接新旧两个传统,进而丰富两种格局,通过优秀作品来延续苏州评弹文脉。

  评弹创作者应是时代文化的弄潮儿与探索者。苏州评弹向来不回避“俗”,评弹的本领在于化俗为雅、雅中显俗,以雅俗共赏来俘获大众热情。从艺术史看,评弹艺人始终保持着对通俗文学的吐故纳新,与流行文化的交融互动,这已经成为苏州评弹的生命密码。只要我们对评弹传统书目做一番溯源,就会发现《三国》《水浒》《岳传》《七侠五义》《珍珠塔》《文武香球》《双珠凤》《麒麟带》等,都与明清以来坊间盛行的通俗小说(话本体、弹词体)有着难解难分的血脉姻缘,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鸳鸯蝴蝶派”小说是20世纪初流行文化的重要色调,与“鸳蝴派”文人合作,及时改编《啼笑因缘》《秋海棠》等新书目,催生了评弹艺术的近代化转型。今天的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网络IP成为流行文化的源头。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高达6942部,从中改编的电影1195部、电视剧1232部、游戏605部、动漫712部。去年,全国网络文学读者突破4亿规模,同期在几大卫视热映的《扶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斗破苍穹》等电视剧均改编自网络小说。评弹创作者不应该漠视网络文学的云蒸霞蔚,评弹创作应紧随文化前沿和时代审美,借鉴网络文学及其运作机制,将有助于当代评弹生产、消费机制乃至审美范式的回归与重构。对于苏州评弹书目创作而言,与网络文学携手也许会孕育出一个崭新机缘。潘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