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汪政 | 2018年文艺理论与批评一瞥
来源:繁荣   2019-01-07 09:34:00
对2018年的文艺理论批评来讲,重中之重就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成果与经验的梳理总结,这样的梳理与总结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第一就是在文艺认识上面的正本清源,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强烈推动之下,文艺理论界对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文艺真正地回归到本体,并且进一步科学地厘清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使文艺真正地进入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轨道。第二个方面就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文艺再次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如同经济与科技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一样,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在这几十年里完成了与世界的接轨,成为世界文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文艺批评上。

  对2018年的文艺理论批评来讲,重中之重就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成果与经验的梳理总结,这样的梳理与总结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第一就是在文艺认识上面的正本清源,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强烈推动之下,文艺理论界对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文艺真正地回归到本体,并且进一步科学地厘清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使文艺真正地进入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轨道。第二个方面就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文艺再次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如同经济与科技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一样,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在这几十年里完成了与世界的接轨,成为世界文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文艺批评上。从观念、方法到话语形态,中国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不但由此进入了现代化,而且为中华传统美学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第三就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开始积极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在文艺消费、文艺接受、文艺生产等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应的成果。第四,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文艺的兴起,中国的网络文艺研究与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种类,在这一二十年间异军突起,这一新兴的批评门类方兴未艾,将日益走向成熟。

  2018年的文艺理论批评在围绕中心话语的思考上也结下了丰硕的成果,批评家们在诸多论题上展开了思考。一方面,一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命题焕发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从中国文艺的现状出发,批评家们不断回答文艺现实的理论期待,贡献出新的认识与思考。比如,如何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出发,解决文艺领域人民的需求与艺术生产的诸多的不平衡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期待;比如,对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研究,这是对文艺的根本属性的再思考,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深化,更是从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理解人民的文艺权利;又比如,如何解决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的顽疾,批评家们或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艺术的审美标准,或者直面当下文艺的许多病象,以“剜烂苹果”的精神对文艺创作进行了深入而严厉的批评; 再如,对现实主义文艺的讨论,理论家们充分强调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呼吁文艺家们关注社会,介入现实,以艺术的方式回答急剧变化的时代所提出的诸多问题。

  2018年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是现场感更为强烈的批评,这种现场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其话题的现场性,比如密切关注渐渐进入现场的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们,批评家们将热切的希望、宽容与期待投向90后乃至00后的文艺群体,投向新的艺术创作群体;又如,对许多新兴的文艺形态与审美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应有的敏锐,像对新材料、新科技、新传播大规模地进入艺术领域引起视觉艺术的新变化的研究等等。现场感的第二个方面是理论批评的活动性。近年来,理论批评已经越来越摆脱传统的话语形态,走出纸上的空间,进入到丰富多彩的言语现场当中,诸如对谈、讲座、研讨、新作推介、新媒体节目等等都成为理论批评的新的生产方式,许多活动性的理论批评都已经做出了品牌。这种现场感十足的“非典型性”的理论批评,不仅适应了现代人群的活动规律,释放了理论批评的活力,也在互动当中传播了理论批评的成果,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新时代的文艺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