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高利平 | 戏曲创新切莫满足于浅层“出圈”
2023年12月25日14:50
近期,当代越剧领军人茅威涛主导策划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炮而红。年轻观众纷纷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嗑起“越剧CP”,也带动线下演出的火爆,不仅官方平台上的门票秒售罄,甚至二手网站还出现了百元门票被“炒”到千元的情况。就像“90后”主演陈丽君所说,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而这一次是越剧的“小石子”“唤醒”了它。

近期,当代越剧领军人茅威涛主导策划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炮而红。年轻观众纷纷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嗑起“越剧CP”,也带动线下演出的火爆,不仅官方平台上的门票秒售罄,甚至二手网站还出现了百元门票被“炒”到千元的情况。就像“90后”主演陈丽君所说,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而这一次是越剧的“小石子”“唤醒”了它。

越剧《新龙门客栈》因何流行?它靠什么“出圈”?是灵光乍现还是精准定位?这场传统戏曲与青年文化的“双向奔赴”,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讨论非常必要,这样的思考十分迫切。

传统戏曲如何拥抱年轻观众?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创新突围,离不开基于“用户思维”之上的精准洞察和精心设计。在观演关系上,他们专门打造了客栈式样的沉浸式小剧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在剧情设置方面,他们充分考虑当下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将原本电影中的配角贾廷放大。此外,创新的宣发方式也是关键,该剧不仅采用了抖音直播等进行推广,还在前期创作时就考虑到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特征,将传统戏曲的唱腔从“大段”变“小段”。这些在内容生产、演出业态、传播途径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自我调适,与受众需求匹配、“擦出火花”后,不仅让陈丽君从一名普通的越剧女小生跃升为年轻人心目中的新晋“顶流”,更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在新的传播场域中的无限可能。

事实上,不仅仅是《新龙门客栈》,传统戏曲近年来频频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展现新活力。2021年,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成功将水墨特效与戏曲程式捏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审美戏曲大片的新形式,当“白素贞”的水袖写意般地翻飞,“绝美”“惊艳”之声刷爆弹幕。2022年,取材于京剧《红鬃烈马》的歌曲《武家坡2021》“走红”,《赤伶》《探窗》等“戏歌”又踏着短视频BGM(背景音乐)的风口而来。这些现象并非孤立,在文化自信的土壤上,传统戏曲正在与青年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传统文化创新不是简简单单的“出圈”二字所能覆盖的。有媒体就曾提出疑问:《新龙门客栈》火了,越剧乃至戏曲就真的火了吗?这种火到底能持续多久?烟花固然耀眼,却难免稍纵即逝。影视圈内,因一部剧迅速走红、又因没有更多好作品问世而很快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大有人在;戏曲界大抵也会如此吧。

尤其近年来,我们还看到一些为了追求“出圈”而对经典进行随意“魔改”的现象。网红小潘潘“魔改”黄梅戏《女驸马》就曾遭央视点名批评,她翻唱《女驸马》名段时不仅神态轻佻,而且唱得矫揉造作,即便是年轻网友也纷纷表示不能接受。此外,有的专业院团为了追求热度,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或是将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直接移植过来,或是直接改编移植热播影视剧,却忽略了自身剧种在语言和表演风格上的差异与局限,这样的改编移植往往非但不能出彩,反而大大倒退,真正能够实现超越和创新的寥寥无几。

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舞台演出,再到如今的数字化传播,戏曲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一次次的“重塑”。但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载体和媒介物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内在的精髓——民众的情感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才是戏曲得以流传的根本。

因此,流量时代,戏曲更要守住传统的“正”。前不久的江苏省文艺大奖·戏剧奖第一次明确提出,参赛剧目必须选择能够充分展示选手唱念做打功夫的传统经典剧目;“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逐年加大传统戏经典剧目进校园的比例;江苏省昆剧院连续三部现代戏创作,始终坚持昆曲程式化表演,不做话剧加唱。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常感慨,正是石小梅等一批老艺术家充当“守门人”,一次次地把他们从即将出格的境况中拉回来。而茅威涛在解读《新龙门客栈》现象时也表示,“剧组在创作的配比上是有讲究的,虽以‘90后’年轻主创为核心,但唱腔设计陈国良老师以及我,都在最大程度上奉献我们多年的从业经验,以辅助他们更好地创作”。这些都说明,戏曲艺术的传统之本不能丢失。

当然,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力。所有的经典传统都是彼时的当下。戏曲更有着“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的“发展传统”。“鼓励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去创作;大胆启用年轻人,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命感”,这无疑是《新龙门客栈》成功赢得青年观众的密码之一。年轻人也许技艺还不够成熟,也没有足够多的经验,但他们却能捕捉到与时代最贴近的语汇,他们懂得当下的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戏。

一部戏的“出圈”只是个例,究竟是其内容被市场接纳之后所形成的口碑爆发效益,还是仅靠营销手段炒作流量而获得的现象,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验证。就像戏曲理论家汪人元所言,创新不仅需要胆魄,还需要不满足于浅层的“出圈”,更需要在含金量的质地上狠下功夫,才能真正让创新最终汇入艺术传统的长河,成为新的有效积累。我们希望,这波热度不仅仅属于《新龙门客栈》,更属于整个传统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