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谈 欣 | 音乐舞台剧唱响杨根思精神之光
2023年12月18日09:25
杨根思是近现代英雄楷模。近年来,对于这类题材的文艺创作数不甚数,有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多个艺术体裁形式,而用音乐舞台剧形式来表现英雄事迹却鲜少可见。近日,观看了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泰兴市委市政府联合倾力打造的音乐舞台剧《英雄杨根思》,较为震撼。用音乐+戏剧这种偏流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红色题材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性尝试,从音乐舞台剧娱乐至上的本质提升到了思想内涵高度。

杨根思是近现代英雄楷模。近年来,对于这类题材的文艺创作数不甚数,有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多个艺术体裁形式,而用音乐舞台剧形式来表现英雄事迹却鲜少可见。近日,观看了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泰兴市委市政府联合倾力打造的音乐舞台剧《英雄杨根思》,较为震撼。用音乐+戏剧这种偏流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红色题材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性尝试,从音乐舞台剧娱乐至上的本质提升到了思想内涵高度。从内容上看,它不同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更区别于电影《长津湖》,放弃红色体裁“大片红”的创作手法,避开大段长津湖战役的描写,选择从人物的情感塑造出一个普通憨傻、倔强可爱、情感鲜活的英雄人物,一下拉近了英雄人物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因此,我认为音乐舞台剧《英雄杨根思》唱响了杨根思精神之光。

一、民族与流行的多元统一

音乐是音乐舞台剧表达的载体,是表述故事,升华情感的重要手段。作为音乐人也更关注于该剧音乐的创作。“凉月子巴巴,照佤家家,家里有个妈妈,洗儿的衣裳……”《凉月子巴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民间童谣,在剧中用轻盈飘逸的童声,娓娓道来树影婆娑,月下乡间……仿佛是杨根思所处危机四伏,天昏地暗环境的“世外之音”,亦或是他的“心灵之音”。泰兴方言的演唱,将英雄的家乡、天真的情怀、纯洁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巧妙安纳其中,又似乎看到英雄杨根思身上的童真,该曲用于整剧转场,起到人物塑造、转换节奏、铺垫氛围的“主题”作用。这首天真浪漫的童谣与剧中《我不相信》《英雄》等进行曲风格的革命音乐形成对比。“革命歌曲肇始于欧洲19世纪的社会运动,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得到发展并达到顶峰”。最为典范的是《马赛曲》和《国际歌》,铿锵有力的节奏、简明易懂的旋律及直白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了革命音乐的独特风格。《我不相信》《英雄》恰到好处的呈现,不仅是情感的冲突和表达,更多的是革命音乐展现出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延续。温情的《爱了吗》《告别》,以流行音乐述说式演唱方式倾述情感。流行音乐元素的加入使得全剧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更加现代,通俗化、大众化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音乐舞台剧的受众范围,提升了观众的接受度。流行音乐元素与革命音乐、民族歌谣共融于整个剧中,形成了一道多彩的音乐彩虹。

二、情感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情感与价值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英雄杨根思》用母子情、战友情、男女情这三段情感共筑出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善良、感恩的内在情感与执拗、简单的外在行事在人物情感的冲突和解决中获得价值升华。现如今是一个物欲横流,价值观复杂的时代,而文艺作品传递出的正确导向会引领大众在变与不变之间拥有正确辨析是非、美丑的能力。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沁润人心,让我们心中有信仰,精神有依托,欲望有止境,将感想变为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观和世界观。

三、娱乐与思政的无形统一

舆论上有种说法叫“低级红”,所谓“低级红”是指有意无意把党的政策简单化、庸俗化,而在文艺创作上也不少见。英雄人物的刻板化,用过于教化的方式夸大其词,吹捧出“浮夸风”,或是用力过猛,拔高英雄人物的信仰强加于观众审美之上,最后变为自我美化,弄巧成拙的“唱高调”。走进剧场看剧,观众的初衷,不是受教育,不是受熏陶,而是从娱乐需求的角度寻求一种审美的满足和精神的慰藉。一切不从观众审美角度出发的创作都不是好的文艺创作。因此,音乐舞台剧的体裁形式很好的抓住了现代观众进剧场的本质需求,从流行化、通俗化的角度获得更多受众群体的认可和追捧。这个道理就如同过去民众进戏园子看戏一样。中国戏曲本就是从满足受众精神娱乐需求的角度而产生的,继而从这种表达形式中加以高台教化,寓教育于观赏之中,比如善良、爱国、孝道等中华美德在生动的故事中不断传递。只有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规律,才能在文艺创作的当下找到方向。回到《英雄杨根思》作品看,在更多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和故事内容中加入“党”形象的表达,“不相信”信念的传递,为当代民众传递出更多值得大家再思量的内容,让我们看有所思,听有所想。

恰逢12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对苏北民谣《白菜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你为人民死,人民得你生”非常熟悉,总书记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这历史的选择。我们要用文艺讲好新四军故事,传递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文艺的独特魅力让“不相信”信仰之光转化为当下鼓舞斗志,推动发展的宏伟之力,涵化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