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扬剧《郑板桥》的艺术表达:扬江都文化 颂大师风骨
来源:江苏艺术评论   2023年12月06日09:37
扬剧《郑板桥》讲述了清代书画文学大师郑板桥两度客居扬州时发生的故事,全剧通过多个微观事件的串联解构,展现出郑板桥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毅果敢的禀性,讲述几百年前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内板桥先生跌宕起伏的悲喜人生。

扬江都文化 颂大师风骨

扬剧《郑板桥》讲述了清代书画文学大师郑板桥两度客居扬州时发生的故事,全剧通过多个微观事件的串联解构,展现出郑板桥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毅果敢的禀性,讲述几百年前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内板桥先生跌宕起伏的悲喜人生。主创团队汇聚了一级导演韩剑英和一级编剧罗周,由“梅花奖”获得者——“扬剧王子”李政成饰演郑板桥一角。众多名家联袂为观众奉上了一部优秀的扬剧历史戏作品。

01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谋篇布局和浓淡掌控都十分重要。郑板桥的传世作品如此,人生轨迹亦是如此。扬剧《郑板桥》借用戏曲艺术独有的诗性和写意方式极富张力地描述着人物的生平经历与性格细节。剧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名为“十载扬州作画师”,分别由《道情》《偷儿》《画枷》《前缘》四节构成;下篇名为“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称的四节分别是《归客》《虹桥》《狗肉》《石头》。上下篇之间还富于创意地加入了一个“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楔子,正是承上启下的点睛之笔,凸显人物性格。作品从壮年时期的郑板桥写起,一直写到他的晚年生活,时间线索跨度很大,却不给人拖沓冗长之感。剧作家精挑细选了郑板桥与饶五娘之奇缘、与官员卢抱孙之聚散、与盐商张从之恩怨作为叙事主线,分别讲述郑板桥的爱情、友情及其是非分明的性格,更将他的才气、豪气与骨气融入其中。张弛有度的戏剧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人能够丰富立体地观察到郑板桥多面的性格特征与处世之道。从戏剧事件的巧妙选择和组织方式来看,该剧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戏剧故事将郑板桥的人生经历、性格气质与他最为著名的绘画审美构成巧妙关联。通过以画喻人,以人品画的方式将郑板桥性格的闪光点融入画作之中,使观众在领悟感受的过程中能细细品味其人其志其情。比如,戏剧开篇处讲述了郑板桥在为官之前帮助县令断案的故事,不仅体现出他机敏过人的才智,更注重对他有勇于伸张正义品格的揭示,此时对应的“画兰”佐证了人物性格骨子里所透出的胸襟坦荡,刚正不阿。而剧中的郑板桥作为一方父母官,不计个人得失和官运前程为百姓开仓放粮,此时的“画竹”则足见郑板桥的心系天下和傲人风骨。晚年的郑板桥罢官回归故里时,再度客居扬州,使他更加感叹世事沧桑。在与寒士久别重逢时彼此惺惺相惜,他慷慨解囊对故友相助。此时的“画石”则更显他顽强的意志和果决的人生信条。

其次,作为一部具有人物志、地方志和文化志典型特征的戏曲艺术作品,扬剧《郑板桥》并没有丝毫曲高和寡的意味,而是善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展现文化主旨,使扬剧艺术传统的文化功能价值得以还原于舞台之上,走出了一条“亲民”的当代戏剧创作路线。剧中在讲述郑板桥传奇人生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情,均与清代的社会面貌及扬州的地域文化之间构成关联,紧密衔接的戏剧事件不仅关注到了官场和商场中郑板桥的为官之道与处事之法,更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叙述了郑板桥与饶五娘之间的爱情奇缘。桩桩件件均论从史出,又生动还原了戏剧故事发生过程中人物之间对弈和复杂的关系纠葛。不仅有大量的喜剧元素穿插其中,还使观众看到了清代扬州城弥漫缭绕的市井烟火气息。为了凸显“大俗即大雅”的创作理念,编剧只对郑板桥的戏剧语言做了雅化处理,而对商人张从和饶刘氏等人物角色,则在语言中融入了丰富的淮阳地区民间俚语,使戏剧作品的风格更“接地气”。编剧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对联,调侃郑板桥穷困潦倒、“缺一(衣)少十(食)”的生活处境。不仅风趣幽默,更彰显郑板桥以苦为乐、豁达淡然的精神品质。

此外,扬剧《郑板桥》的戏剧内容还突出了真事、真情和真意。整部作品的创作立足于史实,避免因舞台表演需要而使真人真事有戏说之嫌。结合人物的真实过往梳理戏剧走向,展现出郑板桥心系百姓、不畏权贵的真性情。

剧中以多组微观事件来体现众人眼中郑板桥的“怪”。比如他既有拍案而起的敢怒敢骂,又有对扬州“三把刀”式安逸生活的向往。郑板桥不仅为人爱憎分明,还富有生活情趣,内心充满对美的向往,会为满园春色而惊叹。这些戏剧故事中所交代的点点滴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纯洁、真挚、直率的郑板桥形象。

02

扬剧曲牌丰富多元,表演形式多姿多彩。行腔特点既有粗犷嘹亮的一面,也有地域所赋予的细腻华丽、委婉悠长的一面。《郑板桥》的创作在传统扬剧唱腔音乐艺术中充分汲取营养,锐意创新,推动扬剧艺术焕发出了历久弥新,温暖动人的光彩。

叙事性唱段清晰明朗,掷地有声。扬剧《郑板桥》依托丰富的戏剧故事来构建人物精神面貌,有多样化的人物角色和繁多的情节走向,主要依托唱腔和念白推动故事进程,其中叙述性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的分量。为了使这一类型的唱腔表达节奏更为明快,作曲家在传统扬剧曲牌中精挑细选“念奴娇”“梳妆台”和“哭小郎”这些典型的叙事性曲牌,同时加入快板、滚板、连板和堆字大陆板等曲牌,节奏干脆利落,张弛有度,能够准确凸显人物角色的气质形象和语气重点,以剧中各个人物应有的口吻来匹配曲牌连缀的顺序,具有“死腔活用”的特色,进而获得最为流畅通顺的叙述效果,激发出了戏剧作品的活力。

抒情性唱段柔美雅致,意味深长。这一类型的唱腔在扬剧《郑板桥》中占据重要分量,其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郑板桥对扬州生活的魂牵梦绕。剧中年老的郑板桥辞官卸任之后回到扬州,他动情地向饶五娘唱道:“五娘啦,不是板桥梦扬州,而是扬州梦我不胜愁。当初一别年岁久,那虹桥樱桃,隋堤杨柳,常记酒人个个,诗人某某,灿烂花径,点点沙鸥;思故地如美人,风流依旧,却叫她执手间,笑我白头”。这段唱词中的字字句句都体现出郑板桥对扬州的挚爱。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画家才子,他显然有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点滴回味,这也是他的精神寄托。在对此类唱段进行诠释时,扬剧曲牌“满江红”“跌断桥”和“剪剪花”等有着独到的处理功效,这些大多出自扬州清曲的抒情性曲牌使唱腔依字行腔,富于曼妙的音乐性,曲调委婉柔和,恰如扬州的亭台楼阁一般精致美好。

从另一层面来看,无论是叙事性唱腔还是抒情性唱腔,均是为了良好地连接剧情和塑造人物,而对于郑板桥这一核心人物的性格呈现,同样也是整板唱腔和散板唱腔的结合体。郑板桥出生书香世家,有着才高八斗的智慧和放荡不羁的文人气质。同时,他又心系天下,是清正廉明的一方父母官,有着为民做主的理想胸襟。因此,在对于这一人物的唱腔音乐刻画过程中,自然会有一板一眼的循规蹈矩和形散神不散的散板唱腔板式应用,使整部作品的唱腔风格变化更加多彩,对于人物气质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潇洒自如。

除此之外,在伴奏音乐应用方面,扬剧《郑板桥》基本继承了传统乐队配置及风格,古风古韵扑面而来。二胡、四胡、琵琶、笛子和三弦等伴奏乐器组成的乐队秉承了传统扬剧的基本风貌,在戏剧作品中起到了良好的“托腔保调”功能,具有“接转自如”的特性。同时,传统乐队配置中加入的弦乐声部不仅提高了整体的音量,也使声部匹配更加平衡,低音区的音响色彩更加厚重宽广。另外,剧作中伴奏音乐对于“迎头,保尾,送腔,让字”要求的严谨尊崇。比如,叙事性唱段的曲头过门往往简单明了,没有拖泥带水的冗长前奏;大多数唱段均以伴奏音乐收尾,补足调式发展进行中的缺憾,使音乐线条完整妥帖;对于唱词中的重点字词,往往伴奏会短暂停止,避免喧宾夺主,为演员的唱腔表达预留充分的空间。这样的伴奏规则、明暗变换有度,更具有“留白”的传统意象,令人无限回味,也恰好吻合《郑板桥》一剧的整体风格特质。

03

传统戏曲步入城市剧场舞台后,主动投合观众的审美新需求,舞美设计的精致考究,不仅能够促进戏剧内涵的激发,更能够使观众得到直观的视觉震撼和情感冲击,使他们沉浸其中,获得艺术享受和良好的欣赏体验。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戏曲艺术的舞美创作又应注重合乎情理、有的放矢的原则。既要遵守和传承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基本程式化结构,展现戏曲艺术的意象之美,同时需使舞美设计创意与戏剧情节之间紧密结合,避免过度装饰造成的过犹不及。因此,对于分寸的拿捏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在扬剧《郑板桥》的舞美设计中得到了有力的呈现。这部剧作的舞台设计极富有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江南文化独有的灵动清丽。整个舞台的呈现如同水墨丹青一般潇洒随性,又将扬州文化骨子里所携带的那种文人气息质朴地呈现在舞台上,使显性的视觉画面与郑板桥隐性的性格气质之间遥相呼应,塑造其为官之道和君子之风。

一方面,扬剧《郑板桥》的舞美设计“由内及外”地彰显古风古韵和地域文化的别有洞天。纵观舞台所提供的视觉元素,整体而言趋向于复古雅致。而对于这种意境氛围的营造,显然是诸多舞台陈设和灯光布景所共同汇集形成的。比如,舞台背景两侧弧线垂幕与顶幕恰好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古体“风字框”。将郑板桥代表性的画作参照物石、竹、桥等自然景观放置其中,自然形成了扬州园林经典的精致风格。随着剧情发展,在“风字框”中游走的人物、变幻的光影以及景物陈设的调配自然形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一幅绝美画卷。这种源于传统,回归于现实的舞美设计理念,显现出设计者缜密的艺术思维和广阔的文化胸怀,妙笔生花的舞台设计展现出一种东方文化独有的高级感。

在整部作品上下两篇的戏剧发展进程中,舞台前景与背景切换流畅自然。既有横向的舞台陈设传送移动,也有背景垂幕在纵向空间中的巧妙变化。使舞台层次丰富,新颖别致。无论是舞台前景中郑板桥陋室的家居布置,还是背景所呈现的扬州城市风光,秉承着简约之美的刻画风格与传统“一桌二椅”的传统舞美规则。隔空呼应,展现出扬剧历史戏应有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舞美设计又“由外及内”地通过画面形态反映深刻的戏剧文化主旨。戏剧作品一开场便令人耳目一新,郑板桥坐在石桥上缓缓登台,身旁搭配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竹与石。通过逆光剪影呈现出黑白色彩分明的画面效果,古风意蕴一目了然。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整部剧作的最后一幕,此情此景再度出现,并通过垂幕展开一幅竖版的卷轴。画面落款处印有“郑板桥”三字,上窄下宽的灯光透视效果使舞台由喧嚣转入安静。

板桥先生缓缓走上桥面,他既是作画者,也是画中人,如此首尾呼应,以妙笔生花的方式完美诠释郑板桥的一生。除此之外,在大部分时间里,该剧的舞台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多媒体背景上黑墙白瓦的投影象征扬州城的清冷孤寂,洒在舞台上的灯光则为郑板桥所处的一小片场景作空间预留,其他舞台场景多以黑色光晕压制。这一方面隐喻郑板桥内心的黑白分明,清晰单纯;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郑板桥内心的无限光明通透,用火热的精神照亮昏沉。舞美设计以四两拨千斤之力点明了整部戏剧作品的主旨,更折射出郑板桥形象的伟岸高大。舞台视觉效果所传递出的清冷恰与戏剧表演过程中人物形象的火热构成强烈反差,也成就了舞美形态与戏剧文化内涵之间的相得益彰。

扬剧《郑板桥》以史为凭,精妙构思。在丰富的戏剧事件支撑下彰显郑板桥的风雅、潇洒与坚韧,更在浓缩与提炼中以世道沧桑折射出板桥先生刚毅硬朗的风骨。这部剧作的诞生不仅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刻画扬州文化风情与历史名人的精彩人生,也呈现出当代扬剧艺术厚积薄发的复兴之势,令人欣慰与感怀。

作者简介:

曲之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