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王 方 | 芥子纳须弥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方   2022年03月10日11:08
前几天,我去南京老门东的芥子园酒店参加青春版扬剧《白蛇传·情》的演员海选启动仪式。本以为就是去参加个活动,没想到却有了些意外的感触。

前几天,我去南京老门东的芥子园酒店参加青春版扬剧《白蛇传·情》的演员海选启动仪式。本以为就是去参加个活动,没想到却有了些意外的感触。

芥子园是清代文人李渔在金陵建的私宅,他52岁时迁居金陵,到处筹资,终于买了不到三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须弥”一词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

这座小小的芥子园,在中国私家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历史上真实的地理位置,根据李渔《芥子园杂联》序中所记:“周处读书台旧址,与余居址相邻”,可推测在今天秦淮区周处读书台附近。当然,李渔的芥子园已在时光流逝中无可寻觅,今天的芥子园酒店只是用了芥子园的名,但也做得古色古香,颇有文化品位。

海选启动仪式在一个叫“满庭芳”的厅里举行,只见台上有琴瑟丝竹,摆着雅青的油纸伞,展开着宋画的长卷,瓶中插着幽香的腊梅,还有宋代仕女打扮的姑娘奉茶焚香,人们俨然沉浸在白蛇故事发生的宋代生活情境中。

据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导演莫非女士介绍,《白蛇传》的故事最早源于唐传奇,现在基本上依据的是宋话本《西湖三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演绎出了各种戏曲、小说作品。《白蛇传》的故事在历史中不停地演变,作为一个从事媒介研究的学者,从媒介考古的视角去看,我发现《白蛇传》的故事就是一个跨媒介传播的典型案例,它从民间的口头文学,到纸质的话本,到戏曲的表演艺术,再到艺术电影《青蛇》、电视剧《白娘子传奇》、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青蛇·劫起》,直至戏曲和电影结合产生的戏曲电影《白蛇传·情》。

白蛇青蛇的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媒介演化中演绎着不同的版本,仿佛在媒介中不停地轮回。“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不朽爱情,白蛇和青蛇的刻骨情义,跨越山海,也穿越了时空。“满庭芳”大厅里,当一群刚从戏校毕业的小姑娘咿咿呀呀地唱起来,长长的水袖舞起来,我恍惚间觉得自己回到了宋代。芥子园酒店就像一枚“芥子”,把围绕《白蛇传》IP衍生出来的庞大宇宙,通通涵纳了进去。

我忽然想到,“芥子园”的“芥子”来自于佛经《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说的是一个小小的芥子里,其实可以放下一个广阔无边的须弥世界。

关于“芥子纳须弥”,还有一个佛家的公案。唐朝时,江州刺史李渤曾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智常禅师轻轻一笑,转而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李渤得意洋洋地说:“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

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李渤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恍然大悟。

智常禅师说的,是人的头脑就像一颗芥子,可以承载无数的念头、知识和思想。现代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又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芥子纳须弥”的观念:1990年,“旅行者1号”从60亿公里的外太空发回的一张回望地球的照片中,蓝色的星球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在太空深处闪耀着微弱的光芒。

卡尔·萨根看了这张照片后,就此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都住在这里——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如果宇宙是一粒芥子,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不过是一粒星尘上的须臾,那它容纳的岂不是更为无限广大的世界吗?

“芥子纳须弥”,说的是这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