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综述3】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025年10月20日下午,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全体学员围绕“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深入研讨。全体学员于开班前,已着手准备本次研修班的三项研讨内容。本次研讨气氛热烈,视野开阔,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接地气有文气,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响应国家战略推动文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淮阴师范学院姜春认为,习近平用典是文艺赋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生动典范,他从区域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了习近平涉及江苏文脉的用典及其价值。这些用典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从中可以凝练深刻的地方文化精神标识,打造地方文化“金质名片”,为江苏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江南大学刘浏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无锡在继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上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倡导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同时也指出大运河文化在时代性活化、文化的活化、文脉的弘扬以及人文经济的融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盐城师范学院卢治杰认为,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结合当地已有的文艺特色和文艺优势。盐城可以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以红色文艺为载体的文明传播地,同时结合新的技术与传播方式,以特色文艺破圈,带动经济发展。
东南大学博士生张玥忞从江苏足球联赛“苏超”实际案例出发,对文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苏超”和“文艺赋美”共同证明了协同和转译是文艺赋能的关键。这种模式有力凝聚了社会共识,推动了“文体旅商”的跨界融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发展哲学。
江苏师范学院杨修红认为,文化产业化把文艺与经济融为一体,他以徐州高校艺术系与博物馆合作、宜兴高校艺术系与民间艺人合作为例,分析其对文旅经济、乡村振兴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培育文艺创新模式推动文体旅商多元融合
南京艺术学院张丹从电影文化遗产保护与再价值化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列举默片经典《神女》的现场配乐重映、全国艺联老电影修复展映,以及电影人故居、电影院、制片厂、电影拍摄地等历史场景的商业赋能和文旅融合,使电影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与商业开发可能的“活态纪念馆”,为电影文化遗产保护赋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淮阴师范学院王新鑫以淮安文旅融合为例,认为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步普及的当下,应先赋形、再赋能,最后赋长久,用文化自觉引发大众同频共振,用文艺创新成就当下文化产业,用文化滋养成就美好记忆。
淮阴工学院吉芊融以淮安西游乐园“跳舞八戒”的热点为例,认为传统IP的现代表达,是激活文旅经济的金钥匙。西游乐园用流行舞蹈赋予猪八戒潮流气质,让传统文化以“可互动、可打卡”的形式走进大众,当文化IP摆脱刻板印象,就会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引擎”,就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
连云港师范学院潘浩结合自身体会,从一位导演朋友写的剧本《漫画西游之齐天大圣·绝美家园》引发思考,认为文学名著的改编要旧瓶装新酒,敢于创新,电影《大话西游》、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敢于在改编中大胆创新的成功案例,文艺工作者要分析市场、融入市场,实现数字媒介的多元融合。
常州大学刘粟以泰州姜堰区溱潼会船节为例,从溱潼会船节民俗演艺刺激旅游消费、乡村振兴与网络产业的发展、康养文旅项目合作促进经济增长、文艺活动重塑溱潼古镇的历史文化发展四个方面阐述“非遗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模式,为地方文化节推动文体旅商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与思考。
太仓美术馆杨天对太仓文化首先作了前瞻性的解读,然后从“文艺+科技”创新融合视角,提出文化服务提质(“设施覆盖”到“体验升级”)、精品内容创作(“地方叙事”到“IP输出”)、历史文脉传承(“静态守护”到“活态转化”)与产业融合创新(“单点突破”到“集群融合”)四维联动的文体旅商多元融合发展的策略,进而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支撑”的跨越。
三、合力提升效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南通大学闵靖阳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农民画”的产业发展为例,指出“东丰县农民画”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有名而不响,创作丰而不新,人才老而难续。提升效能的策略,需要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从传统工艺转向现代文创,从区域品牌转向全国品牌;核心在于“现代化转型”和“市场化运营”,必须用现代设计激活传统艺术,用现代科技赋能创作与传播,用现代商业模式重构产业链。
扬州八怪纪念馆徐业舒认为文艺绝非悬浮于现实的象牙塔,而是浸润在发展肌理中的“催化剂”与“黏合剂”。少堂书场的《乖乖隆地咚》、沉浸式音乐舞蹈诗剧《大运扬州——琴鹤同鸣》、木偶剧《东方白鹳》《铁道小飞虎》的“学校点单”模式、“我要上村晚艺起下扬州”等生动案例表明,文艺不仅是舞台上的惊艳,更是拉动消费、温润人心的硬核力量。
苏州大学刘阳扬以《三体》《流浪地球》和杂志《科幻世界》为例,指出科幻文学经与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形成包括阅读、影视、游戏、文旅等在内的庞大产业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通过与文旅项目的融合,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带动区域消费。
扬州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孙筱梅认为文化如果不能融入当代生活、产生价值交换,终将沦为静止的标本。她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合力提升效能为例,说明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在于推动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与“场景化”。只有当文化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宿迁学院张冉从文旅融合新布局引发的思考,解读国家政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力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导向。淮海戏提升效能、促进发展存在三条途径:一是戏景融合,淮海戏融入现有旅游产业体系;二是专项开发,打造淮海戏旅游资源;三是体系规划,设立淮海戏韵文旅路线。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孟倩倩从文艺赋能反思的新视角,指出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文旅融合展现出潜力,但实景演出等业态频现困境,存在创作与市场脱节,艺术追求与大众审美错位,政府诉求与实际需求落差等问题,文艺赋能需从“我演你看”转向沉浸互动,从依赖政府输血转向市场化产业思维。核心在于内涵深耕与模式创新,尊重市场规律,避免盲目追求规模与投资。
南京市文化馆杭素婧以文化市集为例,认为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理解为将文艺“软实力”能动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可以通过提升传统业态价值、活化非遗与现代传承和构建文化消费新生等路径来实现。这类文化市集应以文艺为引擎,通过空间重塑、传统活化与业态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活力,为传承人和手艺人带来直接经济回报,帮助他们从“能生存”到“可持续”。
泰州学院殷沁通过“三水”文化、梅兰芳艺术节、“百梅争艳”戏曲汇、溱潼会船节、早茶文化、休闲文化等城市文化标识和名片,分析了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的泰州实践。可以通过沉浸式演艺、节庆活动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应用,形成人文与经济“共舞”的良好局面。

(研讨现场)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