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 | 【研讨综述2】新大众文艺的观念、实践与评论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31日09:59
2025年10月18日晚,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全体学员围绕“新大众文艺”开展了深入研讨。全体学员于开班前,已着手准备本次研修班的三项研讨内容。本次研讨主要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定义与特性、多元实践以及作为评论方法的新大众文艺三方面展开。
2025年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

  【研讨综述2】新大众文艺的观念、实践与评论

  2025年10月18日晚,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全体学员围绕“新大众文艺”开展了深入研讨。全体学员于开班前,已着手准备本次研修班的三项研讨内容。本次研讨主要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定义与特性、多元实践以及作为评论方法的新大众文艺三方面展开。

  一、何为新大众文艺:定义与特性

  学员重点围绕何为“新大众文艺”,即在定义与特性方面展开激烈的辨析、对话甚至碰撞,展现出青年评论工作者对核心概念诠释的新锐视角、深度思考与表达勇气。江苏科技大学于凤保认为,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因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普及,将文艺的内容、载体、生产者以及传播者等传统文艺元素重构而成的新型文艺。太仓美术馆杨天提出以“新大众”为主体的概念体现了文艺权力的下沉,“去精英化”趋势重构了文艺的“主体性”,“新”反映了技术赋能的创造性转化。这两者共同指向文艺从“小众圈层的自我表达”转向“大众参与的社会对话”,价值评判标准也从“专业权威认定”转向“市场反馈与大众共鸣”。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陈好修认为新大众文艺是由人民大众所创造的、受到人民普遍喜爱与认可的文艺形式,高度的创造力与广泛的传播力是新大众文艺应该具有的素质。东南大学博士生张玥忞提出新大众文艺是基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变革的语境下,中国文艺形态实现数字转换出现的新型文艺生态,其核心内涵在于创作主体去中心化、媒介与形式的数字转换以及社会使命与价值锚点的“人民性”。

  与此同时,学员对于究竟何为新大众文艺之“新”的特性也各抒己见。南京传媒学院周烨认为新大众文艺正以“蓬勃”之势重塑文艺生态,“新”主要指创作与传播的“新范式”、审美与表达的“新语系”,以及评论自身面临的“新使命”。苏州大学刘阳扬追溯了新大众文艺自“五四”以来的历史渊源,并承袭通俗文学的大众文化取向的脉络,强调时代语境下的“新”主要表现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技术变革,文艺创作主体从专业走向大众,为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新的可能。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徐步雪认为新大众文艺主要“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情和国际局势;二是当下时代浪潮中各文艺形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传播方式,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

  二、现实与创作:新大众文艺的多元实践

  新大众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更深刻、具体地扎根现实生活,学员从各自从事的工作或地方生活经验出发,描绘出热烈进行中的新大众文艺实践的生动图景。

  在文艺创作方面,《泰州日报》严勇提出所在日报“坡子街”副刊一直倡导大众阅读、大众写作、大众推广,作者群体涵盖了瓦匠、木匠、外卖小哥等草根阶层的文学爱好者,是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来自草根的声音。盐城师范学院卢治杰以盐城地域历史与文化为内容,带领学生创作地方题材话剧《宋工堤》和《我是中国人》,进一步提出艺术教育和学校美育的变革和融合,对于新大众文艺新主体的成长壮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南京艺术学院张丹结合自身口述历史学术实践,提出新大众文艺与口述历史共同的“人民性”,建立了两者对话的可能,认为聚焦于个体生命的口述历史为拓展戏剧影视创作题材提供了丰厚、且源于现实的素材来源。

  在更宽阔的现实场景中,扬州八怪纪念馆徐业舒以扬州东关街《创世·山海经》沉浸式数字文化展、《大运扬州》运河游船演艺、二十四桥畔实景演绎《春江花月夜》等地方经验为例,提出新大众文艺不是“降维的艺术”,而是“升维的传播”。南京市文化馆杭素婧结合自身非遗保护和传播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出非遗内容从实体空间“移植”至数字平台,主动“闯入”用户日常信息流的文化内容,实现了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变。常州大学刘粟认为在数字时代的商业浪潮中,谦寻集团的电商直播以日均数亿人次的参与规模,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数字文化场”,电商直播将传统大众文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紧密相连,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方法与立场:新大众文艺评论向何处去

  新大众文艺不仅确立了新时代文艺创作方向,同时更新了文艺评论的标准,在本场讨论中,作为评论者的学员运用新方法积极展开评论探索,弥足珍贵的是,在日益繁盛的新大众文艺创作中坚守评论者的应有立场,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常州大学何霞从新大众文艺视角提炼说唱歌手揽佬歌词的本土叙事、时代精神与民族认同特质,认为这是新大众文艺从草根兴起的典型例证,其生命力源于民间自发参与和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宿迁学院张冉以新大众文艺为方法,深度剖析了淮海戏曲种辨识性强,“拉魂腔”拉人魂魄,选择度高,与不同板腔融合,形成多样流派,文化特色明显,唱、念、做、打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德育价值鲜明的特质。

  毋庸置疑,当下新大众文艺创作存在诸多应直面的问题,例如微短剧良莠不齐的创作现状便引发了学员的共同关注。江苏警官学院周晨将问题总结为内容同质化与价值观争议,大量题材跟风,部分作品宣扬简单化的成功学、物化女性等观念,“流量至上”与艺术性缺失。追求极致的投入产出比,可能导致艺术探索的匮乏;监管与引导的难题,即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止低俗化之间取得平衡。东南大学博士生张六逸认为部分微短剧作品存在价值观偏差、对英雄人物或企业家形象进行不当刻画、内容呈现低俗化审美倾向、传播不良价值导向的问题。

  新大众文艺评论向何处去,是身为评论者的学员们普遍聚焦的话题。泰州学院殷沁提出,AI对现有创作模式的冲击之下,文艺发展、文艺评论应该实现对工具的超越,即重视文艺作品、文艺评论中流露的真情、真感受。扬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孙筱梅认为在享受算法精准推荐的同时,也可能失去审美的丰富性和共同体验,如何在“算法时代”保护创作的多元与深度,是当下新大众文艺发展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扬州大学博士生郁果提出评论要引导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应把握活力与品位的平衡:既珍视草根创作的鲜活基因,又以专业评论避免其在流量中迷失方向;二是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善用大数据扩大优质内容触达,更要以人文立场打破茧房,守护创作的多样性;普及与提升的平衡,通过精品引领审美,实现“大众化”向“化大众”的升华。江苏省书法院刁艳阳认为新媒体评论是新大众文艺之一,非专业作者运用技术赋予的话语权参与文艺评论,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弹幕、评论区微评都成为了评论的新形式。需要强调的是,在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的同时,需要专业评论者作出引导和修正。

  本场讨论表现出强烈的概念辨析的学理性追求,更充满评论者对当前新大众文艺创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评论者应在众声喧哗中始终在场,保持“观察者”的距离,以冷峻,理性的姿态审视创作,真正为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研讨现场)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