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综述1】文艺评论的真知与真话
2025年10月18日下午,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全体学员围绕“文艺评论的真知与真话”开展了深入研讨。全体学员于开班前,已着手准备本次研修班的三项研讨内容。本次研讨大家跳出单一视角局限,以新颖的学术观点展开思想碰撞,气氛热烈,既有对评论本质的深刻追问,也有对实践路径的创新思考。

一、“真知”与“真话”的内涵界定与关系辨析
在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中,“真知”与“真话”是两大核心范畴,二者的内涵界定及辩证关系,直接决定评论的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多位学员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观察,对其展开了深入剖析,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指导性的观点。
江苏科技大学于凤保首先厘清了“真话”与“真知”的边界,提出真话不等于真知的核心观点。文学艺术的独特价值在于以虚构话语为载体,曲折却高效地呈现真知,而真正的真知具备穿透时空的特质。真知与真话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真知是真话的内核支撑,真话是真知的外在表达,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文艺创作,更构成文艺评论的认知基础。并且,文艺评论家的核心任务,便是探究文艺作品如何以感性艺术形式传递理性认知,并依据这一认知路径评判作品优劣,本质上是对“真知—真话”转化过程的专业审视。
南京传媒学院周烨将“真知”与“真话”视为文艺评论的“一体两面”,认为二者是评论工作的生命线与价值核心,缺一不可,并从三个维度解析其内在关联。第一,真知是真话的逻辑基石。缺乏真知支撑的“真话”,本质是空洞的情绪宣泄或固执的个人偏见,不具备评论价值。真正的“真知”需满足三重标准:一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把握文艺创作的现实语境;二是对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的扎实把握,确保评论有学术根基;三是对文本细节的真切感知,避免脱离作品本身的空谈。第二,真话是真知的勇气表达。拥有真知不等于能实现有效表达,“真话”的传递需要学术良知与道德勇气。第三,二者统一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当下,公众对专业、真诚、敢言的评论声音需求迫切。文艺评论工作者需以“真知与真话的统一”为使命,既要做净化行业生态的“清道夫”,剔除无价值的流量化评论;也要做引导公众审美的“引路人”,以专业观点搭建作品与受众的桥梁,守护文艺评论的纯粹性与影响力。
连云港师范学院潘浩则从标准界定与现实约束两个层面,深化了对“真知”与“真话”的认知,强调二者的实践复杂性。在“真知”的界定上,文艺评论的真知不应等同于“真实的看法”,而应是“有见地的真知灼见”。在“真话”的实践上,真话是对真知的“真实表达”,但这一过程受多重因素制约。从个人层面看,需坚守“不说假话”的底线,巴金在特殊语境下仍坚持这一原则,其难度可见一斑;从外部层面看,语境与评论出发点会直接影响表达的真实性。以郭沫若1948年《斥反动文艺》为例,其将沈从文归为“桃红色作家”的评价,本质是受个人立场与时代语境影响,最终导致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中被遮蔽数十年,这一案例也印证了“真话”表达需兼顾客观性与语境理性。
二、“真知”与“真话”的文艺评论实践路径探析
在明确“真知”与“真话”的内涵及辩证关系后,如何将二者融入文艺评论实践,构建兼具学术深度、现实价值与责任担当的评论体系,成为核心议题。多位学员结合时代语境与行业现状,从多维度提出具体实践路径,为评论工作者提供系统性参考。
淮阴师范学院姜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有真知、说真话的文艺评论的根本遵循。这些论述构建起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核心可概括为四大实践准则:一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贴合群众需求与审美期待;二是构筑“中国精神”的灵魂内核,让评论成为传递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载体;三是把握“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这一关键标尺,以典型形象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为评论切入点;四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综合评论原则,避免单一视角局限,实现客观评判。
江苏警官学院周晨从评论主体专业素养出发,将文艺评论定义为“基于专业素养的深度对话”与“寻求真知、敢于真言的理性探险”。评论主体需在夯实真知基础上完成三重任务:其一,在阐释中求真,挖掘作品深层意蕴,还原创作本意与艺术逻辑;其二,在评价中求实,以客观事实与学术标准为依据,杜绝主观臆断与情绪宣泄;其三,在论述中求是,通过严谨逻辑推导与学理分析,提炼普遍价值观点。同时,面对信息繁杂的当下,评论者需坚守专业精神,锤炼“知本体、懂创作、能献策”的核心能力,勇敢履行评论职责。
淮阴师范学院王新鑫聚焦“用真知与真话引发共振共鸣”,以“说真话、讲道理”为评论底线,提出四重实践维度:一是以真知真话赋予评论鼓舞力量,将真实感受置于首位,增强文字感染力与共情力;二是以真知真话提升群众认可度,秉持“人民至上”理念,让感动自身的观点转化为打动受众的精神力量;三是以真知真话优化审美体验,重视第一手审美观察,捕捉演出现场细节等真实元素,传递精准美学认知;四是以真知真话保障时间价值,让评论与时代脉搏同频,经得起历史检验。共情、共振、共鸣的根源,在于评论中的真知、真话与真情实感。
其他学者从不同视角补充实践路径。《泰州日报》严勇提出,评论价值藏于“真知的深度”与“真话的锐度”:真知构建需兼具“历史经度”与“时代纬度”,深耕艺术史且立足当下,避免“评论八股”;真话践行需直面问题、坚守独立,可借鉴浙江“文艺作品品味榜”机制,同时避免苛责,以建设性批评推动行业互动。全媒体时代下,评论还需融合新媒体特质,兼顾专业引领与通俗表达。淮阴工学院吉芊融从历史经验汲取启示,以《宣和书谱》为例,指出扎实资料梳理是形成真知的前提,客观立场是坚守真话的基础,当代评论者需以艺术本体研读筑牢根基,以勇气坚守真话立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徐步雪强调,真知与真话需依托文艺形式本体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经验基础。评论者需积累艺术感知经验,加强与创作者交流,结合理论研究判断作品优劣,为真知与真话提供支撑。江苏师范大学杨修红则结合文旅产业转型,提出差异化评论策略:主旋律文化工程评论需明确政治站位并提供建言;文化商业项目评论需兼顾商业属性与艺术本质;大众化文艺氛围评论需坚持雅俗共赏,以通俗表达服务大众,同时强调传递真知需担当、践行真话需勇气。
三、文艺评论的价值内核与实践意义
“真知”与“真话”并非文艺评论的抽象概念,而是贯穿评论实践、决定其价值分量的核心要素。不同领域的学员结合具体文体、行业现状与创作案例,从实用价值、发展价值与精神价值三个维度,阐释了二者对文艺评论的重要意义,让理论探讨更贴合行业实际。
江南大学刘浏认为,“真知”与“真话”在报告文学评论里的价值格外突出,这和报告文学的特性、行业痛点紧密相关。报告文学本身是记录时代变革、展现社会风貌的“写实文体”,既要有真实性,又得有思想深度,但当下不少作品却存在“失真”“功利化”等问题。部分评论也陷入了“避重就轻”的怪圈:谈主题重大性多、挑问题少,说名家创作多、挖新人少,甚至有些评论者还抱着“三套标准”——现场聊得头头是道,写文章只夸优点,真正的客观评价却藏着不说。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陈好修把“真知”和“真话”的价值,直接和文艺发展的“实效”挂钩。“真知”是基于规律的洞见,能帮行业找准创作方向;“真话”是真诚的态度,能让好作品、好人才不被埋没,二者必须同步发力,才能真正推动文艺繁荣。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正是因为抓住了“表现自我、书写真情”的真知,才催生出多元的创作局面;而汪曾祺和他的小说能被发掘,也是“真知”与“真话”共同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书法院刁艳阳则从评论者的精神内核出发,强调“真知”与“真话”是让文艺评论 “有力量、能长久”的关键。好的文艺评论不仅是作品的“镜子”,更是行业的“良药”,有些评论过了十几年还能打动人,靠的就是真知超越时间的力量。这种真知不是凭空而来,要从生活里、从鲜活的艺术实践里找,既要看懂当下的热点,也要有长远的、宏观的视野。而说真话,考验的是评论者的底气和勇气:既要有不被舆论带偏的独立判断,也要有顶住压力的魄力,更得有扎实的调查分析能力做支撑。但是说真话不代表“尖锐刻薄”,温柔敦厚的文学品格、帮行业变好的良善初心,才是真话的底色,这样的评论才能真正发挥“干预文艺发展”的作用。
四、“真知”与“真话”的表达困境
在文艺创作与评论领域,真知与真话既是文艺作品维系生命力的基石,更是推动文艺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在本次讨论中多位学员认为,当前文艺领域中,真知传递与真话表达正面临多重困境,且在不同领域呈现差异化特征,亟待关注与破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孟倩倩聚焦文艺评论,强调其核心价值是传递真知、坚守真话——假知假话会消解文艺生态根基,还易让创作者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停滞状态。而说真话需做到好坏分明且能指导实践,既要有专业性、合适载体与勇气,还需警惕利益诱惑、权力压迫、场合限制等阻碍。评论者唯有不媚俗、不哗众取宠,以真知为基、真话为魂,才能为文艺创作与生态赋能。南通大学闵靖阳指出,批评者说真话需具备博学精思、热爱世界与学术、传承古代知识分子风骨的素养,但即便如此,说真话仍存困境,他结合自身经历印证这一点,同时坚定表达在批评工作中践行求真知、说真话的决心。
东南大学博士生张六逸认为,在绘画评论这一特殊领域,坚持说真话面临更大挑战。绘画评论易受人情与市场干扰,评论者需以清醒独立精神和坚定批评操守坚守本心:其一,保持独立判断,抵抗外界压力,无论画家地位、作品市价如何,均需回归对笔墨、形式、精神等作品核心层面的评价;其二,建立个人审美体系与批评标准,成熟评论需植根清晰价值体系,既要深研绘画理论,也要关注作品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其三,勇担批评伦理责任,在社会潮流中,尤其要说出与“主流”相悖的真话时,需具备“敢于认知”的勇气。毕竟,评论的本质不是捧场,而是以文字推动艺术生态进步。
常州大学何霞以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戏剧美学为切入点,剖析话剧与电视剧领域的真知真话困境,并提炼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启示。叙事上,福瑟的极简风格与留白凸显情感张力,而国产剧常陷入“过度填充”,对白密集、情节繁杂,忽视视觉语言与节奏呼吸感,难传深层情绪;时代捕捉上,福瑟是真诚地在书写人类孤独、疏离,中国部分作品却“悬浮”叙事或空洞说教,未真实呈现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存困境;语言表达上,福瑟用新挪威语创作彰显语言创新的重要性,国产话剧却语言同质化,缺乏多样性与诗意;创作环境上,福瑟因信任导演、译者的二度创作,作品被广泛搬演、译介,中国电视剧产业却常受资本、明星过度干预,编剧与导演自主权难保障,阻碍真知真话融入。
尽管困境重重,但从学员的发言中仍可见破局希望。评论者坚守独立精神、提升专业素养以抗干扰,文艺产业构建尊重创作规律的机制以营良好生态,都是关键方向。相信文艺工作者若共同秉持求真知、说真话的信念,必能推动文艺领域摆脱困境,迈向更健康繁荣的未来,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传递真情、反映时代、启迪心灵的重要力量。
五、小结
这场围绕文艺评论“真知与真话”的研讨,既厘清了二者辩证共生的本质,也直面现实困境、给出实践路径。从辨析真知的穿透性与真话的勇气,到剖析利益、权力等阻碍,再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实践等破局方向,学员们的洞见,共同构筑起文艺评论坚守本真的价值坐标。文艺评论的生命力,正藏在真知的深度与真话的锐度里。唯有以学理为基、以勇气为魂,拒绝虚言、坚守真诚,才能让评论真正成为创作的镜、审美的灯,为文艺生态注入清澈力量,这既是研讨的共识,更是每个评论者前行的方向。

(研讨现场)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