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 | 【课程综述5】方李莉: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的新型城乡互动模式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29日10:06
2025年10月20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邀请到方李莉老师为学员作题为《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的新型城乡互动模式——以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例》的理论授课。
2025年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

  【课程综述5】方李莉: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的新型城乡互动模式

  ——以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例

  【专家简介】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创会会长。出版有《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从生产地到艺术区——景德镇陶瓷手工艺发展模式(上下卷)》《景德镇民窑千年变迁史(上下卷)》《景德镇百年变迁口述史(上下卷)》《景德镇模式与后农业文明景象》等专著,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多篇论文和专著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语言出版,曾应邀到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做学术讲座。

  2025年10月20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邀请到方李莉老师为学员作题为《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的新型城乡互动模式——以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例》的理论授课。主要内容如下:

  (理论授课现场)

  一、研究背景与特征

  方李莉团队对景德镇进行了长达30年的人类学追踪研究,以此作为观察时代转型的“细胞切片”。在技术革命重塑表达方式的今天,传统瓷都的历史包袱正转化为遗产动力。这种地方性案例既影响着当地决策,也折射出人类共同的转型命题。通过实践提炼理论,使区域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时代思考,这正是学术研究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二、先锋人群与社会转型

  景德镇的转型展现出城乡互动的新模式——城市发展同步带动乡村繁荣,打破了工业化时代“城兴乡衰”的传统路径。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景漂”现象。自2008年起,大量国内外知识型、创业型人才涌入,激活本地遗产资源,使历史积淀从发展包袱转变为文化生产力。由此形成的“景德镇模式”,不仅重塑当地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也为众多古城复兴提供了新思路,标志着遗产驱动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1.从先锋作品到先锋人群

  当前中国正出现艺术家、文创工作者向乡村及传统手工艺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趋势,这完全不同于欧美工业化路径。景德镇的“景漂”现象正是典型,即知识型、创意型人才激活非遗资源,推动城乡互动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可能正进入“后农业文明”阶段,乡村价值被重估,文化遗产成为新生产力。该模式不仅为城乡融合提供路径,更对全球社会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2.从“节点”到“界面”的范式转移

  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不再是封闭的网络节点,而是可被打开、观看与连接的界面。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群凭借自媒体表达,成为“场景流”中的关键界面,他们的传播与连接能力重塑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生态。景德镇的兴起正源于此类先锋人群作为主理人、内容创作者,持续展开并流动的界面效应,推动传统手工艺城市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三、有关景德镇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根据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的理论,文化可分为核心与外围两部分。文化核心的转变往往由外部驱动力推动,如环境压力与资源限制;而外围文化特征如艺术、仪式等,则更多依赖内部的创新力量。文化的整体变迁,正是外部挑战与内部适应相互作用的产物。外部因素提出挑战,内部因素通过创新予以回应,最终促成社会转型。这一理论为理解景德镇等地的变迁动力提供了专业分析框架。

  1.先锋人群的心理需求的内生驱动力

  “景德镇模式”的核心驱动力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以苏南、温州模式为例,其先锋人群是本地农民企业家,驱动力始于摆脱贫困的生理与安全需求。而景德镇的内生驱动力,则来自以“景漂”为代表的先锋人群——他们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与文创工作者。他们迁徙的目的并非单纯谋生,而是追求自我实现与创作自由。他们凭借知识资本成为“自由劳动者”,自主创作个性化产品。其驱动力直接源于创作过程本身带来的愉悦感、挑战性以及被市场认可后的高峰体验与自我价值实现。因此,景德镇的崛起是建立在先锋人群高层次心理需求这一内生驱动力之上的社会转型范例。

  2.来自城乡互动的驱动力

  “景德镇模式”的第二大驱动力是城乡互动发展。其标志是创意市集的复兴,它重塑了生产关系,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能直接沟通,甚至实现线上“云赶集”,形成一种新型的熟人社会。与此同时,在交通与互联网的支撑下,“景漂”等先锋人群将工作室迁至乡村,实现了“工业下乡”。这并非倒退,而是借助高科技对费孝通先生“工业下乡”理念的当代实践。此举不仅复活了乡村的手工艺生态,带动了本地就业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活态资源。因此,景德镇的城乡互动为解决劳动力转移、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路径,并预示着一场涵盖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

  3.艺术创作所激发的内生驱动力

  基于长达三十年的持续追踪与二十余部深度研究,方李莉对景德镇的转型获得了深刻洞见。其核心驱动力之一,体现在创意市集的蓬勃生长——从最初一个发展为如今数十个,它们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重塑生产-消费关系、推动城乡互动的引擎。与此同时,来自全球的“景漂”先锋人群在乡村创立工作室,他们复兴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套融合茶道、木作、漆器等元素的“新中式”生活方式。例如,对“私杯”与品味的讲究,标志着消费从实用需求转向文化认同与自我尊重。最终,持续的艺术实践将这座传统“生产地”升级为充满活力的“艺术城”。艺术集聚了社会注意力,提升了城市能级,生动展现了内生驱动力如何激活遗产资源,驱动社会全面转型。

  4.遗产资源利用的驱动力

  去年方李莉在景德镇办了一个大展,把30年的研究变成了一场展览以恢复田野场景。这场“场景展”旨在揭示社会正面临的表述革命。景德镇的复兴,关键在于其丰厚的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景观、手工技艺及古老的分工合作制。这与有限的、需垄断的自然资源截然不同,遗产资源越分享越丰富,并能被创造性转化为新的智慧与动力。研究视野的转变至关重要,不能仅从地方视角看景德镇,而需具备全球化眼光。其千年窑火不熄,正是作为早期全球化节点与不同文明持续互动的结果。如今,汇聚于此的“景漂”们正无意识地推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他们虽在现实中从“艺术家”转型为“手作人”,却共同参与创造一种更宏大的“生活艺术”,这正是历史转型中实践与理论互动的生动体现。

  5.重建新中式生活的内生驱动力

  景德镇的外来“景漂”与其说是在做手工艺物品,还不如说是在共同创造一种新的中式生活形态。不同文化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西方文化是以人的外在社会结构来建立社会秩序,这一秩序与科学性的世界观紧密相连,而中国的文化则是以人的内心结构来建立社会秩序,这一社会秩序与直觉性的心灵世界紧密相连。

  中国古人讲究修身养性,中国文人四大雅“茶道、花道、香道、卷轴画”,对应着今天景德镇的茶器、花器、香器、瓷板画的制作。古人的琴棋书画对应着景德镇各种文具的制作。器物成为了再造中国人心态秩序和新文艺复兴的文化设备,而景德镇成为了文化设备制作的中心,是这些器物复兴了新中式生活,这些新中式生活又成为了推动景德镇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6.新文明前“文艺复兴”的驱动力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格局是“差序格局”,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形成与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当前我们正经历一场新文明转型,费老前瞻性地提出,未来必将从“科技兴国”走向“文艺兴国”。这场新的“文艺复兴”并非欧洲对个体价值的彰显,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文化自觉”回答“我们是谁”,重构一套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关乎整个文明与生活方式的革新,而景德镇的实践,正是此新文明可能发源的一个例证。

  7.建构东方美学价值的内生驱动力

  东方哲学以“用之为美”为核心,区别于西方“无功利”的艺术观,强调美存在于生活实用与自然天工之中。景德镇的复兴正是这一审美哲学的生动体现:东方审美的回归不仅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复兴,更带动了玻璃、漆器、金工等手工艺集群的整体发展。这并非单一产业转型,而是以“工艺之城”为基础,催生新业态、重塑生活方式的系统性社会变革,展现出一种根植于本土文化价值的转型路径。

  四、景德镇模式的外生驱动力

  外生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家的政策、科技的发展、环境的压力、资源的限制等。

  1.来自国家政策的驱动力

  景德镇的外生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政策与科技发展。改革开放与非遗保护战略促使当地调整产业布局,如搬迁御窑场遗址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这些外部力量共同推动了景德镇的转型与升级。

  2.来自科技革命和创新的驱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新能源让小型化、分散的劳动方式重新成为可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系统将把人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手脑并用的手工艺活动重新回到生活成为可能,也让人离开工厂重返家园成为可能。大数据和智慧物流在景德镇得以实现,加速了扁平化、分散化、小型化、多元化形成的速度。景德镇似乎是一方面在回到农业时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却是在与现代科技紧密接轨。

  3.来自环境压力和资源限制的驱动力

  当下人类遇到的最大现实就是我们正生活在一座“地球城”,这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由此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与农业强国战略。这并非回归传统农业,而是推动绿色升级。基于此,方李莉提出“后农业文明”概念,旨在探索超越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4.景德镇模式与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贡献

  我们正从“改造自然”的工农业文明转向与自然共生的新阶段。高科技支持下的个性化、分散化生产减少了对资源的依赖与浪费。经济模式也从“占有物质”的商品经济转向“占有知识与体验”的体验经济。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价值观的深刻变革:衡量个人价值的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其文化资本、知识品位与生活趣味。这种“艺术化生活”倡导从物的崇拜中解放出来,追求空间的简朴与精神的丰盈。最终,居家工作等新模式将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景德镇的实践正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与启示。

  五、有关后农业文明的思考

  方李莉正通过“后农业文明”的系列研究,探讨中国能否为全球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让尚未深度城市化的乡村,直接与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接轨,构建一个融合农业时代扁平分散结构、工业化基础及后工业高科技的复合型社会。这并非退回传统农业,而是打造集高生态、高人文、高科技于一体的新型文明形态。景德镇正是此构想的一个实践案例,它已显现出从后工业社会向后农业社会过渡的迹象。面对快速的社会变迁,个人研究已难以全面把握,为此方李莉组建学生团队进行多线路、点状考察,以获取连当地政府都未曾掌握的翔实一手材料,持续追踪这一可能代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深刻转型。

  六、总结

  方李莉团队对景德镇转型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揭示,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立的审美维度,更在于其重建社会、驱动转型的实践力量。研究强调,理论必须与鲜活的社会变迁相结合,方能避免滞后。方李莉尤为关注“后农业文明”的兴起,因其聚焦城乡互动,并以艺术家等先锋人群为关键行动者。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将艺术实践置于整体文明体系中考察,同时分析由地方情境滋生的内生动力,以及连接国家战略与全球趋势的外生驱动力。这彰显了艺术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当代价值,它既是严谨的理论体系,更是介入性的社会实践。此类研究在演变进程中同步记录与研判,不仅深化了对艺术与文化、社会、人类关系的理解,其本身也成为推动变革的一部分。

  (理论授课现场)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