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综述4】翁国生:对艺术真了解,文艺评论才能说真话
——以导演婺剧《三打白骨精》为例
【专家简介】翁国生
著名京昆武生表演艺术家,一级导演、一级演员,中国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戏剧导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文华导演奖”得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上半年,其导演的婺剧《三打白骨精》开始出圈,不仅吸引了传统戏迷,更成功“圈粉”了大量年轻观众,剧中多个精彩片段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走红,播放量过亿,形成了现象级的网络传播事件。

2025年10月19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文艺评论理论人才研修班”邀请翁国生老师为学员授课,题为《对艺术真了解,文艺评论才能说真话——以导演婺剧<三打白骨精>为例》。翁国生结合自身的戏剧创作、导演与表演经历,讲述了创排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经过及其反响,认为对艺术真了解,才能创作出好的戏剧作品,才能做好戏剧评论工作。授课主要内容如下:

(理论授课现场/张六逸摄)
“真了解”需要追根溯源
中国戏剧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历程。要做戏剧评论,就得懂戏剧,首先要了解戏曲的起源、本体、特性,要对中国戏剧有一个全方位认识。真正了解戏曲艺术,才能准确把握剧种,准确评判一部戏剧作品的优或劣、亮点或不足,才能够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如果不懂昆剧的起源,不懂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等,怎么来评判一台昆曲?不了解京剧怎么形成的,京剧走到现在经历多少改革、多少挫折、多少衰败、多少复兴,怎么评判一部京剧作品?对艺术达到真正的了解,评论才实在、准确,才能让人信服。如果不能做出准确的评判,这样的评论就可能伤害到一个剧种。
《三打白骨精》是婺剧,一个古老的剧种,有几百年历史。婺剧的表演特别古朴,沧桑、悲切,具有一种草根性。翁国生曾经觉得非常奇怪,在江南这么一个柔美,充满柔情蜜意风土人情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大悲调,大开大合,特别具有一种撞击质感的剧种。通过研究了解到,这就是该剧种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成就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清朝昆曲盛行,传入金华地区后,与当地语言、民间音乐结合,逐渐演变为婺剧的声腔之一。与依托江南文化,走向“雅化”的昆曲不同,婺剧主要以民间观众为表演对象,风格粗犷质朴,语音高亢硬朗,音乐节奏明快强烈,唱词通俗直白、贴近生活。婺剧表演上注重“武戏”的激烈和“文戏”的质朴,动作幅度大,情感表达直接,例如武生的翻跟头、耍枪等技巧,更符合民间观众的娱乐需求。
前几年大量搞口号在先的现代戏,盲目追求所谓高大精尖,一部戏花费动辄几千万,这不符合戏曲发展规律。翁国生认为,现在全国各地戏曲院团最缺的是叫座叫好的“吃饭戏”。可喜的是,今年从中宣部到文旅部、中国剧协一致要求回归戏曲的本体、回归戏曲的本源,反对大制作,要让戏曲舞台的所有空间回归演员,演员才是表演的核心、表演的中心。戏曲编排要充分利用假定性、写意化、虚拟化来表现戏曲艺术。舞台上要更多展现演员,而不是展现多媒体、舞美、大框架调景。这样的话,小剧团也能够打造演绎出好作品。《三打白骨精》就是充分体现中国戏曲的本体、本源和本色的一部神话婺剧。

(《三打白骨精》剧照)
“真了解”才能守正创新
《三打白骨精》的编排初衷就是要打造前所未有的具有婺剧风格的猴戏。在整个编排过程中,团队坚持发扬传统,广纳百川,兼容并举,博采众长,同时学习时尚、学习时代、学习最新锐的事物来为我所用。团队对前人的积淀潜心钻研,深入把握《西游记》文学经典及绍剧、京剧等各派猴戏的艺术精髓,融合南、北派猴戏的优点和强项,在恪守戏曲本体的前提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光明的拓展之路。《三打白骨精》坚守“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的标志性风格。例如“唐僧逐徒”这一场戏,四个孙悟空化身同时出现,通过大段唱腔与高难度技巧抒发内心,把孙悟空的委屈、愤恨,对师傅的依恋都唱出来了,这是“武戏文做”的生动体现。而构建“文武唐僧”,运用婺剧技巧表现唐僧的恐惧与无助,则又是“文戏武做”的经典呈现。同时在表演中大胆“跨界”,融入魔术变脸变装、彩绘脸谱、多媒体、无人机等高科技和现代表现手段,但始终坚持“技巧服务于人物与剧情”的原则,所有高难度动作均紧扣人物性格与戏剧情境,使传统绝技焕发新生。如“打老丈”的连续惊险技巧、为“村姑”设计连续高难度技巧组合,是一种绝技升级;白骨精快速变脸变装、金箍棒划出电子激光圈是科技融入的体现;适度融入体操、威亚、杂技、魔术、声光电,以视觉、听觉创新丰富传统表演,打破旧的框架。这就给传统的婺剧艺术融入现代内容。《三打白骨精》还注重注入本土文化元素,巧妙植入“金华府酒”“金华两头乌”等地方文化符号,使剧目更具地方风情。这一系列表现方法并非简单粗暴介入,其最终目的是让古老剧种既能保持本色,又能与当代审美接轨。正是这份对猴戏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把握,才得以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三打白骨精》,完美呈现出当代婺剧表演的独特性。
对戏剧评论来说,同样必须了解戏曲传统与时代创新,才能进行正确深刻的评价。没有读过西游记,没有看过若干西游记的传统戏曲,怎么评判《三打白骨精》?所以必须要了解中国戏曲珍贵经典的积淀,了解前辈猴戏的传统,才能准确分析《三打白骨精》传承了前人猴戏哪些好的、宝贵的元素,还有哪些优良传统可以继续发扬光大。这样就可以发现《三打白骨精》进行了哪些创新与发展,是如何把时代的认知和时代的感悟融入戏曲创作中。两相对照,也就容易发现《三打白骨精》还有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三打白骨精》剧照)
“真了解”最终由人民大众检验
创排《三打白骨精》的出发点是为了观众,是从吃饭戏的角度为观众编写,为观众构想,为观众排演。在两年多时间里创作团队不断听取人民群众、专家学者等多方意见,从文本、构思、表演、舞美、灯光等各方面进行修改和不断提升,历经七次打磨,逐渐打造出一部婺剧经典作品。
戏剧界有句话叫戏比天大,观众就是上帝,舞台就是盛典。创排与表演要求所有人的心境、精神、态度都要沉浸当中,如果沉浸不了就出不了好作品。创作团队坚持怎么让观众喜爱就怎么来。这部戏真正把中国戏曲叫好、有趣、好玩、惊险等部分,全部包罗进去了。观众可以看到精彩、惊诧的舞蹈,幽默逗趣的滑稽戏段,刚健悲壮的情感抒发,更可以看到一种具有极端爆发力、满台开花的武戏。《三打白骨精》整部戏两三分钟一个彩点、爆点、亮点,所以从开始到结束,观众的叫好声不断。孙悟空三棒打“老丈”,一棒比一棒惊险刺激,掌声也就一棒比一棒响亮热烈;猪八戒调戏小村姑,那种滑稽、变形的造型,他的唱、念、无厘头的语言,都深深吸引观众;戏中将高难度技巧有机组合,高密度聚焦,观众在观看中爆发出惊诧、担忧、惊喜等复杂情绪,就容易被打动。演员的技巧动作、神态表演和舞台的灯光、舞美、音乐锣鼓同时卡在共同点上,比如说飞跪、跳起来,就是观众鼓掌的地方,还卡住了音乐点和灯光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台氛围和惊艳的舞台样式。这就让观众感觉到特别新颖,能够跟现代审美相融合。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吸引观众注意力。
演员是鱼,观众是水,当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观演关系,这才真正达到最佳的融合度。《三打白骨精》排演中常有演员受伤,但不能因为受伤而不演,不能因为受伤就削弱表演的真实度、表演的高难度,如果这样就是对剧目不负责任、对观众不负责任。表演中多少武戏演员受伤了仍然要坚持演出,仍然要不折不扣地把所有真实的本领都呈现出来。正因如此,才有现在这么好的舞台呈现效果,才有这么好的观众反馈。剧组特别注重观众的反馈意见。《三打白骨精》在整个演绎当中,吸收了很多观众好的建议。比如金华地方文化元素的融入,就是观众提出的建议。猪八戒以金华“两头乌”形象出现时,每次到这里全场都发出爆笑,这就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笑点。为了适应不同地方观众的需求,《三打白骨精》打造了大都市版、农村草台版、海外版等不同演出场景下的版本,满足不同舞台环境下的演出需要。

(《三打白骨精》剧照)
截至目前,《三打白骨精》在已经全国上经演120多场,每到一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剧场里观众的欢呼声、叫好声不断。从戏剧创演的角度来讲,创作团队对艺术的真了解,最终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检验,收获了真正的反响。同样对于戏剧评论来说,评论者必须了解中国戏曲内在核心元素和外在表的形式,了解一部戏创作的全过程,了解艺术让人民大众喜欢、感动、共鸣的核心点,了解一部戏在观众中引起反响的原因,才能对这个戏进行准确的评判,才能够写出获得广大观众与专家认可和共鸣的好剧评。

(理论授课现场/张六逸摄)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