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文学评论 | 刘旭东:天文三部曲的多重价值
——长篇报告文学《向苍穹》读后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3月13日11:15
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在《向苍穹》的序言中说,“这是一部主题鲜明、题材独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中国天文发展的文学通史。”通读全书,深以为然。我以为这是对《向苍穹》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和评价。

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在《向苍穹》的序言中说,“这是一部主题鲜明、题材独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中国天文发展的文学通史。”通读全书,深以为然。我以为这是对《向苍穹》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和评价。

《向苍穹》有一个副题“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作者章剑华先生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特别擅长“三部曲”的结构方式,十多年来,笔耕不缀,先后推出了“故宫”三部曲(《变局》《承载》《守望》)、“大桥”三部曲(《大江之上》)、“小康”三部曲(《世纪江村》),现在又完成了这部“天文”三部曲。

章剑华先生又是一个特别擅长开掘题材的人。他总是能抓住那些极富价值而又似乎少人问津的题材。故宫文物的命运是如此,长江上大桥建设的壮举是如此,世纪江村的百年发展史也是如此。它们或与历史相交接、或与时代相激荡、或者以点代面掘一井而见清泉。有人说抓住好的题材是报告文学创作成功的一半,诚哉斯言。

摄取题材的能力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作家后天多种素养能力历练合成的。他要有广博的文化视野,要有为时代抒写的创作激情、要有敏感细腻的艺术感觉。而这些,都是章剑华先生的强项。

“天文”三部曲无疑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大工程。天文学绝对是个冷门,太过深奥,很少有人敢于涉猎。用文学的方式写一部中国天文发展的通史,更是一般作家不敢奢望、难以企及的。章剑华先生在后记中说,他本意是想写一部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报告文学的,但由于航天技术需要保密,无法采写,只好转而写中国天文的发展史。这种转换倒也顺理成章。航天与天文是密切相关的,天文是科学,航天是技术。没有天文,哪有航天!我们平时读一些关于天文的书籍,由于太过精深玄妙,在自我经验的世界里似乎无法验证,有时甚至不免将信将疑。而今航天技术的突破发展,其实就是对天文学的实证。航天越发展,越觉得天文学和天文学家的奇妙、伟大、正确。航天不能写,写天文,真是水到渠成。把中国的天文学置入人类天文学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去描摹、去表现,就获得了天文三部曲的第一重价值——历史价值。

《向苍穹》共分上中下三部,上部8章从远古到大清,中部7章从民国到解放,下部13章,从解放到当下。虽然表面看也是以大的历史年代来划分的,但是实际上作者却是从天文学本身的发展来断代的。第一部是祼观时代,第二部是天眼时代,第三部是巡天时代。所谓“祼观”即是肉眼观察。所谓“天眼”,即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所谓“巡天”即是依靠卫星或空间站观察。这是以中国人天文观察的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化来结构全书的。基于此,读者不仅对天文与历史与政治与文化的对应关系有所了解,还对天文本身的发展一目了然。像许多领域一样,在古代,中国天文曾经为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到了近代,中国天文学却落后于西方了,而后中国人开始了奋起直追的步伐。或者可以说,在祼观时代,中国天文学曾经与世界天文学并驾齐驱;在天眼时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天文学落伍了;在巡天时代,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天文学正在奋力追赶并努力超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卫星上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夸父逐日、天宫长驻……天文与航天齐头并进,古代的神话一一化为现实,当代的神话正在创造奇迹。读完全书,我们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了一种“整体观”,继而不禁掩卷遐思,中华民族是这个星球上伟大的民族,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一定也会赢得光明的前景。

《向苍穹》的价值还在于成功塑造了许多天文学家的形象。报告文学也好,非虚构写作也好,其首要任务就是写人。这些天文学家中有古代的周公、屈原、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徐光启,还有近现代的高鲁、余青松,更有当代的张钰哲、苏定强、崔向群、南仁东、常进、李惕培、欧阳自远、叶培建、孙泽洲、方成、甘为群、赵海斌、陈建生……如果说古代的和近现代的天文学家形象,作者只能通过文献史料进行剪裁铺陈,当代天文学家则是通过直接采访而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作者写古人依靠文学想象,写今人则多靠当面采访,更加生动可感。若干年以后,这些采访得来的文字都将成为后人的宝贵资料。

书中对近现代天文学家高鲁和余青松的形象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高鲁是横跨近现代史的人物,他在晚清读书留学,而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他成为临时政府的秘书长,而后又担任中央观象台台长,主持改历。其后一生为中国天文事业奋斗不止,虽在政学两界游走,但内心一直以天文事业为职志。最后因为要赴法担任公使,只好把筹建国家天文台的重任交给余青松。余青松是高鲁的福建同乡,在美国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任教。他到南京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后,立即开始筹建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围绕紫金山天文台的选址和建设,余青松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宝贵品质。他从高鲁手上接过天文台选址方案,经过考察,觉得紫金山并不适合建天文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高鲁推荐而犹豫,毅然提出另行选址的意见,结果却引起一场政争和责难。其后在蔡元培的劝慰下在紫金山建台。而建台过程中,又不得不妥协改址改道并改变建筑风格,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建成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天文台。作者对高鲁和余青松的描写叙述,冷静客观,看似波澜不惊,却自有深情在焉。

南仁东与“中国天眼”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天眼”在中国天文发展史和世界天文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在世界天文的某些领域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用南仁东的话说,它是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南仁东历经22年,终于建成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创造了世界奇迹。从设想到立项,从蓝图到选址,从奠基到建成,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解决了多少施工困难,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多少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读来真是让人泪目,让人感动,让人感佩。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天空中多了一颗“南仁东星”,这是他应得的荣誉。作者在塑造南仁东形象时有几个细节特别动人:其一,南仁东在现场目睹了馈源舱成功升起在大窝凼上空,他吃力地举起右手,久久地遮在安全帽前。这个动作在同事们眼里就是他向天空中闪着银光的馈源舱致敬。其二,南仁东在央视科技创新人物颁奖盛典上的讲话,其时他已因肺癌手术,身体嬴弱,语不成句,但他所讲的内容却句句打动人心。这种细节的力量就是文学的成功。

《向苍穹》的价值更在于弘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精神,就是自由探索平等宽容的精神,就是怀疑批判不懈创新的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向苍穹》用一个个天文学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演绎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这是全书震撼人心的力量之源。读完书中这些闪亮名字背后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古训。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一以贯之的精气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天文学家身上就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命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了《向苍穹》,我觉得还要加一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就是中国的天文学家。

天文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向浩瀚宇宙的探索将是无穷尽的,天文学的发展也是无穷尽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一定会做出无愧于人类的贡献,中国的天文学家不仅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世界的脊梁。

总之,《向苍穹》是一本富有故事和魅力的书,一本富有情感和思想的书、一本富有力量和价值的书。当然,更是一本值得阅读和学习的书。

作者简介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一级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专业,获得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著有影视评论文集《聚沙集》、电视评论文集《惊鸿集》和文艺评论文集《依仁集》《游艺集》、散文集《吾乡食物》《吾乡风物》、诗集《人生到处》等。曾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