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正在以一种擎天架海之势全面渗透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给人类的社会生产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本生成图像(text-to-image),输入想要生成图像的几个关键词就能快速得到一幅主题图像。AI技术能够模仿人类的创作思维与音乐风格,实现自主创作音乐的能力。AI技术的强大几乎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个艺术领域,不断革新着艺术面貌与创作方式,拓宽艺术的创作领域,而且省时高效。AI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通过虚拟、混合、增强、拓展等手段,将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并具有颠覆性的艺术变革。
AI绘制的中国花鸟画
一、AI给绘画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
AI技术爆发式的发展给绘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绘画的发展。新技术的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却有可能成为艺术的致命毒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新技术对绘画的冲击是19世纪末摄影术的发明。摄影的出现对绘画是一场革命性的颠覆。1839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第一次看到一幅达盖尔用银版法拍摄的照片时,就感慨地说:“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摄影可以毫厘不差地复制物像的特性使绘画从写实与具象为主的古典主义不得不走向表现与抽象为主的现代主义,这是绘画发展的一次质变,它丰富了绘画的多样性。西方绘画史上出现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多种现代艺术流派,甚至突破了架上绘画的藩篱,出现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多种现代艺术形式。
正如尼采在1882年提出“上帝死了”这样惊世骇俗的言论,当代哲学家阿瑟丹托也发出“艺术死亡”的言辞,说明架上绘画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甚至衰亡。早在1550年,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在《大艺术家传》中就提出了类似于“艺术死亡”的结论,他认为艺术像生命过程一样,同样经历出生、成长、成熟与衰亡的整个过程。但颇令人值得玩味的是瓦萨里生活的16世纪是古典主义理想美的巅峰,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他却预言艺术终将衰亡。黑格尔也曾提出过“艺术终结”的理论,当然他是从艺术让位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
当下,摄影已成昨日黄花。AI技术作为一种更为高端与前沿的技术与绘画的相结合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再次成为可能。一个没有任何绘画经验的人通过AI技术可以轻松、快速、高效地制作出一幅绘画作品。这幅绘画作品同时具有准确的造型语言与细腻的质感表达,但这里我使用了“制作”一词,而没有使用“创作”一词。因为作品终究只是技术合成的产物,意境与情感表达无法与手绘作品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它依然是艺术作品。2018年一个加拿大艺术家使用AI技术制作出的绘画作品因其独特性而在拍卖会上被成功拍卖,这说明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被收藏的价值,这对艺术家手绘创作出的作品无疑是一次重创。
AI绘制的中国山水画
二、AI对中国画的冲击
回到中国画这一中国本土绘画上来。中国画是以线条、笔触、墨韵、意境等为主体元素的画种,AI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运算与解析,将AI绘画融入传统绘画思维,同样可以画出具有一定水墨晕染效果的作品,甚至具有超高的精细度。中国画再次陷入进退维谷、岌岌可危的生存境遇。当然中国画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到这样的生存挑战了,只不过这一次更为严峻。
李小山在80年代提出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是基于中国画陈陈相因、没有发展没有创新的前提之下。因为中国画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体制之下,受制于封建意识的桎梏,在发展与创新之路上举步维艰。AI技术可以模拟中国画的笔触与墨韵,甚至纸张的质感,它的强大技术已经令传统中国画无处遁形。“中国画该何去何从”这一诘问再次迫使我们去反思中国画的生存处境。
中国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孕育出独特的中国画表现手法。它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与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相互依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以诗歌为魂,以书法为骨,充满诗性灵魂与书法笔力的中国画作品被认为是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好作品。道法自然,中国画有“心画”之说,中国画的画面讲究各种矛盾对比关系,如疏密、虚实、开合、浓淡、藏露、巧拙等正如音乐中乐曲强弱、快慢、高低等所形成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这就产生了中国画独有的笔情墨趣。中国的戏曲也与中国画具有一种相同的美学精神,那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所有这些艺术门类都无一例外地受到AI的入侵,AI似乎正悄然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捍卫者,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现代科技产物,会显得无力与无奈,正如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冲击使写实主义绘画无处遁形一样。中国画未来是会被改造还是被取代?这是所有中国画家必须要直面与思考的问题。
AI绘制的中国人物画
三、AI时代下的中国画创新
我们生活在一个电子时代。纸媒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新媒体以潮水奔涌之势迎面扑来,手机成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数字艺术成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其利用计算机技术、交互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艺术可以表达出更为丰富、复杂与抽象的艺术内容。数字艺术与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跨界融合,它使艺术展览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架上绘画早已不是艺术展览的主角,影像艺术、声音艺术产生声光电等多维度的展陈效果,予人以更加直观与强烈的观展感受。在这种宏观的时代浪潮之下,传统的中国画显得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中国画的创新要加入现代科技的元素,不仅仅是创作媒材与创作手法等方面。
在五年一届中国最高规格、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全国美展的投展类别中除了国油版雕、设计等传统项目外,还增设了实验艺术与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包涵范围很宽泛,包括但不限于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ar、vr、mr)、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igc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艺术拥有了更强的交互性、即时性与可变性,为受众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感知与审美体验。用AI技术重构经典中国画作品即是大胆的创新。
湖南美术馆曾展出“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白石老人的作品全部从二维平面幻化到三维空间,从纸面延伸至空间环境。其68岁中晚期的山水画代表作《万竹山居图》,描绘了万竿翠竹背依高山、面临碧溪、郁郁葱葱之景。在数字光影技术的呈现之下,画面中描绘的竹林、木桥、瓦屋等实景与数字技术生成的飞鸟、溪水等景融为一炉,呈现了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山水实景,还原了齐白石画笔下的家乡自然山川之美。数字光影技术使传统中国画具有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艺术魅力,处在高高神坛之上的中国画不再曲高和寡,中国画传播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而转变为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这使中国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也使受众能够更加立体化、深层次地欣赏与理解作品本身。
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数字艺术同样成为艺术家表达理念、思考艺术、彰显审美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绘画不再是收藏于博物馆里,若干年与观众都无缘相见的文物,通过数字艺术与创意融合,使古画与今人对话成为可能。如“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运用全息投影、即时交互技术使画面中的屋舍栈桥触手可及、悬崖飞瀑近在咫尺,观众徜徉于展馆空间,真实地体验王希孟笔下的万千画境。毋庸置疑,这种动态的观展体验比静态的观展体验要生动得多。其实,这并非仅仅是技术与绘画之间的一种简单叠加,而是富有创意的一种文化转化,它使文化遗存“活”起来,这是AI赋予中国画的活力。
中国画的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AI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无限接近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也可以无限接近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但“观念”始终是冰冷的技术所无法给予的。观念与艺术家个体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的细微感知有关,譬如艺术家瞬间的情感渲泄与灵感迸发而在纸面留下的印迹,这些是AI技术生成中国画的局限性所在。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曾被调侃成“照片画”展,众多临摹照片的作品入选。追求写实的中国画都是在抄袭照片,其过度写实的僵硬感和机械感乍一看貌似油画,中国画的笔墨、气韵、意境这些元素都荡然无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何在?陈丹青曾经说:“今日中国画家人手一架照相机,加上一大堆画册与杂志。照相机加画册,是我们视觉经验的全部来源。换句话说,机器复制图像事实上支配着中国的架上绘画,而画家仍以可疑的方式‘思考’绘画,还不知道这一思考的支撑点,其实并不是绘画,一个画家不会写生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画还在五年一届的国家美展这样全国最高规格的展览上继续走着西方早在几百年前就走过的写实主义道路,用中国画的线条、色彩去描摹光影与空间效果,这真的滑天下之大稽!黑格尔曾说过:“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中国画去表现写实不仅没有凸显出中国画独有的空灵、玄妙、澄澈的水墨之韵,还一路被写实带偏了。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画面“意外”的动人效果,中国画再去追求写实就是一条绝路,这样的中国画还有意义吗?
四、总结
新的技术能够推动艺术的发展与变革,反之则颠覆之,亦如摄影与绘画的关系。AI技术与中国画创作的结合可以为中国画的拓展提供新的可能。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画的本体精神则受到质疑与偏离,也就是中国画的边界问题。简而言之,危机与契机并存共生。中国画讲究缘心见性,艺术家通过创作作品表达自己的心性。AI技术生成的中国画徒具形貌,很难形成那种静穆高古、平淡天真、萧瑟冷逸的审美意境,这些无疑会形成一种逻辑上的悖论。
我们身处于一个现代科技引发各种生产方式及社会观念急遽变革的时代。AI绘画重构和多样化阐释带来便利。艺术史上的每一个拥有非凡意义的转向都并非是独立而存在的——它的每一次革新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以及科技等领域息息相关。
AI时代将使我们在创新中国画这条充满荆棘之路上走得更为艰难,但依然会有更多的人披荆斩棘,向死而生……
作者简介
曾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工业技术大学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个人专著《明清帝王肖像画研究》,获“江苏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评论文章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文章入选江苏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小康颂江苏美术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