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贾 方 | 在蒋澍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8月23日16:03
8月11日下午,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

“AI出现后,当代摄影实践该何去何从”“技术与艺术不断博弈,该如何捍卫艺术的尊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技艺和创意哪个更重要”……8月11日下午,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学界业界近1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评析蒋澍摄影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理念、技艺以及在AI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并就由此引发的对当代摄影的思考展开了一场生动热烈的讨论。本号将陆续刊发专家的发言文章,以馈读者。

在蒋澍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 |贾方

一、蒋澍摄影创作中的企业家精神

我与蒋澍接触中发现他能够获奖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身上有一些企业家精神值得学习。蒋澍非常勤奋,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在一次潘朝阳采访中蒋澍说到,“我平时有一个习惯,看书的时候觉得哪一个地方有感受或启发就会写在卡片上。”这种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和学习,随时记录的习惯成为了蒋澍积累艺术经验的方法。另外,学习还与智商相辅相成,蒋澍的学习还是一种深刻、机智的体现,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说道:“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蒋澍认为,“摄影是一种不断地同自我进行一种深刻的、有挑战性的伦理探究——探究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获奖作品《手机迷思》中不难看出,蒋澍善于从他者的经验和自我的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学习和借鉴。开放与包容是蒋澍所追求的创新与实践精神。蒋澍认为,“诗歌、小说、电影、绘画、哲学、音乐,持续熏陶和学习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此外,理工科出身的他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探索表现出了热情与执着,当AI到来时他敏锐地发现机遇,并义无反顾的接纳并付诸实践。因此,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获奖背后的支撑离不开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学习、执着、修养是企业家成功的精神所在,蒋澍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在工作之余还能够在摄影创作中获得金像奖非常不易,其中的经验值得分享和学习。

二、蒋澍早期作品中的风格化尝试

蒋澍早期代表作品《天马入梦》《拂云》《云烟漫舞》都以马为主体形象,从三部早期作品不难看出,数字后期技术结合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的借鉴是他早期摄影实践的特点。

蒋 澍《天马入梦》之七《怅》

《天马入梦》采用黑白影调,画面以几何分割形成的结构为背景,并用拼贴的手法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是典型的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美学风格的尝试。

蒋 澍《云烟漫舞》系列之《横空出世》

《云烟漫舞》飘逸中不失力度,颇有些许敦煌飞天(又称祥和飞天,印度神话中的佛教天神)壁画的意趣。

《拂云》系列中美学方法并不统一,《拂云》1借鉴了罗德琴科的仰视视角。

蒋 澍《拂云》之四《无声告白》

《拂云》4和同系列其它作品相比有一些突破。首先,在形式上,艺术家把结构美学和超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相结合运用的更加得体。其次,艺术家开始尝试把符号和非常态的行为表现方法介入创作。画面中倒挂的马与二维码巧妙结合,通过隐喻创造了一个鲜明的商品化形象,并将此形象恰当地与创意诉求结合,从而成功构建了一个明确的叙事逻辑。

蒋澍早期作品风格大开大合,通过对结构主义、极简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学习和实践,创造出了视觉风格迥异的作品。蒋澍这一时期摄影实践的主体特征不追求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在视觉风格上的尝试和探索。但从作品《拂云》4中对符号的运用及创意内容的介入可以看出,蒋澍已经在寻找新的创作方法和突破。

三、获奖作品《手机迷思》与《看见自己》

(一)《手机迷思》创作背景

2020年春节,席卷全球的疫情让蒋澍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摄影创作,他认识到过去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方法是不完整的创作活动,开始思考作品中如何体现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观察和表达。《手机迷思》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在采访中他如此说道,“我想要回到对内容的关注,对人的关注,于是我开始思考并试图找到手机和‘我’的关系以及对‘我’的影响”。2023年,蒋澍凭借作品《手机迷思》与《看见自己》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作品《手机迷思》中,手机当仁不让地成为生活主角,这和现实世界何其相似,就如摄影评论家海杰所说,“手机已经变成我们的综合义肢,它不仅代替手,还代替眼睛和大脑。它是卷入式的,将我们召唤进图像及其所属的各种身份和关系的无限链条之中。”手机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密集网络与手机摄影产生的海量图像结合,使每个人都终日沉浸在对图像的刷屏欢愉和娱乐消遣中。或者说,图像洪流不断的翻滚袭来使我们对它的接收变得应接不暇,进而变得迟钝和错觉丛生——人们以为已经通过图像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被充分认识了的世界。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与世界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来相处,摄影从中应肩负何种的担当与作为,都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和早期作品相比,《手机迷思》在创作中运用了符号、表演、自拍等多种更加当代的语言和手法。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作品显然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兴趣,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反思和个人观点的介入让《手机迷思》相较于早期作品有了内容和灵魂。

(二)《手机迷思》中的景观社会反思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1967年发表的《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景观社会”理论,该书力陈异化了的景观对人类生活的引导与控制。《手机迷思》以自我解剖的方式把生活的切面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暗示着当今人们潜意识欲望被手机建造的迷幻景观所支配。作品中所描述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关系、购物、社交等已经被分离成景观,这时的手机已经成功地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部占领。

《手机迷思》中的生活片段由艺术家从自我认知、社会环境以及生活反思中感悟而出,是艺术家思考与创造的产物,如德波所言:“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手机迷思》是艺术家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进行符号化重新组合,构建的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景观社会。

蒋 澍《手机迷思》系列之《网红》

(三)获奖作品《看见自己》的创作逻辑

蒋澍把《看见自己》描述为关于梦境、回忆、想象、情绪 、认知的自我描绘,内容被分为:关于展览与艺术,关于阅读与文学,关于梦、回忆和心理三个部分,这种自我日记式的分类,是艺术家对文化生活中典型情景的归纳。

《看见自己》是一组典型的借用超现实主义理论创作的创意类作品,其创作的方法是对生活碎片中存在的逻辑进行解构,重新审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挪用、拼贴的方式进行碎片重组,从而构建一个合情不合理的全新叙事逻辑与读取系统。

四、结语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中国文联现有常设十二项全国性文艺评奖之一,(“中国戏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美术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蒋澍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表示以中国文联为代表的最高官方艺术价值观对他艺术创作的肯定。本次获奖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江苏文联和江苏摄协的成果。

蒋澍的创作经历启发我们,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和执着地追求美的精神,以及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语言的创作态度对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蒋澍作品的获奖也代表着中国文联评审机制的进步。进一步松动了以纪实摄影为代表的,由传统摄影美学形式为主要价值观所形成的评价体系封印,为中国官方摄影机构接纳更加多元的审美类型提供了又一个范例。同时,与以往沙龙式摄影作品为主的各种比赛相比,其独特的作品风格也将启发江苏摄影创作者和组织者走出羁绊,接纳更加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和摄影类型。

作者简介

贾方,南京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