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观照现实 洞见内心 | 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8月16日09:19
8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学界业界近1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评析蒋澍摄影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理念、技艺以及在AI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并就由此引发的对当代摄影的思考展开了一场生动热烈的讨论。

“AI出现后,当代摄影实践该何去何从”“技术与艺术不断博弈,该如何捍卫艺术的尊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技艺和创意哪个更重要”……8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学界业界近1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评析蒋澍摄影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理念、技艺以及在AI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并就由此引发的对当代摄影的思考展开了一场生动热烈的讨论。

本次活动由省摄影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汪政,省摄协主席许益民出席研讨会。汪政主持研讨会并发表点评。孙慨、汤天明、曹昆萍、贾方、杨京玲、杨健、张霆依次发言,蒋澍本人分享了创作心得体会。

蒋澍,1967年出生,是摄影家、策展人、制片人,也是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入选第27、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得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第18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策展人等荣誉。2023年5月,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揭晓,蒋澍凭借《看见自己》和《手机迷思》两组作品,摘得该奖项艺术摄影类桂冠,成为江苏第11位获得金像奖的摄影家。

刘旭东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质量很高,且很有代表性,这既得益于主办方的有力组织,也是受到蒋澍作品的强烈感召。他对蒋澍获得金像奖、为江苏文艺界争得荣誉表示祝贺,认为其作品经历前期设计、自导自拍、后期制作,其画面新奇,内涵丰富,想象奇异,表达独特,呈现出很强的视觉震撼力和思想冲击力。刘旭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何丰富精神世界?就是要靠审美创造。如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要用作品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研讨会,既是挖掘发扬蒋澍摄影艺术的思想艺术、价值意义、所指与能指,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举措。

汪政主持研讨会并发表点评。

许益民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表示,蒋澍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行为:他为自己策划了一个不同的现在,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赋予了摄影艺术以新的生命,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他一直在努力践行着新时代摄影人的使命与担当。一方面,作为摄影家潜心创作,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作为策展人多番出力,为众多摄影展赛出谋划策、交出满意答卷,有力促进了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许益民强调,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在形式与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省摄协副主席、秘书长徐健,省评协副主席、副秘书长衡正安,省摄协副秘书长胡莹莹以及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研讨会。

精彩发言集锦

汪政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当技术不断地打压艺术,甚至取代艺术时,我们的摄影艺术何为?好的办法就是将技术审美化。沿着这样的思路,如果要对蒋澍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重要的就是解析和总结他是如何以艺术征服技术,让技术为艺术服务,使技术成为艺术的。我认为可以从哲学、文学、现实关怀以及对于姐妹艺术的借鉴四个方面入手。面对当下的摄影现状,我们摄影人要有文化自信,在尊重每个人都有摄影的权利,在倡导摄影民主的同时,我们的摄影家们要有艺术的担当。摄影越是普及,越是需要我们确定摄影的美学标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摄影,什么是真正的摄影艺术,用优秀的摄影创作推动摄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摄影的多样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文化。

孙慨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常州市金坛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在AI技术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摄影观之前,当代摄影的潮流已经将今日摄影与传统摄影在创作手法和表达理念上拉开了显著的差距,摄影的形态和面目,从观看方式到解读路径,也早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巨大改变。蒋澍的摄影,源于生活,紧随时代,却又超越传统,体现了摄影家扎实的理论素养、厚实的文化积淀和丰沛的艺术想象力。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也可以说时代性,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蒋澍作品内涵的三个基本特点。尤其是他自我形象的出场,使得瞬间凝固的影像,借助于传播和观看,转化为对每一位观看者的身份互换、境遇替代,摄影在这里突破了图像固有的局限,抵达了文字的描述和阐释才能具备的情感熏染和思想浸润。

汤天明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蒋澍的创作从生活本身出发,在长期观察、总结丰富社会生活样态的同时,糅合进具有鲜明个人烙印的经历和记忆,通过细致的布景、拍摄、后期设计综合而成。我尤喜他关于梦的阐释,将抽象的梦境以具像的方式定格,坠马的失重瞬间、童年的恐龙幻想、父亲的旧照相机……这些情境我莫名熟悉,让我联想到年轻人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数字艺术创作——“梦核”,这是超现实主义在网络美学上的一次跃进,即场景本身足够生活化,但事物逻辑大多与真实世界脱钩,偏向于构建一个温和的、能够唤醒内心深处熟悉感的白日梦空间。这种艺术特质给予观众主观解释的自由,人们紧绷的精神似乎在观赏画面时得以短暂舒缓,这也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之所在。

曹昆萍 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蒋澍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导自演自拍,二是超现实拼贴手法。自拍在摄影史上并不是陌生的话题,摄影师们常常把镜头对准自己,将身体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多变的自我形象不断地挖掘内心世界,此后又转换成一种文化批评和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蒋澍的《看见自己》,通过自拍实践实现自我赋权,进而促进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认同,呈现主体的真实生活。其超现实主义,让观者感受到创作者内心世界是不受限制的,正如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家杰里·尤尔斯曼的作品,将摄影和后期技术结合起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实空间进行了拆分、重组、再造,从而创造出一个梦境世界。

贾方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蒋澍的创作经历启发我们,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和执着地追求美的精神,以及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语言的创作态度对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蒋澍早期作品风格大开大合,通过对结构主义、极简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学习和实践,创造出了视觉风格迥异的作品。而《手机迷思》和早期作品相比,在创作中运用了符号、表演、自拍等多种更加当代的语言和手法,《手机迷思》中的生活片段由艺术家从自我认知、社会环境以及生活反思中感悟而出,是艺术家思考与创造的产物,如德波所言:“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

杨京玲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如今AI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的多样性为摄影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面临着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影像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传播,使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愈发珍贵。同时,人工智能的介入也带来了关于原创性和创作者身份的讨论。他们不再以线性的叙述方式呈现作品,而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将一组影像构成作品。因此,不再讲究作品之间的排列顺序;他们的作品更加碎片化和离散化,反映了当下不断上传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像现状。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摄影媒介本身,来探讨摄影在数码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便再返回到未来,探索摄影在定义和边界方面扩展的可能性。

杨健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主任,副教授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无可阻挡。在艺术领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媒介、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了新的理念。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积极利用,而不是沉浸在已有的舒适区自得其乐。就摄影界而言,从慢速片到高速片、从大相机到便携机、从化学影像到数字影像、从摄影图像到生成图像,技术的发展从未因哪个摄影家停下脚步,也无不对摄影语言、摄影生态产生巨大影响。蒋澍摄影作品中显示出扎根现实的价值取向、奇妙精巧的艺术构思、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准以及自我突破的进取精神,难能可贵。

张霆常州市数字影像技术研究会会长,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获得者,“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获得者(艺术类)

在艺术创作中,要形成独立的风格何其艰难,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借鉴的是创作思路,为我所用才是成功的关键。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我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技术作为基础,是创作的支撑;二是要跨越艺术界限,提高艺术修养;三是要独立思考,遵从内心需要。“以梦为翼,照见自己”意味着我们应该拥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并将之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引擎,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突破限制,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成就,同时也为观者带来更有意义和丰富的艺术体验。

蒋澍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手机迷思》系列之《数字家庭》

《手机迷思》系列之《提线木偶》

《手机迷思》系列之《逃离》

《看见自己》系列之《想象空间》

《看见自己》系列之《一个人,应该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