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康 尔 | 百姓大戏 平民史记 棚户春秋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三感
2022年03月14日10:43
近来,突然猛追《人世间》,起始是因为主创中有朋友,且多位是江苏的。后来是觉得口味正、劲道足、有看头。在追剧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感受、感慨有三:

不看、不议长篇电视剧久矣。近来,突然猛追《人世间》,起始是因为主创中有朋友,且多位是江苏的。后来是觉得口味正、劲道足、有看头。在追剧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感受、感慨有三:

《人世间》一开篇,本人获得的第一个欣喜是具有大戏感。

大戏,固然与篇幅有关,但,篇幅冗长并非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大戏。只有结构上的大格局、叙事上的大开阖、立意上的大思考、呈现上的大手笔方能成就一部名副其实的大戏。

该剧以一个普通工人家的三个儿女的生活轨迹、命运沉浮为依托,铺设了三条延展性很强的情节主线,并令其枝蔓横生、时分时合,同时,辅之以与这三人关系密切的工友、同事、街坊、邻居求生存、谋发展的行为副线若干条,编织了一个遮天盖地、疏密有致的叙事之网。这张大网,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囊括了风云变幻的五十年。这种架构,这种布局,四梁八柱应有尽有,堪称出手不凡,为一部大戏的铺陈、演绎直至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始于1960年代的五十年,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代“大戏”。影视作品,作为时代的镜像,就该对共和国历史上的这部“大戏”有所反映、予以表现。“语言是存在之家”,艺术更是如此。许多事,文艺作品不去言说、不去追述,就会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人世间》的兀然而出、轰然面世,契合人民的期盼,怎不令人感到欣喜?

短剧侧重性格刻画,大戏得写人物命运,这是基本常识。《人世间》的主创不负众望,凭借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老道的叙事技法,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得一波三折、酣畅淋漓。让人感到人物够分量,剧情够体量,反思有质量,充分显现了百姓大戏应有的风貌、气质与品相。

随着剧情的展开,本人获得的第二个感受是具有真实感。

一部作品真实与否,是个特别要命的判断,通常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没有哪个负责任的主创敢在这事上掉以轻心。但,真实又是什么呢?说法林林总总。艺术家该追求的,当为真实感。借用符号学的话来说,艺术家所营造的能指系统若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若能被观众认同、认可并能产生共鸣、共振,作品的真实感这一关就算过了。

《人世间》的主创,用从容不迫的叙态、贴近生活的故事、日常家用的语言与标志性明显的场景,成功地营造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尤其是剧中的细节,源于生活,惟妙惟肖,个个意味深长,为真实感的酿造、渲染立下了头功。例如,半夜排队购买免票肉,要用粉笔在每个人的外衣上逐一划上序号。再如,在文化生活极其匮乏、作品类别非常单一的年代,一只口琴,以及口琴的拥有者并不娴熟的演奏,就能让一个女孩美得神魂颠倒,美得投怀送抱,最终促成了并不十分美好的婚姻。还有,一个高干子女,打了三分钟的电话,应付通话费九分,但她决不允许别人收一毛。这些精彩的、接地气的细节,都是从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遴选、提炼出来的。让人闻到了人世间的烟火味,也让人触摸到了平民生活的质感。据此,将《人世间》称之平民史记,自然有其道理。

在观剧的过程中,有种感觉挥之不去、始终存在,那便是厚重感。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农户、猎户、兵户、匠户的称谓。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大批知青返城后,“棚户”这个概念出现了。中国的城市中有过多少个棚户区?准确的数据无处查询,但是,在过来人的记忆中,哪个市、哪个区、哪个县不曾有过若干个?是摧枯拉朽的改革大潮,终结了比比皆是的棚户区,让昔日的“棚户”一批批地变成了“楼户”。是市场经济焕发出来的无穷能量,让中国的城市越长越高、越变越美了。这是天翻地覆的巨变,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特别值得大书特书。《人世间》的主创,不避时代痼疾,直扑敏感话题,聚焦东北的一个名为“光字片”的社区,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讲述了那里的居民在逆境中艰难生存、在局促与杂乱中追求幸福的感人故事。

在《人世间》中我们看到,为了几个平方的扩建,邻里街坊甚至往日好友居然大打出手,险些闹出了人命。我们也看到了,为了能够拿到单位分配的房子,特别清高的诗人、特爱面子的教授也去求人也去送礼。这些现象经由艺术家的“陌生化”之后,显得非常扎眼、特别闹心。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物质的匮乏逼着人们不得不用尊严、操守、家风、道德去换取生活必需,去拓展生存空间。许多事,即便自己能忍、能挨、能坚守,但是为了一家老小,也不得不昧着良心去干一些捧不上台面的事。如此这般的桥段,栩栩如生的情节,接踵而至、层层叠加,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思想层面上的厚重,而这份厚重可不是一般的肥皂剧、搞笑剧能够承载的。

春秋,既是历史的别称,也是一种笔法。“春秋笔法”讲究据实行文、暗含褒贬,注重将“微言大义”藏匿于叙事之中。据此,将《人世间》誉之为棚户春秋,也是讲得通的。

当然,该剧并非完美无缺。如果,每一集的落点(又称煞尾处)能够再精准些;如果,对于历史的回眸、反思能够更充分些;那么,该剧的前景一定会更加“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