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动态
宝卷研究二十年——黄靖自序《中国宝卷活态传承研究》
来源: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4年01月30日17:54
《中国宝卷活态传承研究》是黄靖关于宝卷研究的第六本书。黄靖多年来致力于宝卷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丰,建树颇多。

编者按:《中国宝卷活态传承研究》是黄靖关于宝卷研究的第六本书。黄靖多年来致力于宝卷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丰,建树颇多。古稀之年,他寻访十省(市),在写作出版《中国活宝卷调查》的同时,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将中国活态传承的宝卷作为研究客体,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全书视野宏阔、观点新颖,是当今中国专题研究宝卷活态传承的力作。

1

2004年4月,笔者赋闲,至2022年10月本书书稿杀青,弹指间,十八年矣!十八年,无论对于精英,还是草根,都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能干成许许多多的事情,甚或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我,一位渐入老境、默默无闻的乡野草根,只干了一件钟情而力所能及的事——调查研究宝卷。做梦也没想到,“无意插柳柳成荫”,身后一串串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竟然有规律分布,大致显现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4-2012),退二线、退休。忙人变闲人。经短暂的自我调适,重新确立人生的目标追求,致力弘扬宝卷文化,从零起步研究解读靖江宝卷。拓展阶段(2012-2019),靖江宝卷研究初见成效,激发起浓厚的兴趣和更高的追求。渴望走出靖江,开阔视野,拓展空间。于是,肩背行囊,行走于大江南北,奔波于大河上下,寻访中国活宝卷。综合研究阶段(2019-),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将中国活态传承的宝卷作为对象,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研究。这是一个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连同本书在内,撰写专著六部,已出版五部:《宝卷笔记》《宝卷民俗》《善化人生•靖江民间讲经》《解读靖江宝卷》《中国活宝卷调查》。其中,《解读靖江宝卷》和本书具有代表性意义,赫然如路标耸立,标志着打破地域局限,将包括靖江宝卷在内的中国活宝卷作为调查研究的客体。这种延伸和拓展,不仅仅表现在时间与空间,更体现在眼界与胸襟上。意味着一个偏居一隅的乡土学人,立足靖江,放眼全国,尝试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观照当下中国活态传承的宝卷,探索现代文化语境下宝卷传承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

2

宝卷是生活的艺术,根植于乡土社会,与底层民众的生活相融。由于宝卷“具有生活属性,是‘表演中的创作’,理解和认识宝卷,就必须走向田野”。(万建中著《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300页)起初,笔者头脑里并无“田野调查”的概念,只知“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这一朴素的道理。心想,要想研究宝卷,佛头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机缘巧合,著名佛头刘正坤与我的同事是朋友,每次来访,我都乘机虚心请教,一来二去,我俩志趣相投、相见恨晚。由漫无边际的讨教,到有目的专题探讨,不知不觉,完成三万多字的《靖江宝卷基本常识》。刘正坤这位启蒙老师,为我开启了一座知识宝库的大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着读书写作的深入,“田野”观念逐步树立,“调查”方法日臻成熟。我不再满足与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而是千方百计地走村入户,深入做会讲经的现场,实行全过程跟踪考察,全方位立体记录。自觉开展靖江讲经个案调查,先后写作《陈玉珍“观音会”纪实》《城隍庙“庚申会”纪实》《孤山镇“靖江讲经”演唱活动纪实》等系列文章。这些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个案”,从各个侧面反映出靖江宝卷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形态,及其与乡村社会、民众生活的关联。田野调查自此由盲目进入自觉。于是走出靖江,寻访中国活宝卷。

3

我是土生土长的靖江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只要结识几个佛头,下乡考察如鱼得水。而面向全国,山高水远,人地生疏,其难度可想而知。首先,确定目标。江浙沪吴方言区近在咫尺,人托人便能锁定目标。大西北、大西南以及华北的广大地区,远在千里之外,真如大海捞针。于是,各种论著、学刊、媒体以及研究、关心宝卷的学者和官员均为信息源。张家港宝卷研究同道虞永良先生从青岛热心于纸马搜集的王春溥先生的书信中获知云南巍山有宝卷,建议我赴滇。巍山连听都没听说过,如何去得?思来想去,“官方渠道”最为便捷。我设法通过靖江“非遗办”呈请江苏“非遗办”联络云南“非遗办”。云南省文化厅社文处蔡永辉先生慨然相助,迅即落实。有“省里指示”,基层岂能慢待。不过,我的考察属民间行为,尽可能不惊动官方。其次,物色向导。一位籍籍无名的退休老人,贸然赴异地采风,被误为江湖骗子亦未可知。因而,倘无向导,断不可成行。然而,久居滨江小城,何以朋友遍天下?于是,一旦确定寻访地,便钻天打洞找“向导”。当得知《青海宝卷研究》的作者、贺州学院教授刘永红曾在青海师范大学学习、工作过。我立马想起他的校友、我的战友,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教授韩怀仁。韩在母校觅得刘的手机号码,得以建立“热线联系”。2015年8月8日,刘先生专程赴西宁与我会合,请同门师弟、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李言统开车,去李的家乡民和县调查。为去江西于都,连小儿子战友的亲人都调动起来。再次,深入村寨。既然是“田野调查”,就应该深入村寨、家庭、庙宇,访问艺人、信众,观察法会,体悟生态环境。2015年12月23日,我三赴甘肃岷县,由地方学者张润平先生陪同,驱车数十公里,来到积雪斑驳的山沟沟里。坐在花甲老人董兄兄家的炕头上,检阅藏卷,欣赏天籁般歌唱。不经意间,我发现大门左侧的墙上,贴着红纸写的“天地三界万灵诸神之神位”,并写明“每日清香一炷,叩首三个”。驻足凝神,一股神圣的气息袭上心头。坐在会议室开座谈会断不会有此感受。一路行走,有幸结识了一个又一个知音同道。他们向我敞开心扉,无保留解疑释惑,展示家藏宝卷,贡献地方文献。让我见识了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现场,真切地领略中国宝卷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风尘仆仆,行走四方,最大的难题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群,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人们的信任,使他们乐意与你掏心掏肺,让我努力在纷乱芜杂的宣演现场,发现最为本质的特色。这不仅得具备“自来熟”的亲和力,更得有深厚的理论功底。4长期的宣传理论工作,给予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熏陶和训练。正因为自觉不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我的宝卷研究才没走弯路。但一般的方法,无法替代专业的理论。十多年来,我深知自己的“短板”,即学术理论准备缺乏。于是我怀着敬畏之心自学钻研学术理论,民俗宗教、民间文学、人文历史,凡与宝卷研究相关的文章、论著,无不千方百计地搜罗。没有导师开列书单,我就在阅读专著、论文时,从专家、学者的引文中发现所需书目,日积月累,渐成系统。并由此悟出“十六字读书诀”:“前沿阅读、系统阅读、经典阅读、成本阅读”。尽管如此,理论仍是短板,严重制约研究,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理智告诉我,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我的研究只能止步于浅表,所谓规律性认识徒有良好的愿望而已。因而,理论学习不敢丝毫懈怠。2022年上半年一口气读了6本由博士论文修改的民俗学、俗文学论著。从青年才俊、学界新锐那里,汲取前沿的观点理论。同时,田野调查也不敢松懈,那可是宝卷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

5严格地讲,我的宝卷研究,是由“田野”切入的。我生于宝卷流行的靖江老岸地区,襁褓之中便随父母出入经堂。这种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乃上天赐予的文化基因。因而,当我以研究为目的,有意识地接近民间艺人和乡村贤达,便显得那样的自然、亲近,可以无障碍交流。所以,哪怕走亲访友,也三句话不离本行,凡与宝卷有关的人和事,都点点滴滴记在心。2022年10月3日,堂弟黄进做“观音会”,邀我“上会”。出于习惯,我携带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等全副“武装”,将寻常的人情往来变身为现场考察。实践证明,每一堂会都是“新”的。堂弟自幼相伴,知根知底,但作为斋主是头一回进入的视野,免不了郑重采访。佛头马国林、刘乃杰虽然是老熟人、老朋友,亦例行访谈。居然谈出好多新东西。以往我只晓得靖江讲经有“平调”“十字调”等几种曲调,没注意演唱的风格和变化。马国林边唱边解释,“调口”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佛头唱同一个曲调,也能花样翻新。76岁的刘乃杰出身乡村中学副校长,每月退休金7600元,他酷爱讲经,先和佛,再学佛头。开头照本宣科,行家严肃批评他,“照书讲,到死都不入脑,讲不出情感,也不活泛。”古稀之年的刘乃杰,像小学生那样用功“读书背书”,现在已小有名气,2019、2021、2022年(截至九月底),分别做会172、156、134场……这些信息,不但鲜活,而且“含金量”极高,有文章可做。“田野是人类知识的本原,是人类总体行为的发生场所”。(张士闪著《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济南:齐鲁书社,2019年12月,第1页)通过这几年蜻蜓点水式地散点调查,勾画出了一幅“中国活宝卷地图”,这种勾画是粗略的,比如华北、闽南等地还留下若干空白点。至于在田野中理解宝卷,准确把握其生活性本质,则更是相去甚远。田野充满未知。寻访无止境,永远在路上!6其实,人生就是寻访。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几十年,冷不丁闲而无事,耳边无电话聒噪,案头无山积之文,既不受命于人,也不指使他人,茫茫然无所适从……寻访新的目标、方向,关乎晚年的幸福和充实。既无领导指示,亦无导师引领,只能听凭心灵的召唤。因自幼受宝卷文化的熏染,血管里流淌着宝卷的血脉,鬼使神差踏上宝卷研究之路。在这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年代,许多人以为我为利而博,甚至直言相问:“你写书挣不少钱吧?”我笑而答曰:“想挣钱,不如街头擦皮鞋!”问者愕然。一个农民的儿子,尽管为寻出路跨出农门,但并无奢望。而是怀着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赤诚,“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且因此形成心理定势和价值判断,只知埋头做事,羞于谋利索取,更不屑蝇营狗苟。青年入伍,高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将青春年华献给巴山蜀水、青藏高原。中年转业,在“清水衙门”一坐就是二十年,不因无权而生怨,不因无利而思迁。老年移情宝卷,毫无个人功利之心,情怀驱动,品性使然!而今年逾古稀,不求功名利禄,但求单纯宁静。远离尘世的喧嚣,觅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营造心灵的家园,此乃寻访的全部意义。是为序。本书问世,适逢笔者从事宝卷研究二十周年,《靖江日报》发表此序,平添几分仪式感。

宝卷是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民俗民间文化样式。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成于宋元。在国际汉学界有广泛的影响。2004年开始调查研究宝卷。2011年6月出版《宝卷笔记》30万字;2015年5月出版《善化人生•靖江市民间讲经》,10万字;2013年出版《宝卷民俗》,40万字;2016年1月出版《解读靖江宝卷》,32万字。2012年春,走出靖江调查中国活态传承的宝卷,7年寻访江苏、浙江、上海、甘肃、山西、青海、陕西、云南、江西、河北等十省市。2020年10月出版《中国活宝卷调查》,77万字;2023年10月出版《中国宝卷活态传承研究》,58万字。六本专著共250万字。

黄靖

江苏靖江人,与共和国同龄。受父母痴迷宝卷、山歌的熏染,自幼与俗文学结缘。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靖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68年3月入伍,随铁道兵某部转战巴山蜀水丶青藏高原,先后参加过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在师、团战士文艺宣传队从事文艺创作。编创的独幕剧《大山情》曾获全军、铁道兵业余文会演优秀创作奖。1983年1月转业,曾任中共靖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靖江市文联主席。坚持业余写作,巳出版散文随笔集《山的况味》《铁色年华》《遥望昆仑》。2004年2月“赋闲”,致力于弘扬宝卷文化,别具一格地以作家的风范研究写作,著有专著六种:《宝卷笔记》《宝卷民俗》《善化人生•靖江民间讲经》《解读靖江宝卷》《中国活宝卷调查》《中国宝卷活态传承研究》。《解读靖江宝卷》荣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中国活宝卷调查》入选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作品和“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六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