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动态
一带一路 | 八天八城听故事 一水一脉融南北
——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调研活动综述
来源: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2年09月08日14:53
8月25日至9月1日,由中国民协主持实施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之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项目在江苏的镇江、扬州、苏州,浙江的嘉兴、宁波、绍兴、杭州、湖州八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地考察。通过走访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的主要节点城市,研究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形成、流传与传播,侧重其活态传承、发展利用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考察组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带队,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专家学者组成。多地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参与考察并陪同讲解。

8月25日至9月1日,由中国民协主持实施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之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项目在江苏的镇江、扬州、苏州,浙江的嘉兴、宁波、绍兴、杭州、湖州八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地考察。通过走访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的主要节点城市,研究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形成、流传与传播,侧重其活态传承、发展利用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考察组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带队,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专家学者组成。多地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参与考察并陪同讲解。

镇江:江河交汇、南北交融

作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唯一交汇地、江南运河的起点,江苏镇江具有显著的区位地缘优势。考察组第一站来到江苏镇江,先后调研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京口闸、新河街、小京口、郭礼征故居、溧阳码头、金山、丹徒口、丹徒闸等地,从重要地理节点、历史沿革、名人事迹、风土人情等方面对大运河镇江段有了系统的了解。其中,对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重要发生地与流传地金山给予了重点观照。“芙蓉”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是佛教最为盛大仪轨“水陆法会”的首创地。金山不仅风景秀美,建筑宏伟,也包含了众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如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苏东坡金山留玉带、金山开山祖师法海和尚裴头陀、王阳明十二岁作金山诗故事等。尤其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金山可谓是镇江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山中有很多景观是白蛇传的物化体现,如可直通西湖断桥的白龙洞,以及法海的修行之所法海洞,同时也是该传说中许多故事情节的发生地。这些经典传说故事使金山拥有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体现着镇江作为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南北文化在此汇聚融通。考察组深入挖掘与金山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等。镇江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要加强收集和整理当地民间传说故事,传承镇江特色文化。

扬州:运河第一城、运河开挖地

扬州城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紧邻长江口,交通便利,对外经济发达,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扬州极为繁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扬州一直是此项申报工程的重要牵头单位,投入甚多,功不可没。扬州连续多年承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今年6月,在本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扬州被授予“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板城市”。会议现场发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建设成果。考察组先来到开馆不久的扬州文化新地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规模庞大、设计新颖的主体建筑以船为造型,顶层建筑为汉唐风格,体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和古今兼容并包的恢宏气象。馆内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两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等九个专题展览,生动展现了大运河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河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蕴含的中国智慧。在展现大运河本身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大运河在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南北交流与交融。古邗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运河第一锹”,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邗城下开凿,以沟通江淮,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运河开凿先行者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的故事流传于此。在扬州老城区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考察组深入了解当地非遗项目,跟扬州刺绣、漆器、玉雕等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访谈。

苏州:东方威尼斯、文风鼎盛地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南部,京杭运河南北纵贯,河湖交织,江海联通。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分布着大量古河道、古驿站、古城墙等历史文化遗存。今日的大运河苏州段依然繁忙,发挥着水利和航运功能。现在,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还是通过运河来完成。大家走访了毗邻京杭大运河的运河公园。运河公园位于运河流入苏州的入口——望亭(曾称“御亭”)。吴门望亭作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历史上深受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青睐。传说吴王阖闾曾在这里修建赏乐游玩的“长洲苑”,孙权在这里建过御亭,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在这里接见过百官。白居易在担任苏州刺史时,在望亭为好友饯行时写下了诗句。运河公园介绍望亭地区的手工技艺、生活习俗、稻作文化、船文化等方面情况,还包括岳飞抗金、隋皇代陈、朱元璋占望亭等历史故事的展陈。随后,考察组来到浒墅关,这里曾是“孟姜女北上寻夫”驻留之地、出关之所。此地的文昌阁紧靠大运河,供奉掌管文昌府事宜和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所以每到科考年,沿运河北上赶考的儒生们也都于此拜祭。民间传说“文昌风帆”就是乾隆顺大运河下江南,登临文昌阁眺望运河时的口誉。考察组又来到具有“五古”(古寺寒山寺、古桥枫桥、古关铁铃关、古镇枫桥镇、古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枫桥和目前存世少有的邮驿站——横塘驿站与彩云古桥进行考察。

嘉兴:嘉禾水乡、浙北门户

考察第四站来到浙江嘉兴,走进运河画院,走上帆影亭(古称落帆亭),考察运河情况。随后来到文生修道院。古建筑焕发新活力,文生修道院改造为嘉兴市文化展览馆,将非遗项目和运河文化(嘉兴段)分别作了专题展陈。大运河的漕运为嘉兴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动力,嘉兴因此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基地。繁忙的交通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种多样的宗教场所,说明了当时国际商贸的繁盛。流动的运河水,为嘉禾大地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曾经,海宁市长安镇为通运要区,水路繁忙,是运河上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该镇不仅拥有一坝三闸、虹桥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与江南水乡的农耕蚕桑文化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如长安灯会、赛龙舟、水龙会、皮影戏、龙船竞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同时,海宁长安乡贤高建林主编的《长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等书籍详细记录和保存着发生在运河边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宁波:运河入海口、海丝起锚地

宁波,史称明州,是浙东大运河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沟通内河航运与海路交通的交汇点,因此地理位置独特。宁波,作为东亚文化之都,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早已成为其重要载体。高丽使馆、它山堰、庆安会馆、梁祝文化公园、半浦村……众多历史遗迹和民间文化传说故事,见证了这座城市对外交流的历史。走进它山堰,感受当时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民间传说的动人。因深受水旱之苦,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县令王元暐组织修建它山堰,该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御咸蓄淡引水灌溉。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民间,关于它山堰的建造还流传着“十兄弟筑堰献身”的故事。因此,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王元暐,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举行庙会,祭祀当年修建它山堰的人们,当天还有各种演戏、曲艺表演,如今已成为当地十分有影响力的民俗节日。

千年传诵的梁祝故事也发生在宁波姚江之畔。经长期流变、发展,梁祝传说在全国各地衍生出众多梁祝传说圈,从而使梁祝传说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现象。考察组重点考察了梁祝文化园,对梁祝传说进行调研。梁祝文化园依托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而修建,既有历史积淀的梁山伯古墓、一墓双碑的梁祝合墓、梁山伯庙,还有与梁祝、化蝶等元素结合的现代景观。梁山伯庙所在地宁波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梁山伯故里,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宁波市民协原主席周静书老师为会长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就常驻在梁祝文化园内。他们众多的实物收藏与研究成果,都集中于园内的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该馆集萃了国内多地梁祝传说的发展历史、民俗文化、艺术创作、国际传播、研究与传承,可谓是国内梁祝文化的集大成者。以梁祝故事为内容,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梁祝故事的国际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桥梁。

绍兴:文化名邦、鱼米之乡

浙东运河的重镇绍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民间艺术、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丰厚。大禹祭典、舜王庙会、曹娥庙会等民俗活动仍在有序传承,水乡社戏、船上迎亲、民俗婚礼、古镇庙会、传统手工艺表演等各类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考察组首先考察了曹娥庙。曹娥故事以“投江寻父”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孝女的形象。曹娥庙以“孝”为主题,除主要供奉曹娥外,还包括朱娥、诸娥等当地孝亲典型。随后,考察组来到上虞博物馆参观。上虞是祝英台故里、虞舜故地,也是嵇康、谢安、谢灵运、李光等名人的故乡,上虞的忠孝文化源远流长。考察组还调研了因采石场而形成的大运河畔人工湖——东湖,大运河遗产点八字桥、古纤道等。

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杭州嘉兴市界,南至杭州绍兴市界,是中国大运河开凿年代较早、修建和历史维护较长、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运河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新的文化气象。考察组首先走访了万松书院。万松书院是梁祝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读书的地方。这一情景设置是后代剧作家、小说家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而附会上的,但万松书院已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胜地。随后,考察组来到杭州城标志物之一雷峰塔。在《白蛇传》传说中,雷峰塔是白娘子被法海镇压的地方。如今,在雷峰塔遗址的断壁残垣间,仍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团圆美满爱情故事的期盼和追求,这也是其世代流传的不竭动力所在。考察组还考察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及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香积寺等遗产点,对大运河沿岸百姓生活、大运河发展历史、功能作用、保护与规划、运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最后,考察组来到塘栖古镇,考察了广济桥、乾隆御碑等。

9月1日,考察组成员与特邀民间故事家、《山海经》杂志主编等齐聚湖州安吉召开本次调研座谈会,交流考察体会,畅谈收获思考,为本次考察作全面的总结,为下一步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并集结出版,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选题、相互启发、规范格式。

本次考察组组长郑土有认为,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贯通南北的重要水路,更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少有的南北走向,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目前大运河文化功能、尤其是民间文化方面,还有较大挖掘和研究空间,民间传说的抢救迫在眉睫,开展运河两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调查的迫切性凸显。从考察收集到的运河民间传说看,传说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四大传说、尧舜禹传说、南宋康王的传说、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各地修建运河及相关建筑设施的传说五大类,通过运河传说研究南北文化的融合交流大有可为。系统认识运河沿岸民间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运河沿岸百姓的生活逻辑。不只是民间口头文学,信仰类、艺术类、民俗类等民间文化在运河沿岸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运河运输货物、往来贸易、进京赶考,都希望能得到相关信仰给予的精神支持,一些民俗活动也会随水运进行南北交流,如北方的皮影戏传至嘉兴海宁。

“大运河叙事:民间传说与南北文化融合传播”考察活动是中国民协“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子项目,预计三年时间,分河段、分节点、分时段陆续推进,以期在更广的空间和视域中,取得更为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学术成果。通过挖掘研究大运河沿岸民间口传文学,传承传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运河沿岸多地文联、民协系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