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江苏省常熟虞山琴社现任社长翁鲁瑛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是常熟入选的4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然而,从她9岁跟祖父翁瘦苍先生学琴算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琴龄,熟练掌握了虞山琴派传承曲目的核心技艺。
翁鲁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她父母在山东工作。1981年,父母决定送她回常熟读书,因此将她寄养在祖父母身边。翁鲁瑛的祖父就是常熟著名古琴家、书画家翁瘦苍先生。翁瘦苍(1916年—2002年)原名之澜,字瘦苍,常熟人。他自幼受父辈熏陶,善诗文,喜爱书画,为常熟书画院画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常熟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抗战时期,师事著名古琴家吴景略先生学习古琴。他勤学苦练,打下坚实基础。翁瘦苍所弹琴曲萧疏淡雅,指法刚劲,较好地继承了吴景略先生早期琴风,是虞山琴派的当代传人。20世纪80年代,他发起组织,恢复了虞山琴社,一直担任社长,从事古琴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翁瘦苍组织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逝世360周年的纪念活动”,以及2001年在常熟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等重大古琴活动。他诲人不倦,扶掖后进,现今活跃在常熟的当代琴人绝大部分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如朱晞、陈尉华、马一超、李纯、季丽娟等。
来到祖父母身边后,翁鲁瑛耳濡目染,她的古琴弹奏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升。1983年翁鲁瑛12岁,常熟市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对她进行了采访。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正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等广播节目盛行的时候。广播电台的宣传,让社会知道了常熟还有这样一位擅弹古琴的小姑娘,这也使翁鲁瑛慢慢喜欢上了古琴。1984年她参加了虞山琴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此后为各大电视媒体录制了宣传古琴的各种纪录片。2001年她参加了在常熟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并表演了古琴独奏《平沙落雁》,从此慢慢走进了公众视野并开始为全国琴界所认可。
2004年开始,由于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古琴开始作为常熟的文化名片得以全面建设,“节、馆、室、社、场”五位一体的古琴传承保护模式开始形成。常熟琴人们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各大学校间奔走,宣传推广古琴艺术,让年轻的在校学子了解、认识古琴。翁鲁瑛积极参与其中,先后为江苏省常熟中学、常熟市中学、常熟市职教中心的学生开设古琴讲座和演出。2018年,翁鲁瑛当选为虞山琴社新任社长。
翁鲁瑛擅弹的曲目有《高山》《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梅花三弄》《良宵引》等。《高山》是祖父翁瘦苍先生的代表性曲目,曾得到吴景略先生的指点与肯定,并录制有唱片发行。翁鲁瑛从祖父那里学得了古朴、清简的琴风,弹奏该曲萧疏简劲,不似寻常女子委婉柔弱,这成为她学习古琴超越祖父的“青蓝”之作。除此以外,翁鲁瑛弹起其他曲目来也娴熟自然,较好地继承了虞山琴派“清微淡远博大平和”的琴风。在谈及虞山琴派的形成发展这个问题时,翁鲁瑛说,古琴流派的形成跟地域、跟个人的喜好关系极大,加之古代交通不便,更强化了这种喜好。
一个地方的文人交流得多,就会形成一种个人的风格、一个区域的风格。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琴派,每个人弹的风格也是不同的。翁鲁瑛祖父的每一个学生风格都各有千秋,因为每个人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喜好进行发展。“琴派只能说是一个大的框架。”翁鲁瑛认为,常熟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文人辈出的地方,所以虞山琴派属于“文人琴”。严天池当时反对琴歌,追求“古音正宗”,就是想跟“俗乐”区别开来。翁鲁瑛希望弹琴人和欣赏者不要把古琴单纯作为娱乐类的演绎乐器看待,古琴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自翁鲁瑛担任虞山琴社社长以来,除了进行正常的月集外,她还积极思考如何提高月集的质量。一方面,她充分挖掘琴社社员的潜力,邀请优秀社员针对自己擅长的曲目为琴社全体社员作讲座,让社员能及时吸纳优秀社员对琴曲的理解和优秀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她在组织琴曲交流演出的活动时能注意变化、丰富演出形式,吸收其他乐器与社员合作演出,这样既扩大了古琴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表演的时代感。翁鲁瑛还组织琴社骨干建立了虞山琴社公众号,定期进行琴社活动、优秀琴曲及优秀琴文的推送,以扩大虞山琴社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力。至今,常熟虞山琴派传承人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苏州市级传承人1人、常熟县市级古琴传承人2人,还有一批在全国琴界也有较大影响的琴家,可谓已构成老中青梯队合理的传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