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盐都·全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交流展演
大丰区恒北村文联成立大会召开
江苏省第四届快板大赛
“为人民绽放”盐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
近年来,盐城市文联紧扣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部署要求,根植地方文化土壤,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培养乡村文艺力量,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厚植文化力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文化铸魂凝聚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重在强信心、鼓干劲,增强群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近年来,盐城市文联立足职能,着力加强本市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铁军文化、绿色湿地文化、淮剧等特色文化的研究阐释,着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优势互补、互促共进。一是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用活用好红色资源,用新四军铁军精神凝聚奋进力量。音乐剧《华中鲁艺记》入选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并成功公演。文艺党课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全省首创红色曲艺剧《盐阜往事》参加献礼党的二十大晋京晋省演出。积极探索乡村红色文化的教育途径,以128个烈士命名的村镇为创作背景,和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了《红色印迹》专题文艺演出,开展《红色印记》篆刻作品创作活动,让红色文化在乡村中得以传承。二是打造湿地文化品牌。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大力开展黄海湿地世遗品牌传播工作,多维度展现盐城“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开展湿地画派运行机制调研,组织重点作者写生采风,召开作品创作评审会,举办“画说湿地”盐城美术作品晋省展,着力打造湿地画派。加强湿地文学创作研究,开展“跟着诗词游盐城”活动,出版《盐城地标》丛书,组织“湿地·盐城”系列主题征文活动,编辑“沿海绿城·小镇样本”:《斗龙风物》《鹤影乡居》,重点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东方湿地》入选2022年度“全国报告文学排行榜”榜单,多幅生态摄影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采用。三是发挥特色文化优势。盐城是淮剧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是盐城的重要文化标识,也是戏剧创作“盐城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淮剧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创建中国淮剧之乡、建设淮剧小镇、建设淮剧大数据平台,延续盐城历史文脉。市剧协组织会员紧扣时代主题,推出一批立足当下,反映乡村建设,弘扬时代精神的现代淮剧精品。淮剧《十品村官》入选中国剧协主编的《百部优秀剧作典藏》。围绕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题材的淮剧《首乌花开》和《谷家大事》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和扶持剧目。
二、文艺惠民温润人心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统筹推进文艺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效对接,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实践,深入乡村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健全文艺志愿服务体系。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新模式,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艺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县(市、区)文联、市各文艺家协会也成立志愿服务队,市、县联动推动文艺惠民工作规范化、机制化、常态化。开展最美文艺志愿者评选活动,培树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以文艺的形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二是贴近群众需求开展惠民活动。打造盐风海韵“为人民绽放”文艺志愿服务品牌。省、市、县联动,多方参与,深化文艺志愿服务内涵,提升文艺志愿服务质效,持续开展文艺精品惠民行动,承办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收藏作品展、江苏省第八届新人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巡展、江苏省第四届快板大赛颁奖仪式暨文化惠民演出、“大地上的乡情”盐城市油画作品高校巡展等活动。扎实做好“我们的节日”惠民活动,组织“带本好书回家过年”志愿服务活动,为坚守在一线岗位的交警、护士、环卫工人赠送曹文轩等盐城籍作家作品,营造健康喜庆、积极向上的节日文化氛围。三是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与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大院合作,将文艺惠民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活动提供场地,打造服务平台。力求多点覆盖,以送戏下基层、文艺进校园、书法送万福、摄影全家福等志愿活动为重点,抓好文艺惠民活动。组织“强国复兴有我”走基层惠民演出及艺术讲座。举办“奏响新时代,喜迎二十大”管乐艺术普及专场音乐会,组织“盐城真有戏 ”“村居行”文艺惠民演出,承办“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活动。开展的“双千工程”(盐城市千名书法家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作品进千家万户)活动,坚持深入农村集镇、乡村学校、慰问来自农村的盐城好人,受到全国及省市部分主流媒体关注,市书法家协会获中国书法家协会表彰。市杂技家协会骨干会员每年参加“杂技村村到校校到”等惠民演出600多场次,受众达90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在“全国文明村”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连续举办四届全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交流展演暨优秀曲艺作品创作论坛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通过“说学逗唱”的拿手绝活,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精彩纷呈的曲艺艺术的同时,也推动了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强基固本培养人才
让“种文化”到基层成为常态,为基层培养起自己的文艺人才队伍。一是引导文艺工作者关注乡村建设。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摄影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拍摄农房改造前后对比图片,举办“图强盐城”摄影展。组织美术工作者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举办“彩笔同绘幸福梦”农民画优秀作品巡回展。积极推进“记录小康工程”重点项目创作,组织文学工作者围绕生态湿地、美丽乡村等主题开展采风活动,用文学形式展现乡村新风貌,礼赞优秀基层干部。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雪域高原上的奉献》被《人民日报》刊发。全景展示盐城小康故事的报告文学《黄海合唱》入选《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一书。二是着力加强文艺骨干培养。以强素质、出人才、出精品为目标,着力建设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队伍。举办文艺家读书班和作家读书班,参训名额向县区、乡镇基层倾斜,吸引更多的基层文艺骨干参训。注重专业能力提升,邀请省内外名家大咖曹文轩、毕飞宇、雍和、张光旭等来盐城作文学、摄影、书法讲座和辅导。组织书法、美术综合材料绘画高研班,邀请名师现场点评,备战重大赛事和展项。坚持走出去办活动,与新疆伊犁、陕西铜川、广东东莞等地建立互访交流机制,拓宽视野,提升素质。三是发展壮大基层文艺队伍。注重发掘、培养、吸纳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艺能人、乡村文艺骨干、农民艺术家加入市、县、镇级文艺家协会,培育一批有热情、懂文化、爱农村的本土文艺人才队伍,影响和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在表演实践中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县(市、区)文化馆合作,举办乡镇、村居文化志愿者快板培训班,实现从“送文艺”到“种文艺”的拓展。探索推动乡村文联建设,成立盐城市首家村级文联 ——大丰区恒北文联,将文联组织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聚集本土文艺名家、协会骨干,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民俗、美食、农耕文化进行融合创作,在村里开展文艺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让农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