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典”范巧思,让中华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中国文艺网   2025年09月03日09:57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引用清代金缨《格言联壁·学问》中的这一典故,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引用清代金缨《格言联壁·学问》中的这一典故,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引经据典,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或引用、或化用,这些用典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通过相对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文化整合,构建起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话语体系,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赋予其时代价值与意义。

鉴往知来: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典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看到墙上印有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时,他驻足凝视良久。以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的用典涵盖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廉政、信念、辩证、法治等方方面面,成为践行“第二个结合”的生动注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前进的智慧。

“典”是一扇窗,可见中华文明的大千世界;“典”是一滴水,折射优秀传统的博大浩瀚。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用典,不仅是饱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话语方式的构建,也是向传统的致敬。

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典,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巧妙地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结合起来,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景图源:中国文化报

2024年2月26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记载,这句话是商王朝建立者汤的盘铭,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革新姿态、进取精神,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历史中演化创造、于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创新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这一典故,用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洗礼。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他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典故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创新创造。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典故强调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晋代文学家陆机《文赋》中的这一典故,为我国的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宝藏和源泉。

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用一个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水墨绘画图源: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官方微博

暑期档热播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一上映,就赢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谈及电影创作,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对于当下的创作者来说,这是历史赠与我们的财富,其整体或其中任何一方面都能为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同时也是创新的源泉。《浪浪山小妖怪》就是借用经典著作《西游记》的形式,创造了今天的内容,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作为二维手绘动画,我们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蕴,来构造电影的镜头空间,完成了从绘画功能到电影功能的发展和转换。”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摘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基底,用契合时代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长出年轻血肉;摘获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TheGameAwards)两个奖项的《黑神话:悟空》,以精彩流畅的战斗设计、精细还原的古建景观、完美融入的文化元素,为网络游戏和当地文旅带来新机遇。

如今,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新媒介。

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这些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引用,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并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一典故,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欣赏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和秘鲁民族乐队合奏;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讲述“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在法国将中国翻译的法国小说作为国礼赠送给马克龙总统。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便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中国智慧广泛传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国虽大,好战必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众多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频频用典,强调中华民族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禀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鲁班工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一个个生动的典故也由此声名远扬。

文明如炬,烛照古今;文脉绵延,生生不息。从良渚刻符到甲骨传薪,从敦煌飞天到诗词雅韵,中华文明始终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历史长河中镌刻着独特的东方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典”范巧思,串联起古今的脉络,让流淌千年的古老文脉,成为当代中国最潮的精神密码。让我们以“典”印初心,亮“典”焕新,破浪前行,让中国智慧持续为人类未来注入温暖而深邃的潮流力量,让中华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求是网、央视网、共产党员网、中国艺术报)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