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选手带来的黄梅戏《渔网会母》表现沉稳,嗓音宽厚,这段演唱完成得相当不错,有角儿的风范,值得表扬。但是我们唱功讲究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你的‘张’‘扬’做得很好,今后如果能够再控制一些,感染力会更强烈。”
……
日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在安徽安庆举行。5场展演,每场都以张欢、孙娜、李晶花、陈素琴、董成五位“大梅花”对“小梅花”们细致入微、充满关怀希冀,同时不乏针对性建议的点评收尾。
本届“小梅花”活动专业组包含来自24个选送单位、34个剧种的91个个人项目与16个集体项目。小演员们从各省选拔中脱颖而出,最大的18岁,最小的刚刚7岁。从国粹京剧,到地方戏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再到稀有剧种孝义碗碗腔、阿宫腔……“小梅花”们以勇敢自信的舞台表现力,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各自剧种的投入与热爱。
“小梅花”荟萃 “大梅花”寄语
“你学这个戏学了多久?”“今年几岁了?”“你太厉害了!”来自河南的张坤磊带来豫剧《盘肠战》,表演结束回到后台,便被其他小朋友、院校带队教师围住,大家对他不吝称赞,也对他的学戏经历充满好奇。面对大家的热情,他略显腼腆,不时低声回答着大家的问题。而在十分钟前,他在舞台上英姿飒爽,各种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翻跟斗轻盈如燕,720度僵尸摔刚劲利落,落地瞬间激起满场惊呼,配合坚毅的眼神与悲愤的神情,小小年纪将浴血战场的“孤勇者”演绎得淋漓尽致。
豫剧《盘肠战》选段 表演者:张坤磊
张坤磊(14岁)从2022年开始学习戏曲,《盘肠战》这出戏学了两三个月。今年5月,他已凭借出色表现荣获第22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的“小状元”。“我感觉一遍比一遍有进步,这次在全国的舞台上比上次的表现要好很多。但是最初我看到那些大哥哥的表现都非常厉害,我也非常害怕。”张坤磊说。在指导教师王启腾眼中,张坤磊是“很有天赋又肯下功夫”的孩子,在每天雷打不动练完基本功之后,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再凑上一个半小时左右来练习,这出戏就这样水到渠成。如今,成为“小梅花”之后,张坤磊听着舞台下与自己的动作共同起伏的掌声,也觉得“非常开心,之前的付出都值了”。
张坤磊在展演现场
来自吕梁市艺术学校的杨浩轩(12岁)、李新杰(13岁)带来孝义碗碗腔《三岔口》选段,他们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现漆黑环境中的紧张打斗,身段走势干净利索,飞脚上桌行云流水,配合默契趣味十足,收获台下掌声阵阵。他们的指导教师郝雄飞介绍,两位小演员学戏两年多,这出戏学了一年,“他们年龄相近,个头相仿,悟性高,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老师的要求,排这出戏的初衷也是想让他们磨炼基本功,以后才能全面发展。”
孝义碗碗腔《三岔口》选段 表演者:杨浩轩(左)、李新杰(右)
吕梁市艺术学校地处山区,教学环境艰苦,“我们实行‘笨鸟先飞’计划,其他兄弟学校练3遍的动作,我们练10遍;别人放假休息,我们把寒暑假缩成1个月……条件有限,但是老师们富有责任心和爱心,家长们也给予了我们信任和支持。”郝雄飞说,他能感受到今年“小梅花”的整体水平较高,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么大的舞台,多少会有压力,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他颇感欣慰,“我希望孩子们不断往高处走,走出山区,去考国戏、考研,这样对我们吕梁的戏曲事业也是很大的提升。”
本次活动的特邀点评专家李晶花、孙娜在今年5月刚刚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此次来到安庆看着来自全国的“小梅花”们在台上展示风采,令她们感叹不已。
在点评过程中,李晶花给“小梅花”们的寄语往往注重细节、充满鼓励,“学戏的道路很辛苦,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能够有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孩子们会越来越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所有的苦痛。”在她看来,“小梅花”们在这个年龄段就登上这么高的平台,可想而知是从小就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文化,“从小就能吃得了这份苦,这是很好的启蒙,未来无论是否从事戏曲事业,这段经历都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孙娜认为,“小梅花”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她不仅看到小演员们的灵气和风采,也能看出各艺术院校的老师们在背后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各自展示技艺,也会在观摩其他演员的同时受到激励,有所收获。”作为新晋“大梅花”,坐在台下观看“小梅花”们各展其长也让孙娜感受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甚至能从孩子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再度给我的艺术之路点燃星火,这让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今天的“小梅花” 明天的“大梅花”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专业组活动举办期间,第四届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召开。围绕“从‘小梅花’到‘大梅花’——中国戏剧家协会戏曲表演人才培养之路”这一主题,戏曲界专家学者、从业者等探讨了戏曲人才培养的现状、经验与未来方向。
第四届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现场。中国文艺网 王丽摄
“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培养表演艺术人才,如今一批批‘小梅花’成长为‘大梅花’,走到戏曲舞台的中间位置,成为了剧团的‘台柱子’。”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曾推动创办了“小梅花”活动,他认为,“小梅花”活动不仅培养戏曲专业人才,更凭借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观众,也激励艺术院校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越来越认真、越来越下功夫。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历经二十余载,如今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中国戏曲艺术的品牌活动,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如今,不少活跃在戏曲舞台的“大梅花”都是从“小梅花”活动开始崭露头角。
“‘小梅花’活动让我在懵懂中感受戏曲传承,在舞台上、训练中收获成长。”广州粤剧院一级演员吴非凡12岁获得第一届“小梅花”,后来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她不仅活跃于舞台,更投身于“小梅花”的培育工作将近10年之久,“‘小梅花’活动一步一个脚印,给孩子们、学校、各大剧种的传承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到了中国戏曲和地方剧种,也让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戏曲传承传播文化,联络感情。”
2002年,山西省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一级演员梁静获得第六届“小梅花”。今年5月,她凭借在蒲剧《精卫填海》中的精彩演绎获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蒲剧界第一位80后“大梅花”。回顾这二十余年,梁静将自己的成长动力总结为“热爱、苦练、坚持、感恩、责任”。她认为:“‘小梅花’活动调动了艺校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刻苦练功、积极参赛,为培养‘大梅花’提供了后备资源,‘大梅花’又为培养‘小梅花’提供了高水平的实践性师资力量,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了戏曲事业发展。”
“从14岁到35岁,中间20年的时间,我大大小小领衔主演的剧目有20余出,这为后来再升一个台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二级演员尹春媛2004年获得第八届“小梅花”,今年成为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小梅花’是学生时期最高的目标,‘大梅花’更是‘小梅花’的标杆。”她回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剧团,老师们都会因材施教,针对演员的特质排练对应剧目,这些实践让她夯实了基本功。工作后,她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经过四年‘再学习’,我在艺术鉴赏力、专业能力和理论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毕业重返剧团工作后,我将所学付诸实践,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比赛,压力产生动力,正是这些历练奠定了我冲击‘大梅花’的基础。”尹春媛说。
戏曲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培育。“今天的‘小梅花’就是明天的‘大梅花’。”83岁高龄的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谷音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在佩花晚会上,她和“小梅花”同台演绎《牡丹亭·寻梦》,薪火相传,令台下观众动容。她坦言:“现在我的重点是尽量做一些教育工作,为培养‘小梅花’‘大梅花’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一生最后的寄托和愿望。”同时她还寄语后辈:“戏曲人生要耐得住艰苦、寂寞,要有攀登的精神和苦守的决心。”
“我建议设立演唱奖、腿功奖、跟斗奖……表彰和鼓励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选手,这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珮瑜认为,“小梅花”活动不仅提升了各戏曲剧种在青少年群体、学校及家庭中的认知度,还为专业院校、院团搭建了人才选拔的平台,更通过集中展演,锤炼了大家的技术与艺术。“但是评比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她建议,展演后可以增加辅导环节或者阶段性的培训活动,对选手们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加强,让比赛在未来更有学习价值。
“‘小梅花’活动不仅是舞台上的竞技,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戏曲艺术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静在观摩了本届展演之后,指出当前戏曲表演艺术在传承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结构性特征:“武戏纷呈而文戏式微;好苗频出而行当失衡;参赛剧目多以经典折子戏为主,新编戏、现代戏占比偏少。”她建议:“未来,或许我们可从教育体系优化、行当均衡培养、创新剧目孵化等多维度入手,推动戏曲艺术在坚守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让今日之新蕾,真正成长为日后舞台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