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艺术报》这样一家主流文艺专业媒体而言,30年却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与艺术同行的创业史,也是文联事业和文艺事业的编年史。在7月18日举行的纪念《中国艺术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畅谈与《中国艺术报》的真情故事,对报社30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
办一张关于艺术的报纸“神圣而有意义”
“如今,办一张关于艺术的报纸,应当说是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在重温时任中国文联执行主席曹禺为《中国艺术报》所写发刊词中的这句话时,深深感慨于其沉甸甸的内涵及其对几代《中国艺术报》人的影响。
1995年7月19日,在中国文联成立46周年当天,《中国艺术报》创刊。从此,带着“神圣而有意义”所蕴含的责任和使命、所寄寓的精神和情怀,《中国艺术报》一路走过30年。30年来,《中国艺术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文艺主张,忠实记录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繁荣发展的时代画卷,积极服务全国文联系统和文艺界、文联人和文艺工作者,已经成为党在文艺领域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文艺专业媒体和文联媒体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新时代以来,报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唱响了新时代的文艺主旋律。
三十而立。对于《中国艺术报》这样一家中国文联主管主办、以“中国”和“艺术”命名的媒体来说,立什么?30年来,“《中国艺术报》立准了方向、立大了阵地、立优了内容、立亮了品牌、立强了队伍、立出了信心”。这是几代《中国艺术报》人共同的心声,也是出席座谈会的全国文联系统、文艺界代表的评价。
记录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档案
“对于戏剧界来说,《中国艺术报》既是中国戏剧发展的忠实见证者,也是身体力行的热忱推动者;不仅是戏剧发展的编年史,更搭建起了传播推广的主阵地、助力理论探讨和人才成长的助推器,让戏剧艺术得以在时代土壤中根深叶茂。”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他表示,30年来,《中国艺术报》凭权威性立根、专业性铸魂、前瞻性领航,已成为记录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档案、推动文艺创新的引擎动力、展现全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前不久,北京市文联刚刚迎来成立75周年。《中国艺术报》专门策划特别报道,以超大体量长篇通讯回顾了北京市文联的发展历程。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说,报社不仅到北京市文联走访调研,还全程密切协调沟通,充分体现出报社服务文联、服务文艺工作者的热忱与敬业。他表示,《中国艺术报》自创办起就肩负起记录文艺发展、引领文艺风尚、培育文艺人才、推动文艺繁荣的使命,同时也为首都文艺发展提供了理论学习指引、营造了宣传声势、搭建了传播平台与渠道。希望继续深化合作,携手共创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艺术报》是我们自己的报纸、自己的媒体!
“《中国艺术报》是我们自己的报纸、自己的媒体!”这是广大文联人和文艺工作者谈起《中国艺术报》时亲切的表达。30年来,《中国艺术报》着力构建艺术家和文联人的精神家园,报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出席座谈会的嘉宾畅谈自己与《中国艺术报》的缘分。
“今年我79岁了。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深刻认识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报刊对我的培养非常重要。”作者代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说。在《中国艺术报》创刊30周年之际,精选他在《中国艺术报》所发文章的文集《文坛悟道:我与〈中国艺术报〉二十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认为,《中国艺术报》始终抱定宗旨,学习宣传阐释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宣传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洋溢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导向,不随风摇摆,有一股保持定力的勇气和胆识;始终能够团结共事、互补生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与时俱进,做到政治的敏锐性、新闻的敏感性和艺术的直觉齐头并进。“三十而立,《中国艺术报》是真正立起来了!”仲呈祥说。
“我刚到中国曲协工作时就接触《中国艺术报》,觉得眼前一亮,报纸上的文章有深度、有温度,谈艺术、谈创作、谈生活,都说到我们这些搞文艺的人的心坎里了,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更像是一个可以交流、可以学习的朋友。”谈到跟《中国艺术报》的缘分和交往,艺术家代表、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对报社的很多记者编辑都印象深刻,言语间仿佛又回到了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等重要曲艺活动自己接受采访的现场。
影视表演艺术家丁柳元以“星光与笔墨同行”来谈她对《中国艺术报》的印象。她说,在近30年的创作历程当中,自己塑造过杨开慧、贺子珍、江姐、龚全珍等一大批革命女性形象,而《中国艺术报》始终能够以深邃的笔触,记录下这些角色的时代意义,让英雄的精神力透纸背、直抵人心。她说:“我愿做星光,虽不耀眼却恒久闪烁。而《中国艺术报》就像这片让星光汇聚的天空,用纸笔为无数文艺志愿者的微光赋予穿透时代的力量。”
读者代表、河北省阜平县文联主席张金刚谈到他跟《中国艺术报》的一段往事。有一天,张金刚接到报社编辑打来的电话,说看到他在河北省基层文联工作会议上的一个书面材料,觉得很好,希望能够修订后在报纸上刊发。“当时我兴奋不已,文章很快刊发,河北省文联公众号也进行了转发,产生了较大影响。”张金刚表示,《中国艺术报》始终关注基层文联建设、关心基层文艺工作者成长,后来阜平县文联的很多活动、阜平县文艺工作者包括自己的不少作品都在《中国艺术报》得到展示,极大地激励了基层文联和基层文艺工作者。
职工代表、《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副主任乔燕冰用“使命、成长、感恩”讲述她在报社工作的感悟。通过参与中宣部等部门重大写作任务的淬炼、一次次重大报道的历练、一篇篇重要文章的锤炼、一个个重要学术活动的磨炼,乔燕冰已经成长为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型记者。而当自己的生活遇到困境时,她深感报社是一个温暖的集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文艺报道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闲笔,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思想的引领、价值的塑造。”乔燕冰的体悟说出了报社全体同志的心声。
向新而立、向阳而立
三十而立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艺术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和阶段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艺术报》继续前行的历史语境。
大家认为,近年来,《中国艺术报》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一些节点和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特别是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系统性变革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大家建议,《中国艺术报》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报网融合。在理念思路方面,打破惯性思维,破除本位主义;在战略谋划方面,推动需求导向的内容供给侧变革;在工作重点方面,加快再造移动优先的内容生产流程;在工作机制方面,重塑融通一体的管理和运营架构。
“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下,在广大文联人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系统性变革要求、有《中国艺术报》特色的生存发展之路。”报社全体同志一致表示,要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向新而立,向阳而立,书写《中国艺术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