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在安庆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1000名小演员相聚安庆,以戏为媒,以艺会友,共谱发展新篇章。我省朱韵霓、陈强、李家锐、魏家欣、吴雪菲、李洁、朱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分别带去精彩演出。
▲出席领导与晚会小演员们合影留念
第29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共举办5场展演,包含24个选送单位、34个剧种的91个个人项目与16个集体项目参演,近1000名演员以扎实的功底登台献艺,让戏曲的青春活力在舞台上尽情流淌。从国粹京剧,到地方戏豫剧、黄梅戏,再到稀有剧种孝义碗碗腔、祁剧……舞台上,独特的唱腔从幼小的身躯中发出,稚嫩的脸庞充满虔诚,一招一式尽显戏韵芳菲。在这里,戏曲这个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在童真童趣中焕发着时代的光彩。
▲朱韵霓 昆曲《西厢记·佳期》
▲陈强 京剧《时迁盗甲》
▲江苏李家锐 京剧《秦琼观阵》
▲魏家欣 扬剧《扈家庄》
▲吴雪菲 淮剧《祥林嫂·天问》
▲李洁 扬剧《鸿雁传书》
▲朱莹 昆曲《扈家庄》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 扬剧《洗浮山》
这几日,戏伢新秀联袂登场、切磋交流,各展其长、绝活纷呈,汗水与执着最终在舞台上绽放成令人称赞叫绝的风采,呈现“一花独放是美,百花争艳更香”的盛况;这几日,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劲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作新人华丽蜕变,以青春之声唱响千年文脉,点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薪火;这几日,以“梅花”为媒,各地戏曲力量汇聚交融,传统技艺与时代审美激情碰撞,既让古老剧种焕发新姿,更让戏曲新人在互鉴中成长,共同铺就“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戏曲新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是戏曲人才成长的关键。本次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文艺方针,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让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有了人才的保障,让戏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7月16日晚,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庆市委书记张祥安,安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君毅,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获得者韩再芬,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之茵,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爱武,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刘涛以及本届“小梅花”活动的特邀点评专家、参与“小梅花”研讨会的专家,各省市剧协相关负责同志,安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安庆市属其他副厅级领导同志,新闻媒体记者和戏迷朋友们出席了晚会。
晚会上,安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赵春,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分别致辞。出席领导为获得第29届“小梅花”称号、“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出席领导为获得第29届“小梅花”称号、“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当晚的演出分“武行者”“做工匠”“ 咏叹调”“传承人”四个篇章,“小梅花”们为大家带来黄梅戏、京剧、晋剧、豫剧、昆曲等多剧种经典唱段,18个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戏骨”在舞台上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台风稳健自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有板有眼,令人拍案叫绝,充分彰显新时代戏曲后备人才守正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梁谷音与朱韵霓在佩花晚会上共同表演
▲陈强在佩花晚会上表演
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的“拉弦开唱”,既是戏剧的隆重盛会,也是人民的欢庆节日。这几日,活动现场迎来五湖四海的大小戏迷,人们不仅仅是在观看演出,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感受一种文化态度,沉浸式体验国风雅韵,品味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戏曲文化之韵,享受艺术与生活融合之美。这几日,在县县有戏、乡乡有腔,茶歌未歇、渔歌又起的安庆,走过街间广场、湖边桥头,漫步滨江夜市、菱湖公园,时时有黄梅戏的声音飘过,印证着戏曲艺术 “春色今如许” 的欣欣向荣,更彰显着戏曲文化深深扎根生活土壤、真正走进群众心间的生动图景。
此次 “小梅花” 专业组活动的圆满落幕,既为少儿戏曲新秀搭建了展露专业锋芒的舞台,让扎实的 “四功五法” 在聚光灯下绽放光彩,更让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浸润更多心灵,悄然播下热爱的种子。在未来的传承之路上,这门承载着中华文脉的艺术,必将在代代 “小梅花” 的接续中守正创新,绽放出愈发璀璨的时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