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2025文艺评论研讨会专家发言 | 李玮:深入现场、打破区隔 —— 谈网络文学评论生态和话语体系建设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13日15:02
面对海量文本与快速迭代的行业变化,评论若不能跟上步伐,便难以发挥引导创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想要破局,首要任务便是“深入现场”。

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数据来看,其作品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不仅是实体书出版的重要内容源头,更是下游影视、动漫等产业的核心IP供给库,同时在“网文出海”领域成果亮眼——韩国Kakao巨资收购Wuxiaworld,《天道图书馆》海外平台点击量过亿,《开端》未播先被韩国AsiaN电视台买下版权、播出后登陆Netflix引发追更热潮,这些都证明网络文学绝非“内部自娱自乐的低端产品”,而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

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评论却面临着“脱离现场、相对滞后”的困境。面对海量文本与快速迭代的行业变化,评论若不能跟上步伐,便难以发挥引导创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想要破局,首要任务便是“深入现场”。

深入现场,才能敏锐捕捉行业动态。网络文学类型迭代迅速,诸多作品都折射着行业新趋势:从2021年爆款《大奉打更人》可观察“缝合”创作手法,从《天之下》能看到武侠类型的式微与求变,《师兄稳健》的人设创新、《公子斩妖》的群像塑造、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新科幻实验,还有《寄生之子》暗含的儿童文学可能性,以及时间设定从线性到平面、豆瓣阅读IP展现的网文与纯文学合流趋势。此外,中腰部作家的新奇设定、平台业态的更新——“潇湘升级”“豆阅兴起”、知乎从“盐选”到“盐言故事”的转型,都需要扎根现场才能精准把握。

深入现场,更能读懂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温度。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网络文学作家始终保持着严肃的创作态度:七月新番为写《汉阙》亲赴河西走廊考察,成名作家不愿复制过往成功、坚持创新求变,现实题材作家聚焦国计民生,科幻作家深入思考数字文明时代人类的未来方向。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的尊严与多元面向,感受到其在民族文化创新中的激情与活力。

除了深入现场,打破评论与创作的区隔、为行业产业赋能同样关键。如今“网文元素杂糅文”“杂糅剧”的兴起便是重要信号:2023年导演知竹的《古相思曲》,以“逆向穿越”的脑洞与网文“和而不同”,其IP源头来自2019年UP主“三千鱼”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镇魂》等IP剧素材混剪的视频——这种“以IP为数据库、经杂糅生成新创意”的模式,揭示了网络文学IP跨界生长的新可能,也要求评论不仅关注文学文本,更要延伸至改编作品,完整追踪IP生态链。

值得欣慰的是,网络文学评论与研究已日渐兴盛:前辈学者奠定了理论与资料基础,各省网络作协、高校研究基地相继建立,研讨活动愈发丰富,大批年轻学人加入评论队伍。未来,我们还需着力构建更适配的话语体系,聚焦数字文明新表征、挖掘网文的叙事与情感功能、探讨其拓展文学边界的可能性、凸显其“新大众文艺”的属性。

期待更多青年评论家投身网络文学现场,以专业视角为行业导航,助力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简介

李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杨梦媛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