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享》专题讲座回顾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9月05日16:07
9月2日,“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系列活动”走进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带来题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享》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省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周飞主持,南京市江宁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胜华,区城建局、区规资局、区农业农村局、旅康集团、和美乡村负责人,以及省文联、区文联相关职能部门同志和招募听众80余人参加讲座。

9月2日,“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系列活动”走进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带来题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享》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省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周飞主持,南京市江宁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胜华,区城建局、区规资局、区农业农村局、旅康集团、和美乡村负责人,以及省文联、区文联相关职能部门同志和招募听众80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内容回顾

陈卫新通过大量实践案例阐释了文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他从四时的传统时间观念切入,带领听众了解“图像”这个具有充分文学性、美学性的概念,并通过阅读图像实现图像认同,达成情感共识。

讲座以江苏兴化沙沟古镇、福建崇仁古街、江苏浦口响堂村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将鱼米之乡实现为文旅之乡,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对古街进行景观提升,如何将艺术参与到乡村重构。比如在沙沟,从历史文献中恢复、激活在地的历史资源与静默资源;将科学防洪水位线可视化为桥下鲤鱼雕塑的位置,并将其转化为老少皆知的民俗风俗,进而智慧地提升为当地一处景观。再比如在崇仁古街将当地大量的卵石充分利用,按照设计工法砌成风格统一的围墙,将公共资源规范整治、活化提升。

陈卫新认为,乡村振兴也好,城市更新也罢,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最为根本,因为人与人关系处理得好,会成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最持久、最有韧性的力量。

听众从陈老师的授课感受到,乡村振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需要对中国城乡社会的深刻思考,需要让参与者共建、体验者共情,这是乡村振兴的底层情感,更是对“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最基础、最准确的解释。

听课感受

南京市江宁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王胜华

省评协立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导向,采用“福利点单”的形式将高品质讲座精准送达乡村,带动基层多领域从事乡村振兴亲历者深入了解其内涵。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简简单单的建设项目,而是对在地元素,如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产业基础等,深入挖掘并运用到乡村振兴的设计中,唤醒在地居民参与融入,提升其内在动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将乡村升级成农文旅商新场景,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旅康集团经济发展部 周凡

作为一名文旅从业者,通过陈老师的分享,我对文艺如何真正赋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建设,而是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复兴。只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唤醒乡村自身的生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乐享公司管理人员 杜晓丹

讲座吹散了我对乡村振兴路径的些许迷茫,让我深刻感受到文艺在乡村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我坚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是一条可行且充满希望的路径。它不仅能够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我期待看到更多文艺与乡村的美丽邂逅,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乐享公司管理人员 王梦晴

乡村建设的基调,说到底是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对人的重视,以及对“活态传承”的追求。唯有如此,乡村才能既留住乡愁,又迎来客流,在独特的轨道上焕发持久的生机。

乐享公司管理人员 孙丽研

此次讲座,让我深受触动,为我今后的工作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招商的目标应是构建一个多元、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而非简单的项目堆积。我们的角色不仅是招商人员,更是乡村文化的翻译官和价值发现者。我们将重新梳理自身闲置业态,用文化的力量赋能招商工作,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乐享公司管理人员 徐彤

讲座分享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文艺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的巨大潜力。农文旅商融合的模式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文化的引领,旅游的带动,商业的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

睿达公司管理人员 成于

从讲座中的案例,我清晰看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深切感受到乡村发展需在文化根脉与创新实践间找平衡。不去搞大拆大建,而是抓文化基因、聚人的力量,让乡村既有历史质感,又有当下活力,让人重新与土地、文化产生联结。

乐享公司管理人员 吕胜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乡村旅游一线黄龙岘的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要将文艺赋能理念深度融入景区运营工作中,以茶文化为核心特色,着力将景区从“单一观光地”升级为“农文旅商融合的文化体验区”,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文化层面上,借鉴“打造特色IP”理念,深挖本地茶俗、制茶技艺等资源,将传统茶器设计成文创产品,用短视频记录茶农劳作故事,让茶文化从“口头传承”变为可体验、可带走的符号,破解乡村文化传播难题。环境营造上,参考“艺术化改造公共空间”思路,用茶主题壁画装饰民宿外墙,以竹、木等乡土材料打造茶旅景观小品,让景区既有“茶乡韵味”又具“审美价值”,增强游客与村民的归属感。产业融合上,依托讲座中提及的“文艺活动带动消费”模式,举办“黄龙岘茶韵艺术节”,搭配茶艺展演、茶主题市集,同步升级茶民宿、开发茶点伴手礼,延长文旅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收”。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