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至31日,江苏省剧协、曲协联合组织15名艺术家走进盐城,开展“强富美高”新江苏主题采风活动。艺术家们深入多处文化地标,挖掘盐城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与科技之力,感悟时代发展、汲取创作灵感,大家对这次采风活动都有很深的感悟。
陈澄(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淮剧团演员):烈日炎炎,全省文联“强富美高”大采风戏剧曲艺团来到了盐城,一行戏剧曲艺艺术家们参观学习了新四军纪念馆,深刻感悟到“铁军忠魂”红色精神;通过海盐博物馆了解了中国海盐的历史与文化;登瀛老茶馆,盐都群艺馆,建湖淮剧团,阜宁淮剧团,杂技团的交流互动感受到艺术的烟火气,我们盐城淮剧杂技文化的独特魅力,专业文化工作者干劲十足,青年人才日益壮大,群众文艺蒸蒸日上,艺术氛围极浓。作为淮剧传承人的我非常幸运成为这个采风学习团的一员,文联是我们戏剧人的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坚守舞台,创作更多大家喜欢的戏剧作品,为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篇章而努力奋斗!
姜庆玲(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参加全省“强富美高”新江苏大采风活动受益匪浅。盐城是革命老区,当我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肃然起敬。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战斗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特别是看到战士们简陋的装备和英勇的战斗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要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此次采风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多创作一些精品力作,将革命先烈的故事重现舞台,激励后人,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李莺歌(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曲协主席):此次随省艺术家同乡采风,换个视角重新观察盐城,深感盐城是座艺术创作的富矿、精神滋养的沃土。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印记,让我们触摸到军民鱼水的永恒力量,为革命题材创作注入了鲜活灵魂。群众艺术馆、老茶馆里升腾的“烟火气”,青年演员的专注传承、数字视听与传统盐史的碰撞交融,更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无限可能。作为一名长期扎根盐城的曲艺人,我们深受鼓舞,更觉责任在肩。我们将深挖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根脉、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和创新活力,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盐城“强富美高”新气象的精品力作,用艺术讲好盐城故事。
王小丹(连云港市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连云港市文学艺术院编导):此次省文联组织的沉浸式采风,于我而言不啻为一次思想的淬炼与艺术生命力的直观唤醒。深入基层院团,亲见同仁们对淮剧、杂技等传统艺术的赤诚守护与锐意创新,那份在生活沃土中扎根、在人民情感中汲取养分的执着,深深叩击心灵。红色旧址承载的信仰光芒与历史重量,则赋予艺术创作以深沉的精神底座,时刻警醒着我们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与文化传承使命。现代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实践,亦拓展了对创新表达方式的认知。这充实的行程让我更坚信:艺术的生命力,源于脚下坚实的土地,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和奔涌的时代潮流。它要求我们戏剧工作者必须永远保持“俯身向下”的姿态。作为连云港戏剧家协会的服务者和实践者,我将以此次感悟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协会联系基层、服务大众的职能,推动艺术家更多走入一线,敏锐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动人故事;积极探寻传统艺术在当代表达的创新路径,努力创作兼具思想高度、艺术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作品;以文化志愿服务为载体,激活乡土艺术的蓬勃生态,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地方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竺慧丽(无锡市戏剧家协会越剧分会会长):盐城有文化艺术中心,省淮剧团,盐城淮剧团,各个县市都有淮剧团,每个剧团都有相应的演出剧场,为青年演员提供很好的舞台实践和展演,更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盐城的传统艺术中,淮剧是重要代表。1941年新四军军部重建后,盐城作为华中敌后抗战文化中心,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此成立,推动新淮剧改革,从此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坚定通过戏剧形式展现革命精神。在新四军纪念馆内,以“铁军忠魂”为主题,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新四军从组建到抗战胜利的历史,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又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党课。盐城的科技兴国之路也别具特色,当你走进盐城大数据中心,就仿佛走进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世界,无不令人震撼科技的力量。这次赴盐城采风收获满满,再次受到红色精神洗礼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深深感悟到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演好中国好人。
崔绪军(扬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扬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时代呼唤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也需要有温度的文艺工作者。可是文艺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固步自封,文艺的温度永远来源于这片土地上的火热。因此,文艺工作者需要走出房间,走出城市,走向生产生活的一线,去听、去看、去感悟、去学习、去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去书写好和记录好人民的伟大实践。本次采风活动安排紧凑高效,内容既有对于我党优良传统及革命事迹的学习,也有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基层院团文艺发展的调研,让我对于全省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新发展、新动向、新需求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宝贵的经历也必将成为我接下来创作的重要来源!再次感谢省剧协的精心组织与辛苦付出,我相信本次活动,必将为我省的文艺创作注入一股强劲有力的新动能,也祝愿各位参与的艺术家都能因为本次活动而创作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精品力作!
张清宇(南京艺行思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第一天观看盐城淮剧团的演出时,我惊讶于台上的演员个顶个的好,完全不是我印象中水平不高糊弄事的样子,这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作为江苏人,我第一次踏上盐城的土地,也是第一次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在盐城、在江苏,走过了这么一段辛苦卓越的路程,盐城的发展超出我的想象和认知。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竟也成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人,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在采风时,我经常和同仁们感叹地方剧团演员的水平之高,也在检讨自己脱离了最广大的人民。我想,这就是采风给予我的意义,是省文联给我的“礼物”,非常幸运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作为导演或演员,我一定要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编演出人民喜爱的作品!作为专业教师,我应该一丝不苟地教学,肩负教师的职业,告诉学生,最高级的作品,做好的演员,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
李炳辉(苏州昆剧院编剧):初到盐城,本次艺术采风活动展示了其多维度的美。跟随江苏省剧协、曲协的艺术家们穿行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间,不仅是创作素材的积累,更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深刻对话。盐城有众多红色博物馆,还有盐历史博物馆及诸多的地方戏剧团和压力剧团,我们一一走过学习,虽然是没有深入了解,但是对盐城文艺的认识已经萌芽,对艺术创作来说更是有所助力。斑驳的历史与崭新的农村交织出厚重的人文底蕴。还有令人振奋的是科技园区里跃动的创新脉搏,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融合。这次采风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创作必须扎根时代土壤。盐城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维度,我们应当用专业技艺将这些感动转化为有温度的作品。当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作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这三天于我,是采风,更是一次创作观的思考。
归兰(苏州市评弹团演员):首站登瀛老茶馆,古色古香中承载盐城历史记忆,让人触摸岁月痕迹,感受深厚文化底蕴与传统曲艺魅力。当晚,盐城淮剧团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充分彰显了淮剧传承发展的良好态势。走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聆听先烈事迹,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盐城大数据中心为我们带来一场光影奇妙之旅,全团成员“秒登”月球合影,真切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中国海盐博物馆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盐城“海盐之都”的独特地位。在淮剧团和杂技团,演员们的认真表演,让我们领略到淮剧与杂技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新四军军部旧址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而采风的最后一站穆沟古村,生动展现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此次盐城采风,我们在传统艺术中感受文化魅力,在红色景点汲取精神力量,在科技发展中领略创新活力,在美丽乡村见证生态之美。我由衷感谢采风团给予的学习机会,未来,我会将此次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传承江苏曲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季逢春(省曲协理事、盐城市文化馆曲艺干部):此次跟随省文艺家们在家乡盐城采风,细品盐城又有了新的认识。传统与新代的交融,文化底蕴的深厚,红色土壤的滋养,培养出盐城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先后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大数据集团、基层院团等。厚重的红色文化,煮海为盐的智慧给了我们充分的创作资源,基层院团的成长,青年演员的日益成熟,让城市文明的传播有了更好的载体。我信心百倍,将会更加努力地挖掘本土文化宝藏,讲好盐城故事,唱响新时代的美好旋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钱麟(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歌舞剧院演员):来到盐城才真正懂得了这片土地为何总能孕育出最鲜活的故事与声音。盐阜大地的肌理里,藏着最扎实的生活底气。在盐城市淮剧团、建湖淮剧团、阜宁淮剧团、登瀛老茶楼的剧场里聆听淮剧的婉转悠扬,极剧韵味的唱腔里裹着水乡特有的软糯,听着听着,仿佛就能看见戏文里的公子小姐踏着青石板路走来。在欧风花街的露天茶桌前几位当地的居民正用盐城方言聊着家常,那语调像滩涂边的芦苇荡,轻柔里带着韧劲,这才是戏剧里能够体现出来的最生活的"台词"。在建湖和阜宁都观看了杂技团演员的表演,舞台灯光照耀在演员的脸庞上,映衬出“台下10年功,台上1分钟”的真谛!那一刻,传统与传承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同行的一位戏剧研究老师感叹:"我们来采风,不是来'寻找'素材,而是来'认领'这份土地给予的灵感。"回程的路上,车厢里少了来时的喧闹。我在整理笔记、照片、音视频资料,这些素材记满了方言、曲调、故事的片段。盐城之行,让我们领略了盐阜大地最动人的艺术、最优美的风景、最动听的的旋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田埂间、屋檐下、街道旁、乡音里闪现,如此的贴近!盐城之行,幸福满足!
王鹏(江苏文艺广播资深节目主持人、业务指导):到盐城当然不能不听不看淮剧,这次的采风之行分别领略了盐城市淮剧团、建湖淮剧团、阜宁淮剧团、登瀛老茶馆票友的演出,专业演员和票友的演出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各有千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盐城市淮剧团在为民演出的同时运用新媒体全方位进行直播,拉近了传统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真正的把艺术扎根在观众心中!建湖淮剧团和阜宁淮剧团的建设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进行是各有特色,尤其是他们的青年演员功底扎实,登瀛老茶馆的票友常年坚持演出也表现了他们对淮剧艺术的喜爱以及盐城人民对淮剧的炽热感情!参观的同时我也深深思考了如何向盐城的淮剧工作者们学习,把自己从事的相声艺术和南京评话艺术更好的进行推广!我的思想里觉得可以向盐城市淮剧团学习借鉴,把自己平常的练功、准备、表演利用新媒体进行直播和展示,让更多的观众在舞台以外了解自己从事的曲艺艺术,更好的进行演出和宣传的融合,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盐城采风期间市区的盐都区群艺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欧风花街、大数据中心,建湖杂技团、阜宁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阜宁杂技团、阜宁大剧院、穆沟古村都让我赞叹盐城的建设真的是太棒了!感谢江苏省文联组织了这次剧协和曲协的联合采风,走出去看到广阔的天地,带回来更多宝贵的经验,收获满满!
来源:江苏省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