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城乡的合唱“播种”行动——第七届紫金合唱季赋能乡村美育新实践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8月04日09:44
当艺术的种子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乡村课堂,一场关于合唱的“播种”行动正在江苏大地悄然生长。7月28日至30日,第七届紫金合唱季“茉莉花开”江苏省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暨基层合唱指挥培训班,在南师附中宿迁分校举办。这是一次针对乡村学校音乐教师合唱教学的公益培训,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不仅吸引了全省300余名乡村音乐教师、基层合唱指挥及爱好者线下参与,更通过9场直播课带动了超318万人次线上观看的热度。

当艺术的种子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乡村课堂,一场关于合唱的“播种”行动正在江苏大地悄然生长。7月28日至30日,第七届紫金合唱季“茉莉花开”江苏省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暨基层合唱指挥培训班,在南师附中宿迁分校举办。这是一次针对乡村学校音乐教师合唱教学的公益培训,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不仅吸引了全省300余名乡村音乐教师、基层合唱指挥及爱好者线下参与,更通过9场直播课带动了超318万人次线上观看的热度。

作为第七届紫金合唱季的重要板块,此次培训首次聚焦乡村音乐教师群体,以系统性、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为乡村音乐教育“精准滴灌”,让合唱艺术从殿堂走向乡野,成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1

以合唱为媒

奏响线上线下共振的美育接力曲

合唱,是乡村学校最易生根、最易燎原的艺术教育形式:无需繁复的伴奏,只要有一名音乐教师引领,孩子们就能张开歌喉,在歌声里触摸音乐的肌理,在和声中感受集体的温度。这份浸润,对于以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学校学生尤为重要。

《童声合唱综合训练》夯实基础,《中小学合唱教学法》破解难题,《合唱指挥法实践》直击痛点……陈家海、王一凡、田浩、王泊人等国内合唱界著名指挥家、高校教授、一线教师,针对中小学合唱的指挥、排练、教学法等进行现场授课,每一堂课都“干货”充盈,把最前沿的理念和最实用的技艺精准送到基层教师手边。

300余名学员中,绝大多数是学校合唱团的“掌舵人”——平日里,他们是指挥排练的教师;走进课堂,便成了潜心求学的学生。听讲时眼神专注,练唱时投入热忱,笔记上写满心得,交流中碰撞火花……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只为把更专业的技巧、更生动的方法带回乡村课堂,让孩子们的音乐课再多几分明媚色彩。

而屏幕另一端,这场跨越空间的“云端课堂”同样热度沸腾。超318万次的点击量背后,是无数双关注合唱的眼睛:有偏远地区的音乐老师在评论区留言“虽然隔着屏幕,却像坐在第一排听课,每个技巧都听得清清楚楚”;有家长感慨“原来合唱能让孩子感受到这么多力量,真希望我们村小也能有这样的音乐课”;更有不少音乐爱好者自发转发,“合唱的魔力就藏在那些默契的和声里,一群人唱出一个声音,太动人了”“看老师们学得这么认真,突然想捡起小时候的爱好,现在练合唱还来得及吗?”……一句句留言,或是对专业的赞叹,或是对普及的期盼,让这场培训从线下的“精准滴灌”,变成了一场线上线下共振的美育接力。

2

让合唱指挥的专业基因

渗透到每个乡镇校园

作为合唱团队的“领航员”,乡村美育的“点灯人”,基层音乐教师担负着乡村音乐教育的重任,一次全省规模的指挥培训,恰是为合唱种子扎根基层的集中“灌溉”。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培育,正是江苏合唱深耕基层的缩影。江苏省音协主席杜小甦直言:“这是首次聚焦乡村教师的系统性培训,要让合唱指挥的专业基因,渗透到每个乡镇校园的肌理里。”

课堂上,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常务秘书长王泊人见证着一幅精心铺就的教学图景:“每一位专家的讲授连成了一个整体,比如王一凡老师讲练声曲的稳定性,叶译老师就讲拓展,我讲的曲目如何搭配恰好承接前序内容,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正是本次指挥培训的一大亮点,也是专为乡村教师定制的成长阶梯。”

苏州吴江中学教师沈惠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指挥手势的修正要点:“过去自己摸索的‘野路子’被一一纠正,原来一个抬手的角度,就能让孩子们的和声更和谐。”

培训课上,宿迁小学生们的示范演唱成了最鲜活的“教材”。当稚嫩而清澈的歌声漫过课堂,每位学员都被那股纯粹的音乐能量包裹。宿迁市洋河新区梅香街小学音乐教师徐达望着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光,心头泛起涟漪。曾经洋河新区全区音乐教师不足50人,大多数孩子来自务农或务工家庭,音乐启蒙几乎为零。而现在,常态化培训和合唱活动持续输送养分,全区每所学校都至少拥有了一支合唱队。那些曾经怯于开口的农村孩子,也褪去了初入合唱团时的懵懂与登台时的畏惧,在日复一日的歌声里长出了自信。“走在校园里,课间能听见孩子们哼唱合唱片段,放学后排练室还亮着灯光,这种由内而外的艺术活力,正是我们乡村音乐教育者梦寐以求的景象……”

“相信这些老师定会将培训所学反哺给学生,带动各自学校合唱团茁壮成长。”授课专家,指挥家、作曲家、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家海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合唱艺术蓬勃发展的期待。

3

从殿堂到乡野

用合唱声浪激荡乡村振兴新乐章

培训的背后,是江苏合唱艺术十年磨一剑的深耕。自2013年首届紫金合唱节以来,全省合唱水平实现多维度跃升:参赛团队的竞技水平、原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合唱艺术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更让合唱从“殿堂艺术”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紫金合唱季的舞台,既是专业艺术绽放的高地,更是培育基层合唱力量的沃土。宿迁小大姐合唱团便是从这里走出的亮眼代表,这支由宿迁及周边地区音乐教师与音乐爱好者自发组建而成的群众性合唱团体,自2018年成团以来,便以歌声为犁,深耕基层艺术土壤。7年间,30余场专场音乐会从本地舞台唱到国家大剧院,观众中半数以上从事合唱相关事业,真正实现了“以一群人带动一片人”的艺术辐射力。让合唱的种子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

此次培训是江苏省音协响应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文艺赋能乡村振兴”要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助力“茉莉花开”文艺惠民活动向纵深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全省合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为乡村音乐教师与基层指挥注入专业动能,不仅为乡村美育添薪加火,更让江苏合唱事业的根系在基层扎得更深、延展得更远。

在连云港灌南县,“灌小南”文艺志愿服务队的音乐家们,早已用实践诠释着这种“扎根”的力量。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将乡音乡愁写进旋律,让每首歌都成为村落的“专属IP”。《亲亲新民》《茂兴有话》《轻风徐来》唱出一村一品的独特风貌,歌曲 MV 发布后每首点击量均超万次,在各镇村收获如潮好评;《好邻居》《就在你身边》《旺旺逛街》则以身边人、身边事为蓝本,用歌声倡导乡村文明……灌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汪翔在课堂上一边汲取新知识,一边热情分享实践心得:“创新发展的路径很多,要敢想敢做,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让合唱的声音传得更远。”

从紫金合唱季的专业殿堂到乡村校园的排练室,从城市合唱团的创新表达到田间地头的即兴欢唱,江苏合唱正以“专业引领、创新突围、扎根大地”的路径,书写着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更多乡村教师带着培训所学回到讲台,当更多“小大姐”“灌小南”式的创新团队涌现,那片由千万人歌声汇聚的声浪,必将成为江苏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背景音。

来源 |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