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协“强富美高”新江苏大采风成员采风感悟(二)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28日11:02
回顾此次采风之旅,徐州贾汪马庄村的生态蝶变、汉文化景区的历史厚重、东海水晶雕刻非遗以及新农村建设成果,都让我深受触动。而淮海战役纪念馆中,那些珍贵史料与革命先烈的奋斗故事,尤为震撼人心。作为紫砂陶艺工作者,我想将这份震撼融入创作,以紫砂为载体,传承红色精神。希望可以创作更多有历史意义的红色作品,让紫砂诉说往昔,让更多人铭记先辈热血,助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添一抹精神亮色。

采风感悟

范程明

宜兴市丁蜀镇紫韵溢香紫砂经营部工艺美术师

回顾此次采风之旅,徐州贾汪马庄村的生态蝶变、汉文化景区的历史厚重、东海水晶雕刻非遗以及新农村建设成果,都让我深受触动。而淮海战役纪念馆中,那些珍贵史料与革命先烈的奋斗故事,尤为震撼人心。作为紫砂陶艺工作者,我想将这份震撼融入创作,以紫砂为载体,传承红色精神。希望可以创作更多有历史意义的红色作品,让紫砂诉说往昔,让更多人铭记先辈热血,助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添一抹精神亮色。

范程明简介,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一级技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2023全国轻工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一名)、2023年全手工制陶比赛一等奖(花器组第一名)、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委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教授。1992年生于陶都宜兴,201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深造。自幼受到父亲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建荣的影响,为紫砂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得到师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的精心指导,创作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所创多件紫砂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评比中荣获“金奖”。并且多件作品被省级博物馆收藏。

高杜平

常州德趣林雕刻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

刻痕中的时代

此次行程,如一把精雕刀,在我心中刻下了深痕。淮海战役纪念馆里,先烈们搏命的事迹,弹痕刀痕,让我想起象牙浅刻的刀锋——微毫之处,蕴含着的是另一种使命和担当,刻出精品,刻出文化符号。贾汪塌陷区的重生、黄窝村的新貌、连云港的飞跃,也正如我们刻工?从崩裂荒芜到生机盎然,每寸蝶变皆需时间沉淀、匠心雕琢。黄窝村渔民的笑纹、港口巨轮的轮廓、水晶折射的光彩……从崩裂荒芜到生机盎然,每寸蝶变都承载着时间的沉淀和匠心的雕琢。象牙浅刻之魂,在于以刀代笔,于方寸间留痕岁月。这次活动让我豁然开朗:传承,不仅是刻下历史风骨,更要让刀尖饱蘸时代的气息,在纤毫之间,精雕出这实干中创造新生的山河气象——哪怕是一边一角,我也要刻下这日新月异的美好、时代年轮下的丰满,让当代手工艺在古老的猛犸象牙上永恒流转。

此行之后,我的刻刀已与时代脉搏共鸣。

高杜平简介 ,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入室弟子。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美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浅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常州市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协会员。2022年猛犸牙刻作品《伯年雅韵系列》被国家一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象牙浅刻金奖代表作有牙刻《秋园兴会图》,《佛音今昔》,《圣》。2018后受原材料限制,猛犸牙刻金奖代表作品有猛犸牙刻笔筒《三星报喜》,《秋山萧寺图》,《平桥远水》,《红装素裹》等。

韩笑

连云港祥巨水晶有限公司设计师

跟随采风团行走徐州市、连云港市,感受到了历史与时代的碰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军民鱼水情、汉墓的厚重历史,与今日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交相辉映。马庄香包和水晶雕刻展现非遗技艺的创新活力,传统工艺通过产业化焕发新生。连云港现代化港口与黄窝村生态乡村的对比,诠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这次采风让我明白:文化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活着的传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韩笑简介,江苏东海县人,水晶雕刻师、设计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师从“全国技术能手”刘凌峰大师,擅以细腻线条勾勒轮廓,让造型栩栩如生。尤精镂空之技,使作品玲珑剔透。巧妙依循水晶天然纹理,将瑕疵化为妙笔点缀。风格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于古朴中见创新,以精湛技艺赋予水晶独特艺术魅力。获得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奖,涵盖工艺美术领域内百鹤杯、艺博杯、苏艺杯、陆子冈杯、玉龙奖等各大重要奖项,水晶作品《摩利支天》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

徐园园

扬州漆器厂车间组长

此次采风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江苏在“强富美高”建设中的丰硕成果。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汉文化场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而马庄村的新农村建设则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创新。连云港的水晶雕刻非遗技艺令人叹服,港口与海滨大道的现代化风貌彰显了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黄窝村的示范点更是体现了生态与民生的和谐共进。通过重走总书记视察路线,我深切体会到政策引领下的地方蝶变。这次采风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让我对民间文艺与时代发展的交融有了更深的理解,收获颇丰。

徐园园简介,女,江苏省扬州市人。于扬州漆器厂从事雕漆嵌玉工艺,深耕传统工艺17年。2017年取得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2022年获乡土振兴技艺师资格,2023年晋升中级工艺美术师。多次获评个人先进和质量先进。作品屡获殊荣,包括艺博杯、中艺杯、苏艺杯等多个金奖,以及“百花杯”银奖和“金凤凰”铜奖。她以扎实的技艺、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钻研精神,凭借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与大胆突破,将平面玉雕与雕漆、镶嵌、彩绘等多种工艺巧妙融合,创作出题材丰富、工艺精湛的作品,涵盖花鸟、人物、博古等传统美学主题。

唐颍

镇江市太平民俗民艺馆非遗传承人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民间文艺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采风活动。短短三日,行程紧凑而充实,饱览了风土人情,感受了时代脉动,收获远超预期。

在徐州,淮海战役博物馆里满载厚重的历史,生动再现了那场气壮山河的战略决战。十人桥板4摄氏度的触感在一瞬间引人入境,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反复驻足凝望的,是展馆中那些承载着无上荣光与牺牲奉献的各类奖章、勋章和荣誉证书。它们铭刻着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舍生忘死,每一枚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不仅记录着个体的荣光,更凝聚着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磅礴力量和为了崇高理想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当以匠心传承红色基因,一枚枚的奖章便是极佳的入手点。它们激励我在作品中凝练历史的厚重与新时代的壮阔,为描绘“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壮丽画卷,贡献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独特力量!

唐颍简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讲师,镇江市高级文化指导师,镇江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将传统题材的造型时尚化,将现代色彩引用到非遗泥塑的彩绘中,源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创作造型多样化,涉及品类丰富,拓展了太平泥叫叫的表现形式,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解善彪

兴化市垛上农民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大采风活动,收获满满。跟着习总书记的足迹,这次我也有幸走进徐州马庄,看到香包产业蓬勃发展,小香包成为带动众多人就业增收的大产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令人惊叹。在徐州楚王陵,我领略到汉文化的雄浑厚重。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红色文化震撼心灵。省级非遗工坊中,东海水晶雕刻巧夺天工。在连云港,老街、民俗工艺馆、西游记博物馆,还有海边港口和黄窝村,都让我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次采风为我的农民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未来我定会将这些所见所感融入作品。

站在黄窝村的港口边,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漫过来时,眼里的画面突然就有了层次——山脚下的村落藏在绿树里,白墙红瓦偶尔露出来,像不小心撒在绿布上的碎瓷;身前是铺向天际的海,渔船正随着浪轻轻晃,渔网晾在路边,被阳光晒得发亮。这“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景致,根本不用刻意找角度,山的沉稳、海的灵动、村落的烟火气,早就在眼前搭好了画框。

带着农民画的构图来采风,才发现这里的色彩是会“说话”的。山不是单一的绿,夏季的叶是中绿色,老松是深褐,山腰间的野花是星星点点的粉紫,像极了农民画里五彩斑斓,海也不止一种蓝,近岸是透亮的浅蓝,远处和天接在一起的地方,又成了带着灰调的靛蓝,偶尔有海鸥掠过,翅膀的白就成了画面里最跳脱的一笔。村口的晒场和远处山的绿、海的蓝一呼应,像天然的调色盘,让人想直接把这鲜活的色块搬到画纸上。

农民画讲究“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这里走一圈,连线条都有了生活的温度。可以画港口边补网的老人,他手指捏着渔网的弧度,和身后渔船的木线条一样有韧劲;可以画孩子们追着浪花跑,他们的脚印在沙滩上歪歪扭扭,像画里不用规尺的曲线;还可以画山脚下的菜园,篱笆是歪歪的木杆,各种素菜挤在一起,比任何设计过的构图都生动。这山、这海、这村里的人,不是冷冰冰的风景,是能让人想起“日子”的素材—就像农民画里总有的烟火气,在这里,是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是草木覆被的山间,是画出来就能让人闻到、摸到的鲜活。

解善彪简介,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兴化垛田农民画、兴化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兴化垛田农民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先后获得全国乡村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江苏省最美人物、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几十幅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奖项。2024年被聘为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讲师(农民画类)

来源: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