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编者按】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部分,《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江苏省文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引领全省文联系统灵活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有机结合,打通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昆山市文联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发展总目标,立足昆山实际,积极发挥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文艺载体激活乡村资源、通过志愿服务契合乡村高质量发展、通过文艺创作注入乡村发展活力,用艺术融合乡村建设,以文艺赋能乡村发展。今年以来,深入开展“文艺乡建•益农乡间”昆山市艺术家驻村三年行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扎根基层、面向人民,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多角度参与乡村振兴,创作血肉丰满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村形态业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文艺赋能•益农乡间”昆山市艺术家驻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01.打造乡村文艺品牌,让特色乡村“美美与共”
通过开展“一村一品”主题创作计划,广泛动员艺术名家深入乡村、深入群众,体验乡村生活,萃取创作素材,用心用情领悟乡村巨变中的时代气息,创作出反映新时代乡村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摄影、文学、曲艺等艺术形式,为一个个美丽特色乡村贴上艺术标签。经过前期摸排、区镇推报,综合评定选出第一批6个驻点村。市文联组织各文艺家协会择优推报2名中青年艺术家组建6支驻村分队,按照行动计划有序开展驻村工作,真正融入村民生活,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以“美”为媒,以“艺”为介,以各协会的专业特长为艺术乡村、乡村艺术的建设贡献文艺智慧。
02.丰富文艺志愿服务,让群众生活“有滋有味”
围绕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引导广大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文艺宣讲、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艺展示等,探索文艺志愿服务路径方式,打开文艺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市文联坚持以群众点单、协会接单、文联买单的模式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系统化运行,让高品质文化文艺社团、文艺节目“沉下去”,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分享优质文化文艺资源。
“寻美•湘韵传艺”文化素养提升公益班
“文艺乡建”三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一批特色文艺村庄,打造一批乡村特色艺术工坊,培养一批“乡村艺术家”,举办乡村艺术展览不少于100场次,创作反映乡村的艺术作品不少于1000件,新增乡村文艺空间5000平米以上,结合“文艺五进”“三下乡”、书画美育公教等品牌文艺志愿服务,以广度资源共享促进深度文艺惠民,把艺术的舞台放到乡村,让文艺的资源创造价值,用文艺志愿服务充实人民群众生活,用各协会的专业特长点亮乡村“文艺范”。
“暮绘时光•咖啡画语”艺术公益夜课堂
03.创新文艺赋能形式,让乡村活力“蓬勃迸发”
创新采风形式,支持有关艺术家协会与有关村结对、推荐艺术家与相关民宿结对,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动员广大崇德尚艺、甘于奉献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结对子、种文化、传精神,推动艺术家驻村工作见行见效。
2025年“文艺乡建•益农乡间”文艺赋能乡村行动座谈会
同时,“文艺乡建”三年行动以张浦姜里为试点率先开展采风调研,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借助和运用艺术的思维、理念与方式来唤醒、激活、赋能乡村,增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乡村文明和谐、美丽宜居。
投稿 | 昆山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