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情似火的七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省文联事业部、省书协、省杂协、镇江市文联共同承办的江苏省文联第七期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培训班暨新文艺群体书法、杂技魔术高级研修班,7月8日至11日在镇江成功举办。培训班吸引了全省各地近百名新文艺群体优秀代表参加,来自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魔术、电视、艺术评论和网络文艺等多个领域优秀人才,共同成就了一场知识与艺术的盛宴。
开班仪式,寄予殷切期望
7月8日下午,培训班正式拉开帷幕。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常胜梅高度重视关心“文艺两新”工作,亲自审定办班方案,对培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开班仪式上,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轩明讲话,指出此次培训班是省文联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全体学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时代脉搏,扎根人民生活,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创作精品力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镇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德家致辞,欢迎学员们来到镇江学习,希望大家多交流,共提升。省文联事业部、省书协、省杂协负责人,13个设区市文联“文艺两新”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开班仪式。
专家授课,启迪智慧之光
开班第一讲,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知常带来题为《没有美万万不能——漫谈美与人生》的精彩讲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的本质与人生价值,激发了学员们对美的深刻思考。江苏大学教授余红艳以“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发展与跨媒介叙事: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为题,为学员们展示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燚的《智艺共生:AI技术驱动文艺创作打开新维度》专题讲座,让学员们领略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平行课堂,提升专业技能
在探索网络招生等方式的同时,本期培训班在课堂设置上有新突破。术业有专攻,在设置艺术审美、人工智能等公共文化课程的同时,本期培训班开设平行课堂,分设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班、新文艺群体书法班和杂技魔术班三个平行班级,根据学员多样化需求,分班教学,学员们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又提升专业技能,最大化地提升培训质效。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杨春带来了《守正创新:中国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之路,给新文艺群体带来启发与憧憬。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元堂就“书法创作中的繁简转换与版本选择”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中国书协理事王学岭以“以学养书——谈谈书作中的人文构成”为题,深入剖析了书法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江苏省杂协副主席钱国俊围绕《浅析新大众文艺背景下杂技新文艺群体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默剧演员、中国杂技“金菊奖”获得者张霜剑带来了《找到自己的表演路线》的精彩分享。5位专家的讲解,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专题辅导,助力职业发展
除了专家授课,培训班还安排了实用的专题辅导。省文联人事部王晓檬为学员们带来了职称评审专题讲座,详细解读了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与流程,为学员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省文联法律顾问郑文达为学员们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概述及文艺工作者权益保护,为新文艺群体艺术之路保驾护航。
学员讲坛,艺术大家谈
在“艺术大家谈”的学员讲坛上,学员代表王瑞雅、李国梁、姚思颖、潘文姣等先后发言,分享各自的艺术心得与实践经验。王瑞雅以《我的音乐之路》为题,分享个人艺术道路职业规划。李国梁以《艺路逐光——创作成长与感悟》为题,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取得现在的成绩,并强调了职称评审的重要性。姚思颖则以《守艺焕新》为题,探讨核雕艺术产业如何立足乡镇并不断壮大发展。潘文姣作为江苏省“文艺两新”徐州铜山汉王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以《江苏省“文艺两新”徐州铜山汉王实践基地情况介绍》为题,讲述了如何带领新文艺群体创业发展,以及如何为基地的新文艺群体服务。同学们的分享,给学员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交流座谈,开启破冰之旅
在紧张而充实的日程开始前,7月8日晚间,培训班特别安排了座谈交流,为学员们搭建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学员们纷纷上台自我介绍,分享各自的成长故事与艺术追求。从戏剧制作人到自由音乐人,从书法老师到杂技演员,每一位学员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员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还共同探索了求艺之道,为4天的学习与后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场教学,汲取源泉滋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月9日下午,学员们走出课堂,前往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恒顺醋文化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在镇江市民间艺术馆,在西津渡见山楼,在古渡老炮瓷器修复工作室的灯光下,上演着一场“时空对话”。锔瓷的叮当声格外清脆,老炮师傅指着修复好的民国瓷器,裂痕处的金线像给时光打了个精致的蝴蝶结。学员忍不住拿起锔钉:“我们总说‘修旧如旧’,原来‘旧’里也能藏着‘新’的智慧。”
在恒顺醋文化博物馆,学员们深入了解了醋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原来酿醋要经过‘夏伏晒、冬捞冰’,光发酵就要三年。”“我们做文创总想着求新,其实最打动人的,是这藏在时光里的耐心。”……这些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智慧,给予新文艺群体最鲜活的滋养。
惠民演出,展现风采与担当
7月10日晚,镇江市丹徒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剧场,歌声嘹亮,琴瑟和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江苏省“文艺两新”专场惠民演出走进丹徒。培训班的学员们带着7月的温度,为丹徒区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汇聚多元艺术形式的艺术盛宴,展现了新文艺群体的艺术风采与社会责任。刘轩明、王德家等和丹徒百姓一起观看了演出。
当晚,近4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过道上席地而坐,剧场后排、角角落落挤满了热情的观众。台下,老人们舒展开眉头,孩子们发出欢快的笑声。台上,学员们歌舞交织,轮番登台。台上台下艺连心,共同绘就丹徒夏夜幸福画卷。
结业仪式,奔赴未来新征程
7月11日上午,培训班举行了结业仪式。刘轩明作总结讲话,对全体学员提出“三个多”的殷切希望,“多出成绩、多参与、多分享”,希望大家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作动力,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结业仪式上,葛乙瑾、黄中禹、吴攀作交流发言,分享4天的收获与成长。“感谢省文联为我们安排这么多、这么好、这么用心设置的培训,这四天岂止是学习啊,分明是被一群懂行又懂人的家长、同行,用真诚裹着护着,好好宠了一场。来了就不想走,真希望时间能长一点,再长一点。”班长刘术彬、李宗洪、李骏杰,组长刘威、苏伟代表全体学员上台领取结业证书。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翻开74位学员撰写的结业小结,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新文艺群体的才情、感恩,还有对文联“家”的依恋扑面而来。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不舍,带着收获,带着期待,学员们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扎实的行动,更加出色的成绩,为推动江苏乃至全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新文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