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强富美高"新江苏大采风活动走进扬州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14日09:43
7月12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采风团第二站走进"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开展"强富美高"新江苏主题采风活动。本次采风以"品读千年文脉,书写时代华章"为主线,先后走访了个园、东关街、扬州双博馆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7月12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采风团第二站走进"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开展"强富美高"新江苏主题采风活动。本次采风以"品读千年文脉,书写时代华章"为主线,先后走访了个园、东关街、扬州双博馆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采风首站来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这座清代盐商私家园林以其"四季假山"闻名于世。成员们穿行于精巧的园林空间,欣赏春山竹影、夏山云蔚、秋山红叶、冬山雪韵的独特景致。园内随处可见的名家匾额楹联,尤其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等书法真迹,展现了盐商将商业资本转化为文化品味的独特智慧。书法家们驻足细品,从园林布局的虚实相生中感悟书法章法的精妙,在建筑装饰的精雕细琢中体会笔墨功夫的深厚。

走出个园,采风团漫步至相连的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始建于唐代的古街,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市井生活。成员们沿街探访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谢馥春、三和四美等百年老字号,欣赏传统民居精美的砖雕门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街道两侧保存完好的商业匾额,采风团专家表示,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书法遗存,为当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养分。

随后,采风团来到扬州双博馆。在扬州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系统展现了扬州作为运河名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异趣同辉”八大山人与扬州八怪的艺术对话主题展览,让一行书法家深度感受了简约虚灵的笔墨个性与艺术理想的深层碰撞与情感交融。馆藏汉代漆器上的铭文、唐代铜镜上的纹饰,让书法家们直观感受到文字艺术的源流演变。在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成员们观摩了从写样到印刷的全流程展示,那些历经数百年的雕版字模,其严谨的结体、流畅的刀工,展现了书法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当代书法创作需要传承的重要品质。

采风最后一站来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形似巨帆的现代化建筑内,通过"运河上的舟楫"等专题展陈,生动再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成员们在"因运而生"展厅欣赏运河沿线出土的历代碑刻,在"运河非遗"展区体验活态传承的书法技艺。最令人震撼的是沉浸式数字展厅,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运河的古今变迁。书法家们表示,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展陈方式,为书法艺术的创新表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天的采风活动,让书法家们深刻感受到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从个园的匠心独运到东关街的市井烟火,从双博馆的文明积淀到大运河博物馆的创新表达,都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采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创作灵感,努力打造一批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书法精品,用笔墨讲好扬州故事,展现运河文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书法力量。

孙冲(中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宿迁市书协主席)

很高兴此次能够跟随省文联“强富美高新江苏”大采风活动书法团走进扬州进行采风活动。虽然以前也来过扬州,但是对扬州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了解扬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当然也就不能揭开扬州的神秘面纱。

烟花三月下扬州,七月的扬州也别有一番风味。扬州个园,这座江南私家园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焕发出时代的勃勃生机。园中有透月轩、报山楼、宜雨亭等,站在宜雨亭下,听雨点打落在亭的顶部的啪啪声,别有一番情趣。在扬州双博馆,参观了展出的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在前人的书画作品前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这些笔墨功夫深厚、别具意味的书画作品直击心灵深处。

站在优秀的前人作品前,更觉得自己的渺小。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创作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此馆之大,让人咋舌,大运河文化之厚重,被博物馆这偌大的空间稀释得几乎透明。一部运河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每一个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中国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感受那份跨越几千年的文化自信和骄傲。

通过对扬州个园、双博馆以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了解,更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有自信。通过这次采风,也会激励我做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文艺工作,努力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来回馈社会,回馈人民,回馈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秦健(常熟市书协主席)

今天我们走进扬州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名城,深刻感受到江苏文化如运河之水般绵延不绝的生机,更体会到“强富美高”建设中文脉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深刻共鸣。

在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指尖触碰千年梨木板上的凹凸纹理,墨香与历史扑面而来,令我震撼的不仅是技艺的精妙,更是文化基因的顽强生命力。

站在大运河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前,千年水波与现代光影交织,展厅内诉说着“美”的多重维度:既有古人“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也有今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强富美高”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美”不仅是景观的秀丽,更是发展与人本的和谐共生。

行走在扬州的古街深巷,石板路斑驳的肌理与碑刻题跋的墨痕相互映照,让作为书法工作者的我深知笔墨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文明的信使。它要求我们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超越,为江苏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靳慧慧(中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太仓美术馆馆长)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今天跟着“强富美高新江苏”大采风活动走进扬州的三座博物馆,指尖仿佛还沾着墨香与历史的温度,心里满是对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在扬州博物馆,看到异趣同辉——八大山人与扬州八怪的艺术对话展时,目光几乎挪不开——展览从“笔简形具 逸品神韵”“我自有我 借古开今”“异趣同辉 众山皆响”三部分,呈现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笔墨盛宴。展出作品除朱耷和扬州八怪的,还有明代沈周、文徵明、石涛、陈洪绶,清代焦循、王素、吴让之等名家的力作,共计110件(套)。一笔一画都是岁月沉淀的气韵。尤其那几幅扬州八怪的作品,打破常规的章法里藏着一股不迎合、敢突破的劲儿,让我想起当下书法创作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这或许就是传统给我们的启示。

转至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更是被深深触动。雕版上的反字线条,刀痕里藏着比毛笔更刚劲的力道,却同样讲究“笔意”——横平竖直间的起承转合,分明是书法艺术在木版上的另一种延续。看着匠人演示刷印过程,墨色在纸上晕开的瞬间,忽然懂了:书法不只是案头的挥洒,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就像这些雕版,把文字与美刻进时光,传到今天。

最后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它堪称一部立体的“运河史诗”。从古代漕运的船只模型到现代运河两岸的生态图景,既展现了大运河作为“经济命脉”的历史功绩,也呈现了江苏在运河保护与利用中践行“美”的追求——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古今交融的人文景观,都诠释着“强富美高”中“美”的深层内涵: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三座博物馆,串联起江苏的历史纵深与现实风貌。它们让我明白,“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从来不是割裂的前行,而是深深扎根于文化沃土的生长。这份采风的感受,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笃定——唯有守护好文化根脉,才能让江苏的“强”更有底气,“富”更有温度,“美”更有底蕴,“高”更有方向。

江苏的“新”,从来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是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作为书法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基因融入笔墨,让传统在新时代的纸上,依然能写出有力的线条。

陆晨辉(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画家)

能参加江苏省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我深感荣幸。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东关街,老字号店铺与现代文创相互交织,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在扬州双博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深切领略到扬州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尤其是看到那些古代书画作品时,我驻足良久,仔细揣摩古人的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这些对我的书法创作都有着极大的启发。而在大运河博物馆,除了感受大运河的历史脉络,黄永玉先生的作品展也让我大受震撼,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新精神,为我在书法创作中如何突破传统、融入现代元素提供了思路。

这次采风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宝贵的艺术滋养。

江苏书协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