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谢松:湿版 腔调
2019年11月05日10:45
湿版摄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被摄对象,都能帮助其摒弃浮躁、深入灵魂。这种耗时耗材的古典主义摄影艺术,包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它通过慢速、安静、细腻而繁杂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促使我们从工业化时代的结果导向,回归对艺术本源的反思追溯。它以一种几乎完全对立的方式弥补着现代摄影所缺少的各种元素。

艺术家简介

谢 松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TCCA世界湿版协会亚洲分会会员。

曾荣获第二届“江苏文艺奖摄影奖”、首届无锡摄影奖;在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作品《立秋》荣获银质收藏奖,《感秋》《翥云之念》入选;作品《冬至》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腾》入选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家园》《琴韵》入选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对话》入选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另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赛中入选和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等期刊报纸上发表。

湿版 腔调

谢 松

1851年3月,英国人阿彻(Fredrick Scott Archer 1813—1857)在卡罗式摄影法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火棉胶湿版,即在玻璃片上用盐化的火棉胶制作玻璃板负片,在玻璃上可以获得永久的负像或者正像,且感光度大大提高,并且成像清晰,基本无颗粒,成本低廉,能用相纸反复印制(如蛋白、蓝晒、范戴克,盐纸,也可以直接用明胶银盐相纸接触印像),在各国迅速风靡,很快便取代了以前所有感光材料,在市场上得到极大的推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1880年左右由于干板的出现才逐渐被取代。

湿版摄影,概括地说就是将含有溴化物、碘化物和稀释的火棉胶混合后均匀地涂抹在玻璃上,将玻璃板浸入硝酸银溶液,形成敏感的碘化银感光层,然后从硝酸银中取出,趁着火棉胶的感光层还湿的时候迅速完成曝光、显影、定影的过程,称为湿法火棉胶玻璃板摄影法(Wet Plate Collodion)。这种技术与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温度、气压、湿度都会对影像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等待曝光的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里如同绘画得以充分诠释,用这种手工方式拍摄的照片具有唯一性,这也是最让我动心和神往的地方。

大光圈超锐利的古典摄影镜头、超大的火棉胶溴化银玻璃板画幅,天然的锐利影像,古典绘画特有的气质等等这些,因为是全手工制作缓慢的介质,也是摄影技术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笨拙的古典手段,整个过程使人充满手工制作的繁难和成功的喜悦。

湿版摄影的创作过程相当繁杂,一般不会用于抓拍和纪实,而只会用于记录静态的风景、人像和静物,所以,我先会致力于一个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被摄静物对象的经营,也就是一个非现实场景或装置的搭建,用它们构成的意象或象征、隐喻来表达一些东西,然后再进行拍摄及后期的工作。

《时节》的创作初衷原本想表述一篇如史诗般的长篇作品,而当作品整体呈现在你眼前,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每个个体如同经脉支撑着整体的和谐,湿板摄影纯手工的制作过程又把它发挥到另一个强悍高度,因此,《时节》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行为艺术作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象征其实已演变成一个纯粹的文化图腾,物候、植被,甚至气象早已改变,而其以传统物候为代表的符号呈现,由最初的实用性而转向完全的怀旧审美。当下,物候在节气中的演变深远,早已不再是黄历约定的内容,工业化时代的各种烙痕以怀旧的姿态镶嵌其中,甚至这种技术性的镶嵌本身也成了怀旧,工业与农业之美的混杂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前消费时代。以特定的环境,来呈现特定的“新旧物候”,以新“节气”的图表来呈现一部新型农耕长卷,是“二十四节气”的主旨,花之镜像(立春)、牛腿时间(春分)、平行杜鹃(谷雨)、琴韵叶落(秋分),都以人工时间“装置艺术”来冻结物候的自然时间,从而加入了我对于时间的叙事。

在当下一切以速度为先的浮躁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下,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获得越多却越感到内心的彷徨,精神诉求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但无疑每个人都渴望心底的平静。

湿版摄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被摄对象,都能帮助其摒弃浮躁、深入灵魂。这种耗时耗材的古典主义摄影艺术,包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它通过慢速、安静、细腻而繁杂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促使我们从工业化时代的结果导向,回归对艺术本源的反思追溯。它以一种几乎完全对立的方式弥补着现代摄影所缺少的各种元素。

我欣慰于湿法火棉胶玻璃板影像的厚重和锐利,那种天然的时间感和沧桑感,特别适合于我想表达的流逝与无常,就如当代摄影的一次文艺复兴,让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这是我想唱给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的一首挽歌。

《时节-立秋》

《时节-谷雨》

《时节-小雪》

《时节-秋分》

《时节-立春》

《时节-芒种》

《时节-小满》

《时节-小暑》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