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郁涛 | 濒危剧种在小剧场舞台的探索与尝试
——以丹剧《白蛇·泪落金山》为例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1月24日11:04
2025年11月,青年编剧俞思含携其小剧场作品《白蛇·泪落金山》亮相紫金小剧场展演活动,反响强烈。丹剧是当下的濒危剧种,生存境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白蛇·泪落金山》作为首部丹剧小剧场作品曾进京演出,并获得了“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意义重大。这或许对今后同样发展式微的剧种及院团的规划发展与传承路径带来启示。
濒危剧种在小剧场舞台的探索与尝试

——以丹剧《白蛇·泪落金山》为例

文 | 韩郁涛

  2025年11月,青年编剧俞思含携其小剧场作品《白蛇·泪落金山》亮相紫金小剧场展演活动,反响强烈。丹剧是当下的濒危剧种,生存境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白蛇·泪落金山》作为首部丹剧小剧场作品曾进京演出,并获得了“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意义重大。这或许对今后同样发展式微的剧种及院团的规划发展与传承路径带来启示。

  一、解构与重构

  《白蛇·泪落金山》选择经典IP《白蛇传》这样一个家喻户晓、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二次创作的母本,其优点在于靠着观众对母题的深刻印象与个人情感,在演出之前便可收拢不在少数的观剧群体,可谓先声夺人,未演先红。其劣势自然也显而易见,由于母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如何能突破经典,再创经典便成为摆在编剧与演出团队面前的难题。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脱胎于《白蛇传》情节框架与故事人物,却以解构与重构的方式,融合穿越与轮回这些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元素,讲述雷峰塔在民国倒掉后,宋代的白娘子、小青与轮回当世的许仙再续前缘的故事。

  该剧的叙事手法采用话剧小剧场所擅用的“戏中戏”结构。在一片废墟中刚刚重获自由的白蛇彷徨无助,在法海后世徒孙的引领下,进入电影《白蛇传》剧组之中,与青蛇、许仙的轮回转世不期而遇,以“戏中戏”的方式对人生与爱情进行探讨,激发都市剧场里观众的参与和共情,不禁令人想起了相同主题与叙事手法的北京人艺经典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有所不同的是,虽同为“戏中戏”结构,《白蛇·泪落金山》采用了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在保留《白蛇传》入塔前情与主要人物关系及人设的基础上,展现两个时空范畴里的两段故事,其题旨皆指向一个“情”字。在白、青二蛇的女性立场下,前者表现出对情爱与男性的困顿与踟蹰,既心甘情愿地沦陷,又无助彷徨地犹疑;后者则沿续了仇恨负心男子,维护姐妹之情,敢爱敢恨的人物性格,体现出的是不同女性对待情感与两性的态度。

  作为男性的许仙,在《白蛇传》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人物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早期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负心薄幸到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的儒雅怯懦,再到现今大家所共情与同情的那个为爱坚守,等候娘子出塔的痴情男子。许仙人物形象的进化,体现出受众尤其是女性群体对这一人物的期许与要求,只有这样的许仙才配得上白娘子对他奋不顾身的爱。

  《白蛇·泪落金山》自然也保留了许仙的痴情人设,为这个本就故事悲凉,女性困顿与思索的困境添了一抹暖色,亦是女性剧作者本人的一丝悲悯与期许。与此同时,也让戏剧的主题更加复杂,每个人物都深深陷入情感世界,而不得抽身,故而开放式的结局与不确定性引发年轻人的兴趣与思索,抑或正是编剧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两性情感没有是非对错与标准答案。

  二、实验与探索

  丹剧作为流行于江苏丹阳及周边一带的濒危剧种,是在民间曲艺“啷当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新世纪以来,受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与戏曲生态发展的整体式微,丹剧这样的小剧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丹阳市的丹剧团已然进入到了“天下第一团”的行列,其生存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白蛇·泪落金山》是编剧俞思含与江苏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二次合作了。两年前,他们以丹阳本地乡贤吕凤子为选题,合作出品的大型现代戏《凤先生》就曾引起不错反响,使学界与民间关注到丹剧这一历史悠久,而今却发展式微的小剧种。但不可否认的是,《凤先生》的创排集合了整个院团之力,主演许君峰更是从锡剧院团借调的演员,让我们看到了丹剧这样的濒危小剧种排演大戏的艰难程度。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白蛇·泪落金山》演员班底全部为专业丹剧演员,台上的演员,最大年龄17岁,最小年龄16岁,掀起了一场青春的风暴,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丹剧的未来与传承的希望。

  《白蛇·泪落金山》是丹剧首次在小剧场舞台的都市化探索与尝试,具有实验性质。丹剧最初是由演出民间小戏发展而成的剧种,而小剧场戏曲我更愿意称其为“都市化小戏”。小戏与小剧场的区别,在于前者演出场域多为田间乡舍,舞台因陋就简,内容多为通俗活泼反映民俗趣味的作品;而后者的演出场地多为都市现代化舞台,戏剧主旨多为迎合都市精英阶层,主题深奥艰涩。两者虽在剧目主题与演出环境、受众定位上有着显著差异,却在演出团队方面有所相似,即演员阵容相对简单,小剧场戏曲更像是小戏进入都市后的进阶。在演出团队与院团发展捉襟见肘的条件下,排演传统与现代题材小戏以及都市小剧场戏剧是解决其当前困境的一条可行路径。当然,排演小剧场戏曲,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在现代化舞台与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湮没剧种本身的程序表演与声腔特色,从此次《白蛇·泪落金山》的演出效果来看,显然是成功的。

  全剧双旦、一生、一丑皆由女性扮演,从整场表演仍然能够看出来自说唱艺术的基因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的是,在以重唱轻白的丹剧中加入大量生活化念白,拓展了剧种在都市小剧场的接受畛域。全剧除天幕上做了雷峰塔倒影状的灯带外,连一桌二椅都没有,符合戏曲舞台写意的传统,留给演员极致的表演空间。剧中,这批青年演员亦并未因是小剧场现代戏而抛弃传统程式,子午相站立,保持台步行走,尤其在“戏中戏”排演《断桥》时,许仙挥动水袖圆场跑出,躲避小青宝剑时的跪搓,以及三人的表演与走位皆为传统表演技法,值得肯定。梅兰芳先生曾谈及当红时未继续排演时装新戏的缘由,即担心青年配戏演员在夯实基本功阶段若大量参与到新戏中,易荒废基础。这句话可当作对当今现代戏尤其是小剧场戏曲排演的一句警示,戏曲题材与舞台舞美可以现代化,但传统的程式不可抛弃。从这批稚嫩的演员身上,我们或许看到了她们表演的青涩与不足,但却充满真诚与努力,看到丹剧这一濒危剧种有青春血液注入得以传承下去的希望。

  濒危剧种的生存与保护是我国戏曲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而又较少受关注的一环。试图恢复或守住老戏,依靠老艺人抢救性记录、拯救的做法在当今戏曲界或许并非最优解。而此次首部丹剧小剧场《白蛇·泪落金山》的实验与尝试,或许为当下濒危剧种今后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如何跟上都市化进程的脚步完成当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韩郁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