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一池春水
——从台州乱弹剧团看新时代的民营力量
文 | 李娅玮
在千名观众的屏息凝视下,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着这样的惊险一幕:“女鬼”阎惜娇站在方桌叠一椅上,张三郎从两米开外跳起,顷刻间横踹开椅凳,阎惜娇同时纵身一跳落在桌上,稳稳站在张三郎两脚之间,叫好和掌声从观众席爆发而出。这难度极高的绝活儿被业内誉为“天下第一跳”,是台州乱弹折子戏专场中《活捉三郎》的“戏眼”。戏中饰演阎惜娇的演员鲍陈热来自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超2000场的基层演出让她早有充足的准备。作为面向基层的民营戏曲院团之一,台州乱弹剧团年均保持着350多场演出,其中鲍陈热最少要演300场。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共有1.5万多家,占据超八成的市场演出量。然而,与庞大的演出体量不甚相符的是,在主流评奖中几乎难觅民营院团的踪影,机制壁垒和资源倾斜让民营院团在中国文艺生态中的“存在感”常年有所欠缺。2025年,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开辟了民营剧团申报通道,鲍陈热也成为了评奖改革后首位成功“摘梅”的民营院团演员,这对全国的民营力量来说极具开创性。由此,我们要如何看待新时代戏曲生态中的民营力量?我想从一场演出谈起。
现场看过“我的台州乱弹——经典折子戏专场”的演出,方感受台州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剧种魅力。作为“梅花奖”的终评剧目,专场的两出折子戏《活捉三郎》《心•痴梦》及一出小戏《做媒》,既全方面展示了演员鲍陈热的娴熟技艺,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视听观赏性。伴随着“桌上踹凳”“椅背探海”“鬼步”等绝活儿而来的,是演员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刻画,三个在性格、身份及遭遇上具备极大差异的形象分别应工花旦、小旦、青衣,她在角色切换间流转自如,呈现出阎惜娇的美媚狠辣、阿英的可爱灵动以及崔氏的悔恨痴狂。由此,观众在惊叹之余方知“一位好的戏曲演员该是什么样子”。
在剧目创作上,三折戏风格迥异又编排协调。经典“鬼戏”题材《活捉三郎》率先登场,随着阎惜娇从“隐身试探”到“现身恫吓”,再到完成“活捉”,诸多高难度技巧轮番上演,强大的戏剧冲突感把观众的感官充分调动。
小戏《做媒》取材于台州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天真烂漫的阿英以孩童的视角使出各种“计策”,最终做成了阿叔与姆妈这段良缘的媒。本戏从人物心理和关系上着色,“小人管起大人事”的主题赋予了这出小戏一层轻松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一隅观察市井人家里的温情故事。
最后作为大轴的《心•痴梦》以撑满舞台的崔氏独角戏铺开,极具张力且惊喜不断。开篇快速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立住了崔氏贪婪市侩、嫌贫爱富的人物底色,随后崔氏的艳羡、痴妄、悔恨交织的情绪就有了依托,逐步升级的矛盾心理外化为崔氏在梦中披上“凤冠霞帔”的痴傻、疯癫状态。舞台上方的一个巨大方框俨然成为了崔氏欲望的象征,既是一片遮头的瓦,也是其内心无限扩张的欲望牢笼,终日悬在头顶……
此次折子戏专场的核心精髓体现出“精”与“诚”二字。第一,地方特色浓郁。除了人物语言运用台州官话道白之外,《做媒》中唱词以方言押韵,并在多处运用台州民间俚语,在市井烟火中传递出台州淳朴亲切的民风情感。第二,技艺出众。三折戏在守护剧种特色的同时,体现出演员扎实深厚的真功夫,惊险繁复的武打技术与精准的人物塑造艺术统摄为鲍陈热绝佳的个人能力。第三,情节发展“合乎情理”。不论从剧本台词还是舞台调度上来看,此三折戏中的人物都是在“合理”的框架内有所行动,前期铺排到位、情节发展自然,避开了戏剧创作容易掉进的“无病呻吟”陷阱。第四,视听和谐。此专场抛弃大的置景道具,回到一桌二椅的戏曲本源面目上,寥寥几笔概括出屋顶、枝头,大幅留白而简朴自然的东方传统美学色彩充分呈现。将舞台还原为叙事清晰、人物突出、音美和谐的戏曲“本身”。第五,节奏舒适。“节奏”作为广泛意义上的戏剧戏曲创作艰深且核心的课题之一,暗合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节律,如做得好可能无人察觉,做得不好则让人昏昏欲睡,甚至提前离场。此次专场无论从具体戏目还是整体编排的创作上,都体现出了对节奏的纯熟把握。第一三折的技艺功力可见一斑,但第二出小戏也并不是所谓的“非重头戏”,设计精巧的身段、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宛若喝了一碗解渴又沁入心脾的邻家甜粥,这恰是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习惯同频,舒适又可爱。
全场来看,三折戏之间用纪录短片串场,既提高了观众对台州乱弹剧团二十年经历的认识,也让人看到鲍陈热“此生要么不做戏,做戏就做台州乱弹”的誓言与坚守,给人以极大触动。如此“精”且“诚”的一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台州乱弹剧团不输国营剧团的强大实力,也让我对这个能9年5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民营院团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众所周知的是,浙江台州乱弹剧团的身上具有多个“身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天下第一团”“民办公助”模式、台州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些都造就了剧团本身的特殊性。纵观其史,剧团得以从濒临解散、剧种灭绝的危机中重生而日渐耀眼,原因是多方面的。
2005年,原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首次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将“文艺两新”纳入国家文艺政策体系,关注新经济形态下的文艺生产力创新。恰在这十年间,浙江台州乱弹剧团用意志书写着浴火重生的奇迹。2005年,剧团从停演了近三十年的颓势中重建;2010年,剧团遭遇巨大车祸,19人重伤,剧团紧急新招演员不分昼夜排戏,全团仅在27天里复排出了七本大戏;2015年,剧团演出了首部原创大戏《戚继光》,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可以说,从2005到2015的这十年,是台州乱弹剧团与国家民营生态发展同频迈步的十年,也是台州乱弹剧团恢复剧种生命力、探索原创剧目创作的十年。随后,台州乱弹剧团持续打造本土题材特色精品大戏,推出了一系列现代戏,跻身国家级舞台,并多次到海外进行戏曲展演交流。2018年,中国剧协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中国剧协民营戏剧工作委员会)成立。2023年,全国首家省级民营文艺院团协会——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协会成立,台州乱弹剧团成为该协会会长单位,这也奠定了其在浙江乃至全国民营文艺院团的代表性地位。
总体来看,台州乱弹剧团的成功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政策扶持之效,是剧团本身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之功,更是剧团共克时艰的“台乱”团魂与“生死与共”的精神之果。诚然,台州乱弹剧团的成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团长尚文波所言的“出精品、出人才、出机制”策略,对于其他民营院团来说仍是极为宝贵且可落地执行的良方。
在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民营院团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展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内生动力不可替代。民营力量的核心优势在于庞大的基层受众,其能准确把握大众文艺需求,挖掘基层对文艺演出的热忱和娱乐的渴望,民营院团因此与大众长期保持着动态的紧密联系,能快速连接群众意见并应时应景作出调整。同时,民营院团的在地性发展较有根基,擅长挖掘地方特色题材、展现地方特色风格。频繁演出也有利于传统剧目的积累与流传,更有利于培育出滋养戏曲“新苗”的土壤。更进一步说,在对于戏曲传统剧目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来看,民营院团也有着不输于国营院团的底气。在对新媒体平台的适应和多方面拓展市场渠道方面,民营院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戏曲直播、文旅融合等火热的领域中。
我们理应看到,台州乱弹剧团正在以自身的成功经验为民营文艺院团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边缘走向打造文艺高质量表演民营品牌的道路。“一枝独秀”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院团走出自身特色的道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民营生机图景。
2025年,中国剧协发起“壹元金种子”计划,号召全国剧作家面向基层,以一元的版权费将优秀剧本转让给市县级以下的民营院团排演,切实助力民营院团发展。同年,“梅花奖”“文华奖”都面向民营院团开启了申报通道,中国剧协连续多年举办“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一池春水正在被激活,积蓄已久的民营力量将焕发出崭新面貌。
作者简介
李娅玮,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