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2025文艺评论研讨会专家发言 | 王廷信:从文艺评论生态看文艺评论的真知与真话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11日09:05
2025年9月16日,我在杭州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一个环节的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剧协主办,主题是“有真知·讲真话——中国剧协改进戏剧评论工作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及多位专家围绕“有真知·讲真话”讨论戏剧评论问题,说明戏剧评论中真知与真话的欠缺。

从文艺评论生态看文艺评论的真知与真话

——在“实话实说”2025文艺评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 |王廷信

2025年9月16日,我在杭州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一个环节的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剧协主办,主题是“有真知·讲真话——中国剧协改进戏剧评论工作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及多位专家围绕“有真知·讲真话”讨论戏剧评论问题,说明戏剧评论中真知与真话的欠缺。

戏剧评论如此,其他文艺评论的情形也没例外。究其原因,与文艺评论的生态有直接关系。那么,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文艺评论生态,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求真知、讲真话的方法呢?这是我要汇报的话题。

文艺评论的生态首先与文艺自身的生态有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十余年来,文艺界都在为文艺的“高峰”而努力,的确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例如音乐领域的大型歌剧《沂蒙山》、民族管弦乐作品《昭君出塞》;舞蹈领域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原创民族舞剧《醒·狮》、现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领域的《长津湖》《哪吒2》;戏曲领域的京剧《换人间》、昆剧《顾炎武》、豫剧《焦裕禄》等。这与文艺创作者们的辛勤努力有关。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成功之作其成功标志是什么呢?据我的观察而言,标志有二:一是票房,二是获奖。

我们当下的文艺生态正是与我们所认定的“成功之作”的票房、获奖紧密相连,这两点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文艺评论生态。

票房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品的影响,但要注意的是,有的作品票房很高,但艺术水平并不理想。有的作品票房虽不算高,但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就我来看,票房主要是与大众的趣味相关联的。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微短剧,观众数量虽然巨多,但多数微短剧都以让观众获得“爽”的快感的姿态出现的,以暴制暴、以隐形富豪制服炫耀型富豪,以生硬的情节和充满暴力感的对话制造爽感,的确吸引了不少人在看,尤其是中老年观众。但微短剧的兴盛并不意味着微短剧品质的优秀,而是满足了观众较低层次的爽感。大众的趣味不能说是不高,但大众容易盲从。许多作品的票房或市场价值是因为大众的“盲从”而流行的。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些创作机构雇佣“网络水军”用不正当手段抬高作品“口碑”,打粉引流导致票房虚高。

获奖也是构成文艺创作和评论生态的重要因素,作品获奖固然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品的价值,但并不完全能反映作品的持久价值。文艺作品能否产生持久价值,还需要评论家长期跟踪观察。许多获奖作品耗资巨大,服装道具能拉三四车,按照评奖标准以非正常的手段满足演出场次获奖之后,基本就“刀枪入库”了。这种现象早已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但长期难以遏制,说明评论界的批评不到位、不奏效。能不能找到从根本上遏制这种现象的批评方法,也值得评论家们认真思考。

就作品出品方而言,他们通过大力投资和辛勤劳作产出的作品,总是希望评论家给予好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评论家有评论家的困境,有的是不忍心差评,有的是拿到“红包”不敢差评,有的是没有能力给予差评,还有的是给予差评,但被媒体“过滤”了。反而我们见到的差评多是网络评论。所以,艺术家与评论家之间构成的复杂关系和评论家的知识素养、经验素养,也影响到艺术评论真知、真话的出现,也严重削弱了文艺评论自身的影响力。

所以,能不能、如何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不足进行评价成为焦点。

在杭州会议上,我们江苏的评论家汪人元先生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他说,评论家的态度和学品是改善艺术评论生态的关键。针对艺术作品不足进行评价的态度要真诚,要表现出真诚的、负责任的善意;涉及学品时,汪人元先生提倡批评方法和观点的原创性、体系性、现实性、历史感。我很赞同这位老评论家的观点。

对于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的不足进行批评,善意很重要。我们一定要理解文艺创作的不易。近年来,评论界在机制上采取“批评前置”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是让评论家从创作阶段就跟随作品,提前把批评意见反馈到创作环节,这种做法对以评论维度推动优秀作品的涌现十分有效。

对于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的不足进行批评,也需要真知。文艺评论的真话是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缺乏深厚的文艺知识、文艺经验,缺乏对现实的敏锐认知力、对历史的洞察力都很难做到。但不良的文艺评论生态也会导致评论家有真知但又不敢或不便讲真话。所以必须改善文艺评论生态。

要改善文艺评论生态,首先是要倡导评论家人格的独立价值,其次是要从政策和机制上激励评论家独特的评论方法,从而彰显文艺评论的独立价值。

当下的文艺评论生态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出现之前的评论生态很不一样。由于新媒介提供的便利条件,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媒体营造的生态堪谓“众声喧哗”。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对不良创作倾向的批评,则是专业文艺评论家们所肩负的使命。所以,评论家的独立人格、独立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彰显艺术评论独立价值判断的保障。

当下,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因票房而随波逐流,也有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因有偿评论而肆意拔高一些平庸之作。近年来在评论界还出现过评论家对青年剧作家从“高峰”到“峰顶”最后到“峰尖”的评论。这种不经过长期观察,在较短时期内对青年剧作家的无限拔高现象,不是从正向角度激励青年剧作家的成长,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捧杀”。

改善艺术评论生态还需要政府和艺术群众团体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和机制上为艺术评论营造良好的生态做支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2021年8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都从指导思想和政策机制上为改善文艺评论生态、激励评论家求真知、讲真话提供了保障。这种保障也将不断推动文艺评论生态的改善。

作者简介

王廷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