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而求诸野”
——民间文艺在文艺现代化转型中的价值和意义
文 | 衡正安
传统文艺的现代化转型是当前文艺工作、文艺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我国文艺真正走向现代、面向未来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在文联系统的12个艺术门类中,虽各有艺术特点和专业优势,但民间文艺家协会有着极为特殊的专业特点和显著的艺术个性,有所谓“小文联”之称。因此,她在文艺的现代化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有着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优势。今天就简要地加以论述,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国的文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艺传承和发展,这是历代文艺家艰苦努力、不断创作、创新的结果,在传承和发展中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存精,不断丰富、提高,这是文艺自觉发展的标志。百年来,我们的文艺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艺的民族根性发生了偏离,甚至有断层的危险。特别是1840年以来国门被打开,传统文艺在强势的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和打压下,发生了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变化,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上世纪初一场新文化运动,当时的文化激进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清算,甚至全盘否定,给传统文艺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其“余波”给当代传统文艺的现代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审美思潮的涌入,一方面给传统文艺带来了新的参考系,也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的文艺思想;另一方面,极端的文艺思潮也对传统文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便捷传播,加深、加快了西方“科学思维方式”对传统文艺的全面渗透,为我国传统文艺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艺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文艺自身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笔墨当随时代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则必将被淘汰。然而,文艺的转型必须要强调文化立场和全球化视野,即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宗旨,是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文艺的西化。必须具有中国文艺的“标识性和辨识度”,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守住根脉,要有民族记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否则一切的转型都是毫无意义的。同样,这也是世界的视野即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我们看到,民间文艺在所有的文艺门类中最具民族根性、历史连续性和社会广泛性,因此,她在我国传统文艺的现代转型中将发挥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
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小文联”之称,其“民间性”不仅贯穿于诸多的文艺门类如戏剧、戏曲、绘画、书法、雕塑、舞蹈、杂技等,更在于她具有山花的烂漫和泥土的芬芳,她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性、民俗性、本土性,具有显著的中华文化身份、民族文化基因和显著的文化标识度。她来自于乡间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之中,她数千年来从未走远鲜活于社会群体之中,更深刻地融入家庭人伦的深厚情感和古老的生存智慧。她不是博物馆的遗物、展厅的摆件、过往的回忆,她与历史、生命一同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她有大地的滋养、根须的深扎、枝干的婆娑、更有枝叶的繁茂,是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活态存在方式。她在你蓬勃时锦上添花,她在你没落时赓续生命,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这里的“野”与“朝”相对,绝没有贬义,她是庙堂之外的坚强屹立,随时准备将生命、文化、血脉延续,在历史、文化、国家受到重创之时往往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巨大作用,这是何等有价值的文艺载体,这正是民间文艺在现代文艺转型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看到,多年来我国的民间文艺在现代化转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生态建设的前提下,打破传统师徒传授方式,融入当代审美思想和时尚设计,积极拥抱网络,在文旅与非遗融合、传统品牌打造等方面开拓了现代平台,为走向国际舞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民间文艺一方面在自我实现现代转型的同时,其更大价值是对整个文艺的转型将起到积极的、独特的推动作用。
民间文艺中如神话、歌谣、传说、手工艺、舞蹈等保存了最原始、最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表达形式。例如,民间文艺中的神话特别是原生神话,她不仅具有突出的精神性也是形成民族根性的元叙事方式,还蕴藏着未来的精神图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图腾,其基本精神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前“前现代性”。
所谓的前“前现代性”是指她具有元文化性,与民族文化的起源同步同源。所谓“问政于民,问礼于俗”,这里的“民”和“俗”在文联12个文艺门类中,民间文艺表现得最为突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文艺的人民性,文艺从大众中来,反哺于大众,这是现代文艺转型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色,民间文艺往往是集体创作、口口相传,最符合人民性的特征。还有书法艺术,帖学在明代晚期的式微,是当时的书家们发现民间、走向民间才建立了书法碑学的大厦,从而使中国的书法再次振兴,才有了碑帖结合,诞生了晚清至民国一批学有建树的书法大家,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林散之等。我们再拿文化为例,礼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礼来源于祀,而祀来源于俗,因此,民间文艺中保留了原始俗的基本内容,礼在历史的演变和丰富中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如先秦原儒的礼,汉儒的礼,宋明理学的礼,清代乾嘉学派的礼,还有民国新儒家的礼等,一方面各家学派对礼有着不同的阐释,丰富了礼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但同时也使原儒的礼“面目全非”。然而,作为祀文化之前的俗文化往往保留了她的原始性,如民间的俚语、剪纸、传说、山歌等还保留着淳朴的民族根性,因此,在传统文艺的现代化转型中,对俗文化的研究并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民间文艺在传承和保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自我现代化转型中开拓了令人瞩目的新局面。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文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个性和专业特色,对其它文艺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实践,应当引起文艺界、文艺家以及文艺管理方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
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