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耀 | 以“微”见著倡廉政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9月11日15:28
该剧融合历史悬疑与热血探案元素,在增强戏剧张力的同时,推动廉洁文化、良好家风润物无声地触达大众,打造“看一集,懂一段清官史。

以“微”见著倡廉政:《万民清碑》开辟微短剧新赛道

文 | 薛耀

作为最具“网生”特色的视听内容形态,微短剧正以高速发展的势头成为视听内容领域的重要板块。然而,早期微短剧高度依赖“霸总”“重生”等高点击类型,逐渐形成千篇一律的叙事模板,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创作引导不断深化与用户需求持续分化,微短剧题材生态迎来了系统性重构。

在此创新转型关键期,微短剧《万民清碑》主动响应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与江苏省广电局“跟着微短剧来倡廉”主题创作活动号召,以清代光绪年间宿迁知县万立钰为原型,讲述其破漕运贪腐案、立“永禁”碑倡廉的反腐故事。该剧融合历史悬疑与热血探案元素,在增强戏剧张力的同时,推动廉洁文化、良好家风润物无声地触达大众,打造“看一集,懂一段清官史;追全剧,明一套廉政经”的传播效果。局限于三集的时长,该剧以微观叙事承载宏大历史,以“小体量”传递“大能量”,用精品化创作打破流量思维桎梏,不仅为廉政文化传播找到了新载体,更探索出主旋律微短剧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升级路径,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辟出一条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活力的新路径。

创新叙事破题:让廉政教育“活”在剧情里

《万民清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挖江苏廉洁文化资源,聚焦清代宿迁知县万立钰的清廉事迹,将传统廉政教育的“说教感”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张力。剧集以万立钰赴任惩治贪腐为起点,开篇便以运河“浮尸案”制造悬念,“红伞验尸”“佯死卧底”“杀人灭口”“栽赃嫁祸”等桥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情节搭配紧张明快的节奏,让观众自然沉浸其中。这种叙事设计深谙微短剧创作规律,既规避了传统廉政题材的沉闷感,又将“廉洁奉公”的核心主题巧妙融入案件侦破过程,让廉洁文化穿越历史时空,实现了“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观众在追更剧情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廉洁文化熏陶,真正让廉政教育“看得见、听得进、记得住”。

在叙事结构上,剧集兼顾历史正剧的厚重与网络微短剧的轻盈。每集15分钟的紧凑体量内,主线“惩治地方贪腐”与副线“运河浮尸案”交叉推进,浮尸案背后暗藏的河堤贪腐线索,既是案件突破的关键,也是揭开官场贪腐网络的切口,官官相护的复杂博弈、不畏强权的坚守担当,与穿插其中的为人之道、家风传承片段相互补充,让叙事既有“爽感”又有“深度”,既符合网生受众的观看习惯,又彰显廉政主题的严肃性。

精品制作赋能:以专业水准立住“廉剧”字招牌

不同于早期微短剧常见的个人或小团队生产模式,《万民清碑》由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宿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出品,地方政府的价值引领与主流媒体的专业积淀形成合力,推动剧集制作体系升级为全链条式工业流程,为微短剧精品化树立标杆。

在细节考据上,剧组对服装、化妆、道具严格把关,剧中清末官场的顶戴花翎、常服纹样,运河码头的市井陈设、货船形制,皆力求还原历史风貌,用细腻的视觉语言构建起真实的清末宿迁场景,让观众在观剧时能直观感受到历史氛围。

在人物塑造上,剧集跳出“非黑即白”的刻板框架,打造出立体鲜活的角色群像。主角万立钰以史实为基,被塑造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典范,既有敢于碰硬的魄力,又有善解难题的智慧。万立钰的堂妹万小妹俏皮灵动,极为贴近现代人物角色,她聪明伶俐、心直口快,在“红伞验骨”的桥段中,充分展现古代法医的绝学与智慧;为了调查官员勒索百姓一事,她灵机一动,假扮丧礼,为案件的侦破找到重要切入点;之后又假扮商人转包河堤水坝工程,灌醉工头并获取其信任,收集到运河浮尸案的关键性证据。典史方彦秋从“见惯世俗”而“躺平摆烂”到“觉醒担当”的转变,其人物弧光展现出廉洁风气对人心的感召力。剧中最大的反派县丞王保禄则堪称清末贪腐官员的缩影,他圆滑世故、深谙人情,敲诈勒索、工程造假、挪用赈款等累累恶行,既与当下反腐现实形成呼应,其临终“清官如昙花,贪官似野草”的慨叹,不仅让观众体悟到人性的挣扎,更引发观众对反腐长效性的深思——而万立钰“正气不灭,终有河清海晏之日”的回应,又传递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坚定信念。

多维传播拓界:让廉洁文化触达更广泛受众

传统廉政教育常受限于传播渠道,而《万民清碑》借助主流媒体优势,构建起“传统+新媒体”融合传播矩阵,极大拓展了廉洁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依托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专业制作能力与渠道资源,剧集在AI荔枝、荔枝新闻、红果短剧、芒果TV等多平台同步上线,上线三天全网播放量便突破5000万,红果短剧平台热度近4000万,连续登顶该平台热度飙升榜;更获得《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推荐,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优秀作品推介,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与此同时,剧集深度融入宿迁地域文化,将宿迁城市风貌和意象融入其中,让廉洁文化与地方文脉相互滋养。贯穿全剧的古运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更成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的意象符号——万立钰上任时,面对王保禄准备的奢华船菜,执意换上自备山野菜,以“运河水代酒”明志,将“涤清浊浪”的初心具象化;首尾呼应的“永禁”碑,既是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更是承载百年廉政精神的物质载体;东关口、骆马湖、新盛街等宿迁标志性场景的实景拍摄,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本地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更让外地观众通过剧集了解宿迁的历史文化与廉洁传承,结尾部分的宿迁城市航拍,让观众穿越古今,见证廉政之下的宿迁今日之繁盛,实现“廉政宣传”与“地域文化推广”的双赢。

当剧中“千载浊浪终见清,万里波涛化明镜”的台词响起,运河的奔涌与廉政的初心完成了最动人的共振——这不仅是对万立钰破除漕运贪腐、还一方百姓清明吏治的诗意概括,更像一面穿越百年的镜子,照见“廉洁”二字在不同时代始终不变的重量。而支撑万立钰顶住贪腐集团压力、坚守反腐初心的,正是他“以百姓心为心”的为官之道,查案时心系漕工疾苦,立碑时着眼后世民生,这份把百姓利益刻在心底的坚守,让“清官”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成为可感、可学的精神标杆。

从开篇“看一集懂清官史”的传播期许,到结尾“以百姓心为心”的精神传承,《万民清碑》用三集45分钟的体量证明,主旋律微短剧无需靠猎奇吸引眼球、用说教传递价值。它以史实为骨、创作为翼,既响应时代号召,又精准契合网络受众的审美需求,最终让廉洁文化跨越历史长河,在当代观众心中落地生根。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为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更让观众感受到,当历史的温度与时代的需求相遇,廉政教育便能突破形式壁垒,成为真正走进大众心里的文化力量。

作者简介

薛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杨梦媛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