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高校教师,我深切感受到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早已超越了绿茵场的竞技本身,演变成一场席卷Z世代的城市文旅狂欢节。这场狂欢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如同十三座城市合力书写的一部鲜活城市文化《世说新语》。常州队的经历就是这场狂欢活力的绝佳例证:当球队因“笔画消失”被全网调侃为“吊州”“丨州”时,这座城市并未囿于赛场得失,反而展现出“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生存智慧,巧妙将“输球”的调侃转化为文旅爆发的契机——恐龙园夜游门票秒空、青果巷石板路挤满打卡背影,正是这场全民狂欢效应的生动写照。
放眼整个“苏超”,江苏十三城正以各自鲜明的文化个性共同演绎这场盛大的“城市性格真人秀”:南京以“徽京”的自嘲轻盈化解六朝古都的厚重距离感;苏州在“地级市天花板”的趣谈中延续着吴门的隐逸气质;宿迁球迷高喊“楚汉争霸”,将历史悲情点燃为竞技场上的烈焰;淮安的“大圣归来”口号回荡着漕帮江湖的野性;常州的“君子之风”则透出水韵智慧的柔刚;无锡的“最强应援”将灵山大佛融入互联乐子人的求胜玄学;扬州“恰好路过”的飞机编队瞬间点燃了“超级碗”般的激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00后”的深度参与:他们手指翻飞,将“苏超”梗图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成为流通的社交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一代重构的,正是一种根植于地方文化、活跃于网络空间的数字原住民“新市井精神”——一种充满活力、创造力和集体认同的全新表达方式。
以下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大二部分“00后”眼中的“苏超”。
一、苏A南京视角:百年球事砺精神 千载文脉传气韵
蔡雯
5月28日,“南京发布”公众号发表一篇名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文章,标题轻松活泼,瞬间打破了人们对官媒固有的严肃印象。此后,各地官媒和网友们彻底放松下来,纷纷加入“爆梗”行列,各种金句频出,有效激发了公众对“苏超”赛事的关注热情。
“苏超”开赛之初,“散装江苏”的标签在网络热传。当各地尚在观望之时,南京一篇名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文章以诙谐的笔触调侃“十三太保”的竞争表象,将“力争上游”的精气神裹进笑声传递,让足球回归纯粹的快乐本源。
官媒主动俯身“玩梗”的底气,深植于百年足球沃土,也彰显着南京在深厚积淀中的从容气度。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足球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登上全国运动会舞台;1936年,南京励志社门前,中国球员接过特制的金盾与小足球,远征柏林奥运会——这是中国队首次登上“世界球坛”。
南京这座城市以温厚的掌心托举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纵使前路艰辛,“出发”的担当一直刻在城市精神中。
百年间,胜负流转,得失更迭。而2025年的夏天,南京看台上延续着悠长的呐喊与舒展的笑容。当百年文脉的沉着与当代传播的智慧在2025年的盛夏交汇,南京奥体中心见证着奇迹:近40℃高温下,60396名观众齐聚这里,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众上座新纪录。看台上蒸腾的不仅是热浪,更是对足球本真快乐的集体奔赴,是千年文脉滋养出的热爱无垠。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真正伟力,恰在于这种超越比分的生命力。南京的百年足球史,是一部在激越中淬炼从容、于胜负外守护热忱的心灵史诗。青少年在不焦虑的热爱中走向绿茵,城市在自信包容中激发活力。南京奥体的物理容量或许有上限,但这方水土对足球的理解深度与爱的能量,早已随长江东去,浩荡无垠。
高温终会褪去,比分终将被遗忘,但南京奥体那晚的笑声与汗水,已然铸成江苏足球文化的里程碑。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记分牌上的数字,而在千万人围着绿茵场时,脸上豁达的笑容与眼中炽热的星光。这份共享的热爱,把“赢”写成了更长久的模样。
二、苏B无锡视角:高温下拼竞技,赛场外展素养,赛事里促消费
赵鹭
7月5日,无锡对战扬州的那场比赛中,41度的高温下,无锡后卫不仅敢压着前锋打,而且在扬州体育公园,2:0打败东道主,取得了本场比赛的胜利。在这场比赛中,十六号后卫胡升嘉禁区内扣过防守低射破门,23号于智诚接右路传中凌空抽射锁定胜局。无锡队的“水蜜桃战术”也大获成功,全场37次边路传中12次形成威胁,不断进攻,硬生生打破扬州防线。这些操作让解说都忍不住惊呼,这简直就是职业级攻防。更可谓的是,无锡青年小将爆发出了独属青春的活力,20岁的潘雨生边路狂飙制造杀机,17岁的首发门将朱嘉熙扑出必进球后被担架抬出。无锡队的教练也不禁感叹:“队员们能拿出这么拼搏的精神,我觉得非常的不容易。”
“苏超”不仅给我们展现了赛场上的体育风范,还给我们展示了江苏各地的高素质。比赛结束后,无锡队打扫了更衣室,还送上了鲜花,鲜花的字条上写着:“感谢扬州倾情待,太湖明珠铭此情,锡扬永远好兄弟!”在战术板上,无锡队也写下了“感谢扬州”四个大字。尽管在网络上,江苏各地区都在互相“玩梗”攻击对手,可实际到了线下,这十三个城市的市民们都是“体面人”,来观赛的球迷们几乎听不到互相谩骂的声音。在球场上,球员们也将体育精神发挥到极致,互帮互助的友爱场面屡见不鲜。
“苏超”赛事期间更是一个将赛事流量转换成文旅消费新动能的好时机。无锡创新打造了“全城同屏·活力苏超”的活动,在全市多个点位同步点燃足球热情,梁溪区的惠山古镇景区内有足球主题市集活动,映月里街区有“足球赛事”“音乐”的市集活动,大东方百货设置了大屏直播点和花车摊位等。值得一提的是,无锡滨湖区发布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苏超”参赛球员和观赛球迷,凭参赛或观赛等证明购买滨湖区新建商品住房,给予每套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购房补贴。这些数据直观反映赛事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体育+消费”模式体现出强大生命力。
“苏超”无锡赛事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它在竞技、文化、经济、传播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三、苏C徐州视角:见证文化力量
范伟依
当徐州与宿迁在绿茵场上演新“楚汉之争”的戏码,这场充满地域特色的足球对决迅速成为“苏超”联赛中最具话题性的赛事之一。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徐州,在“苏超”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自信。“楚汉之争”文化IP的创新运用,既是徐州发自内心的文化力量表征,又是“散装江苏”背后“整装智慧”的生动体现。
徐州在“苏超”中的表现堪称文化自信的典范。与宿迁的“楚汉之争”不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实践。徐州巧妙将“刘邦故里”历史身份转化为现代体育IP,让两千年前的楚汉争霸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种文化创新生动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现代体育碰撞出夺目的火花。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文化自信的驱动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联动作用。从与宿迁“楚汉之争”的历史演绎到与镇江《再别彭城》的城市情书,徐州不止一次升华了这场体育赛事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联动也表明,区域竞争的表象下,是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徐州用文化联动告诉大众,江苏的“散装”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寻求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从更深层次看,徐州在“苏超”中展现的文化力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城市需要立足文化自信,找准差异化定位。徐州没有简单模仿苏南城市的做法,而是立足自身文化禀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汉风足球”品牌。同时,徐州积极推动与周边城市的文化联动,促进各大城市间协同发展。这种在立足自身文化基础上,既突出特色又注重协同的做法,正是江苏“散装”表象下“整装”智慧的精髓。
“苏超”的火爆表明,健康的区域竞争能够带来多赢局面。徐州在这场盛会中,既展现了历史名城的文化自信,又彰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联动作用。当人们为“楚汉争霸”精彩对决欢呼时,更应该看到其背后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从历史战场到绿茵赛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联动,徐州用自己的文化力量,书写着新时代的城市叙事。这场叙事既属于徐州,也属于正在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整个江苏。
四、苏D常州视角:从0到1,从1到100
蒋欣汝
常州新天地公园,人群围聚在一起。男女老少吵吵囔囔地看着摆在前面的大屏打气欢呼。常州自“苏超”开赛以来的0积分,在7月6日对淮安的比赛上终于取得了突破,从0跨越到1。
常州是一座不断创造从0到1,再从1到100可能性的城市。
恐龙从“无中生有”到现在成为常州文化符号,便可以体现这一城市的神奇所在——我们有勇气担当去拼搏这个“1”,而真诚、开放、包容、自信作为常乐之州的底气,使“1”有了走向“100”的可能。
作为实现从0到1突破,在这条道路上洒下热血的冲锋兵们,常州队的球员承受了无比的压力。网友戏称:都说“苏超”是业余联赛,只有实在的常州当真了。常州的球员们白天有自己的事业,晚上才能集中训练。“大家都在玩梗,但是球员们真的都很想赢”。在问能不能接受采访时,球员们却都是“不好意思接受采访”。这样的球队,努力被所有人看在眼里:热爱不假、担当不假、拼搏不假。自然不会被宠爱自家队伍的市民们责备。
有人说,常州除了输了比赛,其他都赢了。这方方面面的努力和“赢”,便是常州这座城市的人情温暖、开放自信。也是我们走向100的钥匙。东哈烧烤店是“苏超”常州的赞助商,仅仅出资十几万,但是却和出资几百万赞助商的广告牌一样大,这是人情与契约精神的体现,是常州的底色,是魅力所在。开得起玩笑、以一种足够自信包容的姿态拥抱东风,这才能扶摇而上九万里。学生群体中,因为常州比赛失分失去了笔画,常州大学被学生们自发戏称为“川大”,说着感谢“苏超”,让母校一举升咖成为了985院校。我们输得起,所以赢得下。
“苏超”掀起的热潮激发了社会的热情参与。常州多所小学都已经开展了校际之间的小学生足球联赛。预计建设的专业足球场也引发讨论。“苏超”的热度或许终将过去,但这场比赛对足球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苏超”让更多普通人能够站上绿茵场。在一声声欢呼中,在娱乐氛围中,全国的人民都一起看向这个舞台,重新认识这项运动。足球文化的建设也因此得以在大家心中埋下种子,从0到1。如遇柴之火,未来必会烧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简介
何霞,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