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伟 | 游弋在刀、木、水韵之间 —— 濮存周的水印版画艺术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18日17:53
我从存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上述版画本体语言的自觉。他笔下(刀下)的人物、山川、瓦舍、纸鸢,虽则具象,却止于适度,其深层旨趣,是将这些现实物事符号化,成为构成某种图式的“组件”,营造出另一种与现实世界“同构”而“异质”的艺术世界来。而在后者与前者拉开的距离中,便有某种形上的意味显现出来。

游弋在刀、木、水韵之间

—— 濮存周的水印版画艺术

文 | 李向伟

我大三那年,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在可选的油、国、版三项中,我最终选了版画。如今回想当时的动机,早已漫漶不清。唯能记得的一点,是受了鲁迅的影响。他的那句“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不仅号角似的,助推了三十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也鼓舞了我这样的八十年代青年。此后两年,我便浸泡在版画工作室中,与木板、刻刀和油墨打起了交道,将水印、油印、黑白、套色种种材料技法统统尝试了一遍。说来惭愧,自己顶着“版画科班出身”的名头,却没能拿出像样的版画作品来,至今汗颜。

大学毕业后,我再没弄过版画,而是听由命运的安排,成了一名杂家。多年以后,当我回首打量那些仍然坚守此道的同行们,心中除了愧疚,便唯有敬重:想想看,他们长年投身于那样工序繁琐却鲜有经济回报的画种(相比于国画、油画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天价,版画作品的市场小众和价格低廉,已是众所周知),则能够支撑他们乐此不疲、矢志不渝的,除了赤诚的热爱和精神的坚守,还能是什么?——所以,当我看到版画老兵濮存周的作品时,心里的第一反应便是起敬。

存周主要从事的是水印木刻版画。水印与油印的不同之处在于:油印以油墨为媒材,印出的效果厚重刚硬,有如金石的铿锵;水印以水性颜料为媒材,并借助水的晕染,有浓淡氤氲之致,其效果也最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近。然而,水印木刻究竟是“木刻”,它是一种以“刀味”“木味”为骨,“水味”“墨味”为韵的现代版画样式。与传统复制版画(如《十竹斋笺谱》)相比,现代水印木刻更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他们将“刀味”的刚硬、“木味”的温润和“水味”的氤氲当作纯然抽象的语言要素,服务于主观意象的营构,又在印制过程中借助宣纸的反馈,重构出异于现实世界的版画图像来。

我从存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上述版画本体语言的自觉。他笔下(刀下)的人物、山川、瓦舍、纸鸢,虽则具象,却止于适度,其深层旨趣,是将这些现实物事符号化,成为构成某种图式的“组件”,营造出另一种与现实世界“同构”而“异质”的艺术世界来。而在后者与前者拉开的距离中,便有某种形上的意味显现出来。

濮存周:《老屋》,木版水印,80cm x 104cm ,2013

与专擅山水或花鸟的画家相比,存周的题材涉猎广泛。他的视野有如全景式镜头,将皖南民居、陕北高原、玉米、葵实、瓷器、纸鸢,乃至冰川牧影、农夫、羊倌……统统摄入画卷,其题材之杂,跨度之大,几无规律可寻。后来与他交谈得知,他之所以如此,并非听任兴趣的信马由缰,而是刻意秉持一种“非重复性创新”原则,将题材的转换作为创新的突破口,逼迫自己不断遭遇新的对象,在陌生的领域试错、探险。

存周的这一策略(或曰“方法论”)其实涉及那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即“画什么”与“怎么画”,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美术史上对于二者的侧重,因人而异,因流派而异。譬如齐白石,以乡村木匠身份进入画坛,他将此前文人不屑的老鼠、油灯、蝌蚪、草耙之类引为画题,化大俗为大雅,为僵滞自闭的文人画传统引入一股鲜活生机,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此即以“画什么”为入手,突破旧传统藩篱的案例。我以为,存周的做法颇与此相类。我们看到,他在不断为自己设置的新的题材中,倒逼自己给出相应的对策(即“怎么画”),从而不断催生出新的语言和样式来。当然,这前提是作者须有开放的视野,并时时葆有对新鲜信息(尤其形式要素)的吸纳能力。——我们从存周近三十年的创作中,不难看到他从题材、方法到观念的变化轨迹。

濮存周:《初雪》,52cm x 82cm,木版水印,1998

如果说他早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正阳春》《寻常人家》《小巷深深》等取材于皖南民居的作品,还大体忠实于自然物象,属于写实再现的范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其画中便开始引入写实之外的异质要素(如《回忆1998年夏天的梦(之一)》中,对黑白灰层次的主观经营,以及对非现实空间的穿插、叠印等),显示了作者对旧图式的突破和对新观念的探寻。进入新世纪后,作者显然加大了对既有图式的改造力度,显露出他从“内容本体”向“形式本体”的跃迁。比如,他在《回忆1998年夏天的梦(之二·2004)》中,将人形、窗棂、云朵、扁舟化作符号构件,营造出“荒诞”和“虚幻”的意象,以与“梦”的主题相呼应。而在《青瓷遗韵》和《青花瓷》中,又化立体为平面,通过解构、并置和重组,集锦式地展示了青花艺术的纹饰雅韵。至于《乐山乐水》中对抽象线条的玩味,以及《2020·2》中将同一物象作符号化的重复排比所营造的复调效果……,则完全跳出再现的范畴,将形式要素当作自主自为的本体,进而游戏其间,达于“万物皆备于我”且又“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了。

濮存周:《乐山乐水》,木版水印,86cm x 72cm,2021

尽管存周对形式极为看重,但他并未坠入纯形式主义的极端,而是借助半抽象的形式语言,营造出某种深邃悠远的意境。那意境往往指向辽远、空寂乃至地老天荒的永恒。值得注意的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符号——纸鸢(风筝)(如《老屋幽梦一线牵》《纸鸢十里借春风》《二月风筝线儿断》《古镇随笔》等),那个飘忽无定的身影所暗示的短暂与无常,恰与同框中的沧桑古建形成强烈反差,愈加凸显出作者对生命易逝的喟叹以及对永恒时空的追寻。而在这喟叹与追寻之间,便有某种诗意的哲思在画面中氤氲……

行笔至此,我忽然发现,自己此前对存周并不了解。如今才恍然明白:原来他那忠厚、质朴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那里包蕴的,不止有对版画信念的赤诚坚守,更有对未知领域躁动不止的探索热情。

附:濮存周版画作品选

濮存周:《寻常人家》,木版水印,1992

濮存周:《回忆1998夏天的梦·之二》,木版水印,70cm x 41cm, 2004

濮存周:《秋熟》,木版水印, 73.5cm x 80cm, 2000

濮存周:《秋尽·冬韵》,木版水印,70cm x 92cm, 2011

濮存周:《高秋天地清》,木版水印,100cm x 80cm , 2020

濮存周:《银晖洒满院》, 木版水印,86cm x55cm , 2009

濮存周:《张洼村的十月》,木版水印,56cm x 73cm , 2005

濮存周:《二月风筝线儿断》,木版水印,52cm x102cm,2007

濮存周:《飞过张璐画前的飞鸟》,木版水印,2004

濮存周:《古镇随笔》,木版水印,57cm x 39.5cm ,2019

濮存周:《纸鸢何曾识狼烟》,木版水印,41cm x 150cm ,2020

濮存周:《青花遗韵》,木版水印,77cm x 37.5cm ,2009

濮存周:《禄口机场》,木版水印,93.5cm x 110cm , 2021

濮存周:《空间·瞬间》,木版水印,80cm x 125cm,2021

濮存周:《2020.2》,木版水印,94cm x 42.5cm ,2021

濮存周简介

生于1962年,江苏溧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南京市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

作品入选全国第11、13、14、15、16、17、18、19、20、22届版画展,全国第8、9、11、12、13届美展,第9、10、11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延安版画双年展,建军65周年美展,全国首届写生画展,中国第二届金彩奖画展,中国美协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

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北京黄胄艺术馆、烟台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四川省美术馆、贵州美术馆、合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画院、深圳观澜美术馆、广州何香凝美术馆、张家港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作者简介

李向伟,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曾任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王紫荆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